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刺络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23例

2014-05-29辛善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攒竹刺络顽固性

辛善栋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经常伴发顽固性呃逆呃逆[1,2],顽固性呃逆的特点是呃逆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超过24h~48h,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具有病程长、反应剧烈的特点。持续或频繁的呃逆使患者烦躁、紧张,造成病情加重,因而及时治疗缓解呃逆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措施。临床应用针刺配合刺络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23例,疗效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及脑外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5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 性15 例,女 性8 例;年 龄45 岁~70 岁,平 均57.6岁;脑梗死6例,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7例。对照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48岁~68岁,平均59.6岁;脑梗死4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6例。发病时即有呃逆12例,3d内出现13例,3d后出现者20例。以上受试对象经压眶/挤压耳廓及应用氯丙嗪、安定、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药物未完全缓解。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1995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经头CT 或MRI已经确诊为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受试者出现呃逆症状[4],发作时间持续24h~48h以上,不能自制,且排除有胃肠疾病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脑梗死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清除自由基、神经保护剂、改善循环及对症处理等;脑出血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亚低温治疗、防治并发症及对症处理等;蛛网膜下隙出血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抗纤溶、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及对症处理等,不采用其他的治疗。

治疗组除了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外,加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疗法。针刺选穴:膻中、攒竹(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攒竹穴沿眉头凹陷斜刺(0.3~0.5)寸,用快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并嘱患者配合缓慢深呼吸,并且憋气10 s;内关穴直刺(0.8~1.0)寸,用快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以针感向上传导为佳,两穴采用捻转泻法,均持续1 min,针刺强度要以患者的耐受为度。膻中穴沿胸骨向下斜刺(0.3~0.5)寸,足三里及太冲穴均直刺(1.0~1.5)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中等强度刺激,以上穴位均留针1h。针刺结束后,在背部膈俞穴局部刺络拔罐放血。以上治疗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两组的疗程均7d。将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观察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5]痊愈:症状消失,呃逆停止,随访2周未再复发;显效:症状缓解,呃逆次数明显减少,间歇时间明显延长,呃逆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有效:症状改善,呃逆有所好转,呃逆次数较前减少30%;无效:呃逆症状无明显改善,呃逆次数较前减少30%以下。2周后电话随访。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 统计软件分析,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检验水准α=0.0500。

2 结 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 论

顽固性呃逆是中风后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上比较困难。呃逆是由于膈肌突然收缩引起原始胃肠反射的表现,反射弧大概由以下几点组成[5]: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及第6~12胸交感神经纤维,中枢在脑桥,传出神经是膈神经和支配声门及呼吸转动肌的离心纤维,在此反射弧的病变均可发生呃逆,中风所致的顽固性呃逆发生机制可能是卒中所致弥漫性脑损伤刺激了呃逆的反射中枢,中风患者的呃逆在病初就出现[6],主要见于延髓附近病变,如延髓外侧综合征、脑干出血、小脑出血以及脑室出血等,是中风病情危重之像,顽固性呃逆的出现常提示预后较差。

中医针灸治疗此病由来已久,《素问·宣明近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景岳全书·呃逆》有“实呃不难治,而唯元气败竭乃最危之候”之说,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正是此危侯,本虚标实,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风火相煽,肝阳上亢,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中医通过选穴及操作达到标本兼治,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和顺脾胃的功能。攒竹为太阳经穴,具有调节太阳经气的功能,针刺攒竹可刺激眶上神经及面神经分支,抑制兴奋的迷走神经,从而缓解膈肌痉挛。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与足阳明胃经相合,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宽胸理气,和中降逆,疏利三焦的功能。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又为胃之下合穴,五行属土,可以健运脾胃,升降气机,具有调理胃肠道功能。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又为心包经之募穴,具有调节气机的功能。太冲为肝经原穴,疏理肝气,调顺脾胃之气。膈腧为八会穴之血会,通过刺络泄实以清血热、调血气。

本研究显示,针刺配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起效快、疗效显著,比药物来得更迅速、有效,同时还可以避免药物之毒副反应,充分发挥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特色,值得临床医生借鉴参考。

[1] 曾金.中枢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其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3):365-566.

[2] 宋志丽,范建中.中风患者的顽固性呃逆[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2):8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4-189.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6] 关明,张玉杰,陈登辉.654-2穴位封闭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体会[J].中国实用医学,2010,4(1):206-207.

猜你喜欢

攒竹刺络顽固性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掐攒竹止打嗝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掐攒竹止打嗝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高血压的简易按摩疗法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菖远安眠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