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浅谈
2014-07-31郑艳媚
郑艳媚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动性的发挥,然而又出现了教师不知如何有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导致对学生的指导不及时、不到位,使得课堂效率低,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本文从教师对学生在激发兴趣、引导学习、促进学习、调控学习、激励学习、指导学习六个方面就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做了总结,并结合实例说明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主导;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创立了“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才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建立在自觉的需要基础之上,老师也不会再为学生不学习、上课睡觉说话而烦恼了,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到所学知识中。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上课伊始我十分注意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采用图片展示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模型展示导入法、热点导入法及故事导入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所学知识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设疑导思,引导学生学习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要求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引不起大脑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上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所以,应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难易适度,即学生凭借知识与能力,达到每一问都能“跳一跳,摘到桃”。
三、激活主体,促进学生学习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因此通过各种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一節时,首先让学生分组作如下实验:铁钉和CuSO4溶液、Na2CO3和稀盐酸以及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第一组实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第二组实验反应后质量减少,第三组实验反应后质量增加。然后我及时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
四、适时点拨,调控学生学习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即使是思维反应很灵敏的学生,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因此教学中必须仔细观察学生探索活动的情绪和表现,从他们的言语、表情、眼神、手势和体态等方面观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思维状态和概念水平,捕捉各种思维现象,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示,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组织交流,激励学生学习
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和汇报,让学生说一说、辩一辩,才能使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从模糊阶段前进到明晰阶段。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都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进行多元化的激励评价,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汇报的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能“愚知补拙,聪知不足”,进而使其思路明晰化,表达条理化,结论理性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六、收集信息,指导学生学习
现在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每天都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丛书,通过“学生科技网”等获得大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体现化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与积累,拓宽了视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要在细微之处,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达到优化化学教学的目的。真正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也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