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4-07-18吕超英
吕超英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两条能力目标。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当前学习及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目标
一、改善学习方法——实现学生主体
我认为好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合作性和成就感等各方面的体现,表现为有“我要学”的愿望、“我能学”的信心、“自己学”的办法,还有“一起学”的需求,及“快乐学”的体验。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两种学习方式是很有效果的:
1.前置性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形成动力。小学生进行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重视数学问题的创设。而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在于对教科书中的前置性使用和对现实生活的挖掘。
2.分享交流,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的知识中有50%是在交流中从学生那里学来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沟通、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数学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体现教师主导
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学时既要适时评价,又要进行有效调控。
1.问题设计激发主体意识
在五年级《复式统计表》一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填写教材中4张各个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后,老师没有告诉学生要把这4张单式统计表合起来制成复式统计表,而是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航模组男生有多少人?民乐组女生有多少人?书法组一共有多少人?书法组比美术组多多少人?4个组男生一共多少人?4个组男生和女生一共多少人?这样五个逐步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从4张表中无法比较数据,自然而然产生了把4张表合并的需求,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2.充分预设把握主导方向
预设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认知困难的准确把握,及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应对的基础上。下面以《平行与相交》一课画平行线的教学片段为例说说我的预设和学生生成的资源:
老师出示长方形白纸、方格纸、直尺、三角板等,抛出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创造出平行线吗?(我的预设:对折长方形纸找到了折痕是互相平行、用直尺上的一组平行对边描出了平行线,利用方格纸上的线条不仅找到横着的平行线,还要找到竖着的平行线。)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这些我预设到的方法都出现了,但在我预设之外还有学生想到了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找到对边平行。
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教学的组织者位置上,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师生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互动,在课堂中形成“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这样师生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3.评价导向保障目标实现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促进教学,也可能制约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爱好、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是教学的理念,与之相应的评价是既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刘希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1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编辑 张 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