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2014-07-17王崇文丁刚毅陈旵明陈杰浩
王崇文+丁刚毅+陈旵明+陈杰浩
摘要:许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具备高新技术、艺术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端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困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于协同创新思想,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创建集计算机科学、艺术、光电技术、人文等学科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同时,根据数字媒体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技艺协同、生源协同、师资协同、校企协同、科教协同,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交叉学科;协同创新
数字媒体是信息技术和媒体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个国家在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以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为了推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专门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并在2013年9月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不少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明显反映出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具备高新技术、艺术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端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困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瓶颈。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在重大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创建集计算机科学、艺术、光电技术、人文等学科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同时,根据数字媒体相关产业的特点,重点实施协同创新,通过技艺协同、生源协同、师资协同、校企协同、科教协同,构建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创建交叉学科,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数字表演与仿真学科,是目前国内文化科技领域仅有的省部级重点交叉学科(北京市立项建设)。数字表演是在文艺表演的四个生产服务流程中,全面融入现代数字技术、仿真技术,面向文艺演出、影视动漫、数字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创意、编排、演出、推广”四个流程创新能力的新型交叉学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表演的艺术性、技术性、社会学价值,数字表演的实体建模、空间建模、行为建模,数字表演的仿真创作平台、实现平台和呈现平台,广场与室内表演仿真技术、远程剧场技术和数字表演评估技术等。该学科的技术体系和数字表演生产服务流程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数字表演与仿真学科的技术体系图
根据学科的技术体系,构建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具体包括:培养在文化创意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文化创意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先进的媒体内容创意、制作方法、工具和技术,能够从事文艺表演和数字媒体类设计、制作、演出、呈现等工作,并且具有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业高端人才,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提高技术创新和艺术理解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以下本科生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包括文史哲、经管法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等工具性知识,数、理、生等自然科学知识,计算机、软件、媒体艺术等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动画、数字游戏、虚拟现实、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专业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具备数字媒体工程师从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包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与媒体艺术工作者沟通的能力,实验与综合实践的能力等。
(3)素质要求。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包括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思想道德素质,文学修养、沟通与交流、演讲与表达等人文素质,音乐、绘画、美学等艺术修养,身体、心理等身心素质,以及计算机、软件、媒体艺术等专业素质。
二、协同创新,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技艺协同,实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创新
按照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构建了突出科技与艺术协同、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约30%的课程与数字艺术有关;在教学方式方面,实践课时比例超过了40%。
技艺协同,并不是科技内容和艺术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课程层面的深度有机融合。融合方式主要有:开设了“数字艺术设计”、“数字表演”、“动作捕捉与表现力”、“多媒体人机交互”等5门新课程;更新了4门传统课程的内容,如在“动画原理”、“数字影像”、“平面与立体构成”等课程中加入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和工具。
根据产业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探索,编写、引进了一批教材、讲义。编写出版了7本教材,其中2本教材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本教材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了《数字化交互设计》、《视频与动画实训指导手册》、《数字艺术概论课程设计》等8本讲义。在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图形与广告设计”、“游戏引擎原理与应用” 、“移动应用开发”等专业课中,引入了7本国外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
2.生源协同,实现培养“创意核心群”的创新
高端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并需要对不同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按行业人才成长规律,达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要求,一般需要15年职业生涯的历练。学校阶段的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这样要求的“全才”,然而青年时期是创意能力最强的黄金时期,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急需大量人才。借鉴美国、英国等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思路,我们实践了“创意核心群”的培养模式,以群体知识结构满足快速成为“全才”的产业需求。
在学生来源上,实践了文理生源兼收。如研究生招生中,艺术类与理工类生源比例约为3:7。由不同知识背景和特长的学生组成“创意核心群”,保证了“创意核心群”的知识结构完整。在培养中,允许学生各有侧重,但强调对产业的不同分工能有一致的理解,保证了群内的融会贯通。
在培养方式上,以项目为驱动,以“创意核心群”为单位,完成每个案例的学习、实践创新与工程能力的培训,使“创意核心群”成为一个独立的创意团队。
3.师资协同,实现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聘请了大量产业专家、技术专家、艺术家和国外教师。目前学院教师队伍结构中,软件工程与数字技术领域的教师约占70%,造型设计、电影等艺术领域的教师约占30%;来自企业、产业的教师约占25%(如Adobe、IBM、国家大剧院、中国歌剧院、中央电视台等),来自国外的教师约占15%。各类教师代表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
师资协同,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教学理念创新。学校教师通过每年更新教学大纲,把发展趋势、内在规律融入课程;企业教师则及时带来产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使教学体系能够及时更新与调整,从而让人才培养紧密适应产业发展。
师资协同,实现了“项目研发”的教学方式创新。在学生的各项作业和实践中,均以“创意核心群”完成“项目”的方式开展。企业师资保障了企业案例、企业研发等丰富的、最新的项目来源,保障了项目实践符合产业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与企业要求 “零距离”的专业人才。
4.校企协同,实现创意与工程能力协调发展的创新
校内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意能力。学生创新基地配备了相关设备、设施、师资、资金等资源,完全由学生自主成立项目小组,可以自主提出任意创意项目,甚至是“天马行空”,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对于课外有特色的创意实践,实行学分奖励。
企业实践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产品制作能力。近年来,已先后和IBM、微软、Adobe、中视传媒等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基于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了解企业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规范能力,最终实现产品制作能力的提高。
校企实践的协同,使得“异想天开”的创意风格和严谨规范的工程能力,并存于一个“创意核心群”中,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满足了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5.科教协同,实现依托重大工程培养高端人才的创新
在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掌握相关技术和技能,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高端人才需求更为急迫。近年来,安排部分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与项目,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工程项目的流程,促使他们建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实现在高端科研平台上培养产业高端人才。
2008年,共有3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系统”的研发工作。2009年,共有5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仿真设计、训练与指挥系统”和“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数字仿真系统”的研发工作。在项目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创新设计的“基于二维码的广场智能指挥系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赛一等奖。
在重大工程项目中,通常都是多个课题组之间通力协作完成,这使参与的学生具备了在大型团队中逐渐成长的经历,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胸怀、志向和眼光,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有利于他们更快成长为高端人才。参加这些大型工程项目的同学很多人都获得 “全国工人先锋号”、“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等各种表彰,约一半同学在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开始承担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