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

2014-07-19王智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内涵发展协同创新高校

王智勇

摘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重心也逐渐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基于这种转变,立足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的“协同创新”理念,我们认为协同创新构成了新时期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年度高教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高校协同创新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GJYB24)的研究成果。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实现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重心也逐渐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基于这种发展转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注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出名师,育英才。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协同创新”理念,强调以协同创新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随后启动实施并认定首批由高校牵头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深化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和发展途径。由此,协同创新构成了新时期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途径。

一、多维度理解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

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是国家主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具体体现。它旨在破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三大主体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的局面,以整合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国家在国防、能源、交通、安全、民生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战略要求,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功能和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协同创新不仅被视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点,也被视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新途径。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新途径的协同创新,从不同的维度看具有不同的实质。

首先,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管理创新。协同创新,创新是目的,协同是手段。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协同创新不同于联合攻关,后者是在项目之下,为完成项目需要而聚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联合攻关,一旦项目完成队伍便解散。协同创新的核心则是需要破除协同单位的行政界限和条块分割,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支稳定的队伍,持续朝着共同的科研方向进行攻关并产出成果。[1]因此,协同创新与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紧密相关,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1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以管理创新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提升创新能力。这种管理创新既涉及宏观层面的科技、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也涉及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人事等管理机制)和确保协同创新平台高效有序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协同单位的沟通交流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

其次,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既指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指具体办学实践的主体。前者指举办高等教育的国家、企业或个人。在这种意义上,高校有公立、私立或公办、民办之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改变国家作为唯一办学主体的格局,转向包括企业、个人等在内的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这既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穷国办大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后者指开展具体办学实践的主体,就当前而言,高校仍是唯一的主体,这使得高校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有限。但在协同创新视域当中,高校可以与协同单位共建平台,共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培训等活动,因而各协同单位都能够参与到高校的具体办学实践特别是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甚至队伍建设当中。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具体办学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并且,随着高校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深化,上述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办学主体都将趋向一致的也即多元化的发展。

再次,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开放办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逐渐改变其封闭的“象牙塔”形象,日益强化与社会的互动,积极融入社会之中。即高校逐渐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使具体的办学实践更加社会化、更加国际化。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因而也就更加显著地促进了高校开放办学的进程。从这个意义说,协同创新无疑也构成高校开放办学的新途径。高校以协同创新的途径,一方面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投入到高校办学实践之中。

二、当前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

协同创新在高校的管理改革、办学主体多元化、开放办学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落实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的“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便获得了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0余所高校,开展了不同层次、模式和规模的协同创新;有近80%的中科院研究所、近60%的骨干企业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组建当中[3]。从这些具体实践中,可以大致概括出高校推进协同创新的五种基本模式。

一是校校协同模式。该模式主要突出高校之间在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搭建新的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例如,2011年由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京内外11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起成立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全方位合作高校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该联盟致力于在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培养、领军人物培育,打造多校对多企的协同创新平台、解决行业企业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对接国外著名高等教育集团等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协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协同创新[4]。

二是校所协同模式。该模式主要突出高校与科研院所在面向自然科学前沿、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强强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并致力于使之成为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术高地。这在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特别是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中,是一种典型的模式。

三是校企(行)协同模式。该模式主要由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骨干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研发和转移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作为主要单位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作为主要协同单位的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作为主要协同单位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均属于该模式的典型案例。

四是国际合作协同模式。该模式主要致力于与国(境)外著名大学、企业等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CNRS、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等共建中法联合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与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瑞典爱立信公司、世界最大的气动元件生产厂家SMC株式会社的长期合作,堪称国际协同创新的成功典范[5]。

由此可见,高校推进协同创新,首先要瞄准自然科学前沿、重大基础研究、国家重要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明确协同创新方向;其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与科研优势,寻找具有共同利益和相应资源的协同单位,形成不同层次或规模的协同创新模式;再次要在协同单位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式以凝练方向,整合资源,汇聚人才,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满足国计民生需要。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内涵式发展

新时期,高校应以协同创新的新途径,从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第一,以协同创新支撑科技创新。当代科技发展凸显出了学科分化基础上的交叉融合。科学本身是一个整体,将科学划分为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这既与人类的认识能力有关,也与事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这可视为学科分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但从另一角度看,如果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只有分化,而缺少交叉融合,人类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更大领域和范围的事物的本质。因此,当代科技发展日益走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统一。协同创新作为当今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正是基于学科“高度综合”的视角,力求以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协同面向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技术应用进行创新。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之一,当着眼外部需求及内在利益,立足科研优势,主动出击,开展协同创新,以支撑科技创新,更好实现自身职能。

第二,以协同创新凸显办学特色。协同创新势必要着眼科学前沿、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这为高校进一步凝练自身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提供了方向。由于协同创新一方面要求高校整合内部学科资源,凝练科研方向,凸显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协同创新将使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汇聚到高校相关学科领域之中,因而能够使高校在学科平台打造、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更加凸显优势与特色。由此,高校要将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平台的管理创新,使平台高效运行,并带动校内相关学科的整合、发展。

第三,以协同创新提升育人质量。协同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契机、创造良好条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科、科研、队伍、教学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协同创新视域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事实上不仅涉及高校具体办学实践主体的多元化,使高校拥有更加可以应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涉及学科、科研、队伍、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协同创新。在这方面,诸多高校已经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

第四,以协同创新提升队伍素质。高校协同创新将使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产生深刻的变化。一是高校师资队伍的来源,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而是可以将协同单位的人才也纳入到师资队伍之中,扩大队伍来源,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素质。二是高校可以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强化教师与协同单位人员的沟通联系、交流合作,拓展教师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三是高校可以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建立相应的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1]薛娇,陈礼达.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2]教育部“2011计划”首批名单公布.中国网.2013-4-11.

猜你喜欢

内涵发展协同创新高校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