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核心

2014-07-31应旭文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转变观念

应旭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创新必须要有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力。

【关键词】转变观念;营造情境;鼓励质疑;激发创新

语文课堂是学生创新精神成长的主要园地,无论教学如何改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堂成功的、有效的课一定赋予了创新,创新意思的融入,无疑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反之,没有创新,学生就如鱼儿离开了水,很难吸收到新鲜的养料。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新

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呼唤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要真正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创新的氛围,使学生的创新切实在语文课堂中得以落实,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自身要培养良好的基本素养,更新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语文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教师要动态地呈现知识,发散地引导思维,不懈地培养毅力,这就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学素养,做一个高素养的教师。

二、营造创新情境,唤起创新热情

创新始于问题。教师要善于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并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我们用的“启发讨论式”教学,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讨论后追问一些问题,如: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你为什么这么想?等等。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以此创设出探究的氛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新始于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内部动力,没有这个动力又怎会创新呢?所以说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先导。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讲过: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环境,易于学生和课文之间产生共鸣。我想这样也会增强学习兴趣,扩充好奇心,发展求知欲。这使学生迈进创新的第一步。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时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生脑子中存有问题,阅读时就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课堂提问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解答、辩论过程中,锻炼其思维能力,相信这比平铺直叙的课堂引入要好得多。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的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中分析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一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

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讨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的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有中举的范进在她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减少各种“约束”,激发学生创新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创新,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千方百计减少对学生思维的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切实减少对学生思维的约束。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着力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气息的交流。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并能对其微小的创新表示赞赏。

五、激发想象,拓宽创新空间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要想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就必须引导学生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适时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创新的欲望。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可以想象的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可以凭借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想象,在现课文描述对象,力图出现一个新的画面,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着眼于文中的景物,引导学生根据其空间方位、物序布局,作其图绘其景,把文字变成摸得着的崭新的图景;也可以抓住课文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去补充故事隐去的情节,丰富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针对课文情节,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改变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推测故事种种演变的可能,想象出符合原文主旨的新故事。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启迪学生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舞台,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与创新,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发挥聪明才智,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不断地学习,冷静地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全新的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晓健.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研究.《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1)

[2]周艳华.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探析.《文学教育》,2012(19)

猜你喜欢

转变观念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教好初中物理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浅谈体育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语复习有方法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浅谈思品课堂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提高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