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腹胀的中医护理体会
2014-06-30田淑娟
田淑娟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99-01
腹胀,是腹腔,盆腔脏器手术后常见症状。是由于麻醉使肠蠕动减弱,以及手术创伤刺激所致。表现为腹胀不舒,肛门不排气等。患者自觉症状痛苦,影响伤n愈合和术后恢复。西医常采用肛管排气,灌肠等方法解决,效果有限。我科结合本院中医特色,借鉴中医理论,推行围手术期中医护理.收到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术前护理
术后6-8h麻醉作用消失后,胃肠道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此时鼓励患者进食,通过咀嚼运动可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另外,食物本身直接刺激胃肠道,亦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所以开始进食少量渣、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如米汤、稀面汤、蔬菜汤等,禁忌食用奶制品、豆浆、糖水等,以免增加肠道积气。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萝卜气味辛,甘,温,无毒,有下大气之功效,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因此萝卜汤具有通气行气,宽胸舒幅,健胃消食功效。可于术后6h开始饮用,每4h服1次,每次100--150mL。方法:萝卜切成丝加水煮15-20 min,取汤,宜空腹热服,效果好,口感佳,更适合禁食腹胀者。其无毒无副作用,不影响泌乳,哺乳,且价廉物美,效果显著,因此患者及家属很容易接受。
2 术后护理
2.1 活动指导:
术前术后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尽早适当活动的益处,术后去枕平卧6 h,患者及家属往往认为术后6h内是绝对不能活动,要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疑虑,指导并协助患者及时被动活动双下,可进行双腿的伸展,屈曲运动及足背,脚趾的活动。每20-30 min为一组,直至下半身恢复知觉。术后6h每隔2h给予翻身I次,12h后以半卧位,微曲的卧位为宜,床上坐起,咳嗽,打喷嚏时,以手掌按压切口敷料处。24--48h后酌情下床活动,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及活动时间,以病区内活动为宜,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2 情志护理术后经常巡视患者,了解病情变化。鼓励患者表达不适感觉,向患者讲解腹胀的成因,消除紧张情绪。劝慰患者避免丈声呻吟,防止大量气体进入胃内。加重腹胀。
2.3 针灸推拿针灸取穴:内关,足三里,下巨虚,中脘。针刺手法选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内关:疏导水湿,宁新安神,理气镇痛;
足三里: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下巨虚: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中脘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
2.4 按摩: 手法按摩:以缓和连续的手法按摩刺激腹部,使骸2--4副交感神经兴奋,这样降结肠直肠的交感神经相对抑制,肠蠕动增加,肛门括约肌松弛,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早,有效减轻腹胀。首先做好宣教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曲,操作者立于其左侧,自下腹回盲部始循结肠走行向上,向左向下,按结肠走向做顺时针环形按摩5--6次,手法由慢到快,由弱到强,每日2次。
穴位按摩:患者取仰臥位,于患者右侧行足三里,支沟穴的按摩,以大拇指进行按摩,每个穴位5 min,力度由轻到重,要使穴位处出现酸胀,发热感。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调理脾胃,生发胃气,减轻腹胀的作用。
2.5 中药治疗选用消胀理气中药,如:小承气汤~清下热结。除满消痞:四磨汤一理气剂,破滞降逆,补气扶正,均具有加快胃排空,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2.6 脐部中药敷: 大黄、芒硝、陈皮、木香等具有芳香开窍,增加肠张力,刺激肠道蠕动,促进积气排出的作用。另现代医学认为脐在人体发育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表面角质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吸收川,故外敷药物效果好。以上述中药研碎调糊,敷于脐部。天冷时加热致40 'C,使患者感觉舒适并易于吸收。敷药距切口近时需注意无菌操作,同时注意保暖,尽量少暴露患者,并注意观察腹部情况药物干结腹胀仍未缓解者,温水清洁脐部后,再次敷药。同时注意观察脐部皮肤,如出现红肿,灼痛,破溃等情况立即停敷,对症处理。脐部感染,皮肤不完整者禁止应用本方法。
3 讨论
中医认为术后腹胀是由于脏器功能束恢复,气机失调,经络瘀阻而成。围手术期护理应术前减轻脏腑负担,术后促进脏腑功能恢复,通过针灸推拿,内服中药,足底热敷等治疗达到行气除满,升清降浊,解除腹胀的作用。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