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几点建议

2014-05-30岳蓉范燕林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双语教学文化

岳蓉 范燕林

【摘要】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少数民族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能力,我区一直推行双语教育教学。如何提高汉语教学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沟通能力和运用能力一直是双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双语教学;语言态度;文化;语言情境

一 树立正确的语言态度

我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汉语和民族语的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沟通和运用能力。学好一门语言,最首要的工作是树立良好的态度,使其深刻认识到第二语言的重要性。

我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还处在功利层面上,对学习汉语缺乏积极性,然而,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场所和社会交往,过去那种使用单一语言的状况也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汉语学习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民族、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其一 可以促使学生学好本族语,增强民族情感。其二 拓宽知识范围,增强智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灵活性和感受性,使个人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少数民族学生只掌握单一的民族语,在社会中发展必然要受到阻碍。在每年的大型招聘会上,不懂汉语或汉语水平没有达到要求的少数民族学生却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而那些熟练掌握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却在社会中发展得游刃有余,成為工作中的佼佼者。其三 可以增强民族之间的信任感,从内心深处接纳彼此,扩大交流,增进团结。而我区双语教育必将有利打破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思维上的障碍和隔膜,使讲不同语言的人能够相互理解,接受各自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和观点,促使他们从心理上接纳彼此,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全面、和谐、快速发展。其四 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了世界的大环境中,在此客观条件下,推行双语教学,能够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科技信息的数量、广度、迅速性、准确性和变化性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更易于获得各方面的信息,更直接地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和高科技技术,从而更好的发展本民族。

二 加强汉文化的灌输,培养学习兴趣

在树立正确对待汉语和母语的前提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现出汉语的魅力,加强汉文化的灌输,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另一种文化的学习。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语言不仅是交际的手段,而且还是文化的媒介和载体。要想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汉语教学虽然是以汉语言为教学媒介,但并不是说只是语言教学。

我区少数民族的汉语教育缺乏汉文化的基础,语言的教育教学脱离了文化的传输,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必然会缺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学必然要陷入机械的说教和枯燥的死记硬背的恶性循环之中。语言的学习也必然失去了它本该具备的魅力,又怎么能吸引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过程,也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民族学生有了解汉文化的渴望和兴趣。但是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课本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汉文化的介绍和引导,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汉语教学陷入了枯燥无味的境地。在现阶段的双语教学中,更多的只是强调对语言的教授和学习,而忽视了对民族学生的汉文化的灌输。学生掌握的汉语只是语言本身的词汇和句子,缺乏鲜活、生动、深邃的文化内容。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一定数量的优秀汉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其传授必要的汉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三 突出汉语的实用性和情境性,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把语言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运用紧密联系,把汉语教学从课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汉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应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现今的MHK汉语水平测试更多的就是考查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长期以来,汉语教学过多的注重教授语言而不是习得语言。对于课文内容、语法等知识点的教学都仅仅是采用以教师的主观性“讲”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的形式来完成,严重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训。而学生语言能力真正的形成,是靠语言的运用,不单单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英语的学习只是看重了卷面上的知识。

(一)要在重视词汇、语法等知识点的同时,加强课堂教学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设计交际环境和交际活动,安排学生从操练走向真实交际。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倡任务式、讨论式教学,采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学习形式,以话题和课文为中心组织实施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大量的让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积极交流获得语言能力发展。

(二)要积极鼓励、督促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反馈于课堂中,达到课内课外的积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用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况和场景。根据真实交际的需要呈现并讲授语言和语用知识,最终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有效交际的目的。

(三)要充分利用汉语学习的大环境。这个环境常常被教学者所忽视,然而这却是学生自然习得汉语,提高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比一般民族学生要高的多,甚至不亚于汉族学生。究其原因,“民考汉”的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汉语学习的大环境。他们接受了更多汉文化的熏陶,了解了更多的汉语言习惯,在实践中学习并及时运用于实践。根据调查,在汉民族较多的城市或地区,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就较高;而在南疆一些汉族人口较少,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就比较低。当然,这样的民族聚居模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方式获得汉语讯息,了解和学习汉语的表达规律以及使用方式,锻炼和提高汉语运用能力。

(四)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营造真实的交际情景。要提高语言教学的艺术和效果,必须借鉴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汉语教学提供了最好的工具和手段。其融合了语言、画面、声音和动作,使所有学生都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便于学生接受,引发学生思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双语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积极抓好双语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俊芳:《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丁石庆:《双语文化论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顾嘉祖、邓立信:《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戴庆厦:《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5]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猜你喜欢

双语教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情景导游》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
湖南省高校舞蹈啦啦操课堂开设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初探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