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与方法的锁定应让学生有迹可寻

2014-07-18顾巍伟严育洪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读法数数计数

顾巍伟 严育洪

编者按: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都曾有过“愤悱难启”的状态,当遇到难以解答的教学问题时,向谁求教?如何求教?本刊应读者需求开设 “求师问道114”栏目,依托杂志全国知名的课改专家队伍,整合教育资源,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益的交流平台。公开征集教学问题,回答教师们在教材、教法等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公平机会,既可“求索”又可“为师”,人人可提问,人人可作答;“求师问道114”栏目正是从关注一线教师开始,真正为解决一线教师的困难而开设,是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课改的“开心词典”、“十万个为什么”、“百度”。当魏书生、杨再隋、李镇西、胡兴松、严育洪、贡和法、杨邦俊等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名师和您直接答疑解惑,知心交流时,相信您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他们诲人不倦,和蔼可亲,博大精深的人格魅力。

【“望”:课上观察】

师(手握11根小棒):小朋友,老师手里拿着几根小棒,能看出来吗?谁来猜一猜?

学生猜数,教师用“太多了”或“太少了”作为提醒。一个学生猜出11根后,教师让学生也数出11根小棒。

师:刚才,我们猜了11根小棒,就是不能一眼看出。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小棒,可以让大家很容易看出你摆的是11根?

学生一片茫然,于是教师只能启发学生:我们可不可以先摆出10根捆成一捆,然后再摆出1根呢?

学生表示同意,教师让学生实际操作,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看生活中10个装的例子:

【“问”:课间访谈】

听完课,我找了几个学生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到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孩子们一脸茫然:“这不是老师叫我们这么做的么?”对此,执教教师回答说:“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引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又没有什么好探究的,只能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啦。”

【“切”:课下评议】

对学生以及对上课教师的课后访谈,让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满十进一”,也就是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数学表达无疑为时尚早,从数数到计数还需要更多的学习铺垫和学习经验。在“一位数”向“两位数”教学的转折关头,教师常常只能采用“怎样数数可以让我们一眼能看出是多少”的通俗语言来替代数学中使用更高单位计数的优越性。

生活中会碰到“满十进一”的情况,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原型来启发学生想到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呢?我的设想是:首先教师让学生发现“10个装”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10个装”的生活便利性,其实就是数数的便利性,由此自然地迁移到数学中“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对数数的便利性。如果这样,“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陈述性知识也不必完全由教师告知,而是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类比获得。

这样,上述教学可以改变设计的顺序,把“观看10个装的生活例子”环节前置,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1~10各数,让学生数一数一盒鸡蛋的个数和一捆铅笔的支数,如果结合计数单位“1个一、2个一、3个一……”地数更好。当数到10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由“10个装”的生活经验想到“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继而由“10”开始引出“11”,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去商店买11支铅笔,营业员会怎么拿”这样的现实问题。当然,教师还可以用课件出示散装的11支铅笔,作短暂的呈现后隐去,学生因来不及数而无法回答或难以确定,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10支装的一捆铅笔和1支铅笔,尽管一闪而过,但学生都能一眼看出一共有11支铅笔,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自然会倾心于把“10个一”表示成“1个十”这样的计数方法。至此,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把铅笔换成小棒,让学生继续摆出“12”,此时学生就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仍然一根根摆,另一种会有更多的学生把10根摆在一起,然后再摆2根。如果两种摆法都有,教师可以在对比中再次让学生选择,如果只有后一种摆法,教师就可以直接让学生说说想法。不管如何,结果都会指向相同的目标。

不过,10个装的鸡蛋和10支装的铅笔还不是“满十进一”的最佳生活原型。或许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更符合十进制。例如,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这样做:把10个一角硬币包成一卷,就是十角,也就是一元,计量单位之间的“升级”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升级”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受制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这样的教法可能还不是十分适用。

我们把“满十进一”的数学意义变成了“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并通过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十进制的数学理解,那么除了生活启示,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数本身的结构来让学生自觉想到“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的操作行为呢?

其实,数的读法要比数的写法更能够让学生看出知识的玄机。例如“10”,读作“十”,完整而规范的读法是“一十”。如果我们反过来演示这样的知识轨迹:“一个十”→“一十”→“十”,这样的知识演变是否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计数与读法之间的关联呢?

顺此想下去,“11”读作“十一”,如果读成“一十一”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示作用就更显而易见:先读出“(一)十”再读出“一”,对应摆小棒就是先摆出“1个十”,再摆出“1个一”。我在听课中,在摆“11”时,发现有学生先摆1根小棒,再摆1捆小棒,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要先摆出1捆再摆出1根。其实,更好的处理方法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11”读法顺序先摆出“1个十”再摆出“1个一”。之后,教师揭示“12”的时候,不妨利用课件做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闪动一捆小棒,对应地闪动“12”中的“1”,让学生明白此数位的“1”表示“1捆”,也就是“1个十”,接着闪动两根小棒,对应地闪动“12”中的“2”,让学生明白此数位的“2”表示“2根”,也就是“2个一”,后续的数也可以这样处理,从而更好地渗透数的位值,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1”这个数是比较典型的教学材料,应该把它作为典型来分析与研究。首先,它是学生学习“1~10各数”后的起点数,教师应该树立好这一个数对后续一串数学习的“榜样”作用;其次,“11”在写法很有特点,两个“1”对学生视觉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形同而神异,其所表示的“1个十”和“1个一”对学生的认识也构成了强烈的对此,更容易让学生领悟到知识的本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法数数计数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A卷
龙闯迷阵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答案大放送
爱数数的兔十一
数数
数一数
怎样读零
数数谣等
注音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