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假设为文本解读添彩
2014-07-18黄桂林
黄桂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0-0081-04
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的,教材观点的确立、教材意识的强化、教材理解的深化、教材把握的优化,从宏观上看,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微观上看,是一名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把握教材,这对一个教师来讲虽不是难题,但要达到“透彻”二字又非易事。教材是客观的阅读文字,作者靠此表情达意,编者借此显化目标,教者以此教书育人,学生凭此提升自我,作者的目的、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希望均得靠教者去实现。如果教者钻研教材只是就事论事,立于文外,满足于一词、一句、一篇课文的理解,那对教材的理解很可能是肤浅的、零碎的。因此,为保证文本理解的深度,可运用假设,多角色地钻研和处理教材,多角度地开发和运用文本,让假设为文本解读添彩。
一、居高临下:编者的意图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依据小语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而精心选择的,它们上下贯通,前后关联,形成了小语教材体系。只有对整个教材体系整体把握,形成知识理解体系、能力训练体系、智育渗透体系,课堂教学才能紧扣教学目标,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程,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1. 整体把握全册教材,浏览初析抓三点。学期初对全册教材的整体把握,是制定全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每组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前提。因此,每学期初,教者要浏览全册教材,一看目录,了解全册教材安排了几篇课文,分几组,每组几篇课文,有哪些类型的课文;二看课文,了解写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课文与课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对每篇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及课文之间的关系有个初步的了解;三看特点,了解每组课文有怎样的共同特点,可向学生渗透怎样的读写方法,组与组之间形成了怎样的读写训练线;四看练习,搞清楚全册教材安排了几个练习,分别安排了哪些训练内容。在上述“四看”的基础上,教者再以编者的身份自我设问:这册教材我安排了哪些课文?分几组?每组课文的特点是什么?可安排怎样的读写训练主线?从而透过课文思想内容的剖析和联系,把握情感教育的点和线;通过课文特点的剖析和联系,把握读写知识的点和线;通过课文内容和练习的剖析和联系,把握语文知识(字、词、句、篇、修辞、标点等)的点和线,从而使全册教材内容全盘在胸。
2. 整体把握一组课文,细读深析串主线。在整体感知全册教材的基础上,以系统理论指导教学,须整体地、深入地理解每组课文。现行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就渗透了读写训练重点,它是我们深入理解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依附。因此,在对各组的每篇课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教材渗透的读写训练主线,对所在组的每篇课文进行细致的剖析,进而自我设问:如果我是一个编者,安排这组课文是想渗透怎样的读写训练,据此安排了哪些课文,目的各是什么?由于读写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读写训练点进行挖掘,使每篇课文从“出文”“回文”两方面抓分析,使每组课文从阅读、写作两方面来运用,以发挥指导读写的双重功能。在此基础上准确安排每组课文的德育渗透点和读写训练点。如: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通过上述分析,可形成下列分析表,为教学目标确定的准确性、教学方法设计的合理性、读写练习安排的针对性奠定基础。
3. 整体把握一篇课文,深究课文抓回点。为保证每篇课文整体在胸,透彻理解,须认真钻研(这一步要安排在以“学生”“作者”角度钻研教材后进行)。在理解中可自我设问:这篇课文写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如何写,为什么这么写?我将这篇课文安排于这一组,让它担负什么任务?以切实搞清楚课文与全组乃至全册教材教学目标的联系,把握课文的情感点、知识点、智力点、能力点,明确相应的目标。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一文,通过综合分析,就知道课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在生活中要坚持用自己的努力为别人带来快乐。知识目标是要让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把握“事情与情感、事情与事理”的读写知识。智力目标是引导透视事情叙述,理解蕴含的道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联系性和合理性。能力目标是懂得“读文章要能够透过事物现象把握事情本质,写文章要能够通过事情现象揭示事情本质”,从而在具体训练中形成相应的读写能力。
实践表明,从编者的角度来备课,就能达到感知、理解、处理教材和安排、设计教案的高屋建瓴,使编者意图在备课中得到深入而透彻的反映,在教学中得到充分而全面的体现。
二、设身处地:学生的角度
由于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诸多差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从其难度都有较大差别。如果我们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理解教材,就可能因大失小,即钻研教材着重于内容的理解、读写方法的探究,而忽视字词句等细枝末节的理解。也可能因深失浅,即理解教材只注重高度和深度,而忽视其建筑的基础。因此,在初步把握全册教材,较具体地把握全组教材的基础上,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材,在理解课文的细和实上下功夫。
1. 像学生一样学课文。小学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文字浅显、内容通俗,而这对于小学生说来又不尽然。几乎每篇课文对他们来讲都有生字新词,都有他们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未曾接触过的事物。而这些,教师理解教材时往往以己度人,将之忽略。因此,为保证理解教材正确、全面、细致,对每篇课文都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识水平上来理解教材,浅文深钻,读准每个字,推敲每个词,体味每句话,广泛了解背景,深刻理解内容,全面考虑问题,使教材全盘在胸,烂熟于心,以保证在字、词、句、篇的理解上不留一点空白。
2. 像学生一样提问题。在理解教材中,教者要设想自己就是学生,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为前提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叫人感兴趣,哪些地方最叫人感动,哪些背景希望老师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做一次验证性调查,以把握教材的兴趣点、疑难点、动情点、背景介绍点。这样钻研教材,心中有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教材,也就能使教案设计贴近学生,切合实际,以保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endprint
三、潜心其中:作者的角度
能够透彻理解课文的莫过于作者,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也许这些问题唯有作者才能准确无误地回答。而作为教师,为准确确定目标,科学传授知识,这些问题又非正确理解不可。叶老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为深入理解进而驾驭教材,在以学生的身份读懂课文后,须以作者的身份潜心文中,自我设问:倘若我写其文,目的是什么?是以哪些材料、运用什么写法达到目的的?希望读者从文章中了解什么?从而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对写作目的的确定、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安排、词句的锤炼以至标点的运用等方面对教材有个深入的理解。这样钻研教材,能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使教材钻研达到理想境界,避免肤浅地理解教材。
四、统筹安排:教者的角度
从“学生、作者、编者”的角度钻研了教材,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内涵的挖掘、教材体系的把握就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作者、编者、学生、教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制约的一个整体,教者在其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作者的目的、编者的意图、学生的意愿,均得依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去体现,并最终指向于“情感点、知识点、智育点、能力点”的落实。因此,为使课堂教学能突出编者的心,反映作者的心,体现学生的心,最终还须站在教者的角度上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抓住三个联系,求三个统一,从而做到一心(教者之心)沟通,四心相通,四路(文路、编路、教路、学路)统一。
1. 抓住作者意图与编者意图的联系,求得作者与编者的统一。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涉及的知识往往很多,而编者是根据阅读教学的整体目标选择教材的,并不需要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知识。因此,把握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抓写作意图与编排意图的联系,根据编者意图,对教材的知识点剖析、取舍,使作者意图服从于编者意图,以保证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从知识的角度看,它涉及到太阳系、火星岩石、彗星、陨石等专业知识;从写作的角度看,它是一篇状物的课文,涉及到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叙述的文体知识;从写作目的看,向人们介绍了火星与地球的相同和相似点,让人们对火星的变迁和现状有个清晰的了解。而对小学生来说,编者将它安排于教材中,一是让学生从文中了解火星的神奇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二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火星进行介绍的,进而把握状物文章的读写方法。因此,备课和教学中,与之无关的知识只要不影响课文内容的理解,均可舍去。
2. 抓编者意图与学生意图的联系,求得编者与学生的统一。编者意图实际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事实表明,编者要求学生了解的与学生想了解的往往不尽一致。因此,须将编者与学生统一起来,围绕编者意图,考虑学生特点,对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希望点认真剖析,合理取舍。如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则巧妙运用,加以诱发;如关系不大,则稍加点拨,点到为止;如毫无关系,则忍痛割爱,弃之不惜。如:《凡卡》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下册)一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其中有以下几点颇有代表性:①凡卡写信用的“笔尖生了锈的钢笔” “揉皱了的白纸”和“一小瓶墨水”到底是谁的?②凡卡才九岁,又是穷孩子,怎么能写那么长的信呢?③既然凡卡能写信,为什么连信封上的地址也不知道写具体,连寄信贴邮票也不懂?④为什么凡卡九岁就成为孤儿?对上述问题,可围绕本文的教学目标这样处理:题④与中心理解偏差太大,故弃之;题②可简作交代,可能是俄文较中国文字好学,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不必追究;题①、题③与理解中心密切相关,可借题发挥。题①可以这样设问:你们认为这些是谁的,为什么?让学生明白:很可能是凡卡早先准备的,“小瓶”“笔尖生锈”“揉皱”都不易被人注意,凡卡又将此放在老板的立柜里,更不易被发现,这既说明凡卡的聪明,又说明他为写这封信绞尽脑汁,这与课文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进一步突出了他命运的悲惨。题③可这样引思:这是凡卡不会写还是作者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让学生了解这些细节描写的好处。
3. 抓编者的意图与教者意图的联系,求得编者与教者的统一。编者意图得靠教者在教学中体现。因此,教者接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使编者的意图能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程序设计、课堂训练安排和教学效果检测上得以充分体现。由于编者往往根据学生的共性选择教材、确定目标,在统一大目标的前提下,须根据本班实际做灵活处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