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关系

2014-05-29高凌俊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脉压心脑血管收缩压

高凌俊

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其高血压心脑血管危险的预测价值大于收缩压和舒张压[1]。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脉压和动态脉压指数的监测,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探讨动态脉压和动态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60 岁以上高血压病住院患者157 例,男81例,女76例,年龄60岁~87岁(72岁±10岁),24h动态脉压为监测24h内脉压平均值(24hAPP),根据24hAPP 分为<60 mmHg(1mmHg=0.133kPa)组(88例)≥60mmHg组(69例)。根据脉压指数分为<0.5组(131例)和≥0.5组(26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患者。

1.2 测定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第2天使用北京美国高仪有限公司生产的MGY-ABPI血压监测仪测定24h 动态血压。袖带捆绑于左上臂,于08:00至次日08:00进行监测。白昼06:00~10:00每30min测定1次;夜间10:00~06:00,第1小时测量1次,记录动态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心率。脉压指数=24hAPP/24h收缩压(24hSBP)[2]。

1.3 生化指标的测定 入选者于入院第2天禁食12h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mL,使用本院临床检验中心全自动控制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1.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量 应用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2)MHz。患者取仰卧位,双肩垫薄枕,头略向后仰,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cm、2cm、3cm 前后壁IMT,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颈动脉IMT 与各指标的关联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相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24hAPP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指标 与24hAPP<60mmHg组比较,24hAPP≥60mmHg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24hSBP、脉压指数、颈动脉IMT 升高,24hDBP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24hAPP老年高血压患者亚组观察指标

表1 不同24hAPP老年高血压患者亚组观察指标

与<60mmHg组比较,1)P<0.05。

组别 n (年岁龄)(空m腹m o血l/糖L)(mm ToC l/L) (mm ToG l/L) (m LmDoLl/-C L) (m HmDoLl/-C L) (2m4 hmSHBgP)(2m4 hmDHBgP) 脉压指数 颈(动m脉m)I T 24hAPP<60mmHg组 88 59.3±5.4 4.9±0.6 4.3±0.2 1.9±0.1 3.2±0.2 1.2±0.1 145.6±3.6 92.3±5.5 0.36±0.04 0.78±0.06 24hAPP≥60mmHg组 69 61.5±5.5 5.9±1.21) 5.1±0.21) 2.0±0.1 3.1±0.1 1.3±0.2 156.1±7.51 )86.1±5.31)0.45±0.01)0.98±0.11)

2.2 不同脉压指数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指标 与脉压指数<0.5组比较,脉压指数≥0.5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24hSBP、24 hAAP、颈动脉IMT升高,2 4hDBP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脉压指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亚组观察指标

表2 不同脉压指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亚组观察指标

与脉压指数<0.5组比较,1)P<0.05。

组别 n (年岁龄)(空m腹m o血l/糖L)(mm ToC l/L) (mm ToG l/L) (m LmDoLl/-C L) (m HmDoLl/-C L) (2m4 hmSHBgP)(2m4 hmDHBgP)2(4mhmAHAgP)颈动(m脉mI)M T脉压指数<0.5组 131 59.1±5.4 5.1±0.8 4.6±0.2 1.9±0.1 3.1±0.2 1.3±0.1 146.8±4.8 91.3±5.1 55.8±6.1 0.83±0.08脉压指数≥0.5组 26 61.8±5.6 5.7±1.11)5.1±0.31) 1.9±0.1 3.1±0.1 1.2±0.2 164.5±4.91)80.1±3.01)84.6±3.61)1.09±0.041)

2.3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水平与24hAPP、脉压指数呈正相关(r=0.763,r=0.779,P<0.01)。

3 讨 论

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比偶测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更明显,能够更确切地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3]。颈动脉是粥样硬化最易累及的血管之一,其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心、脑及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ABPM 及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均属无创检查,简便易行。将二者结合起来判断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程度有一定意义。

本组患者均为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占63.69%,发生率很高。近年来研究发现,50岁以前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上升是同步的,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反而下降[5],这部分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并不比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的患者低。因此仅根据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而脉压受到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双重影响,还可以反映动脉硬化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Tartiene等[6]通过对高血压患者323例的观察研究发现,无论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如何,脉压是唯一与患者颈动脉硬化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退,当动脉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拉时,退行性病变的血管弹性纤维发生断裂,动脉内膜损伤,动脉壁增厚,僵硬度增加,加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脉压虽然可以反映血管硬化程度,但脉压毕竟是一个相对值,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从理论上讲,同一个脉压值可能是无数个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组合,另一方面,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可能使脉压大小存在差异,因此仅仅依靠脉压大小不能完全反映个体血压情况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造成误诊。马金宝等[7]提出脉压指数的概念,即脉压与收缩压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纲性的值,越接近0说明血管顺应性越好,越接近1说明血管顺应性越差。

IMT 及斑块形成是高血压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表现[8],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中将颈动脉IMT 作为评价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概念[9]。本研究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24hAPP 水平将患者分为<60mmHg组和≥60mmHg组,根据脉压指数分为<0.5组和≥0.5组,并比较各组生化指标和颈动脉IMT 的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 水平与24hAPP、脉压指数水平有关,且两者有明显的一致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随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升高而逐渐增大,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1] 王国飞,陆凤翔,雍永宏.动态脉压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1):74.

[2] 李晖,赵圆,张源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亚临床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895-897.

[3] 胡武明,郑良荣,曾春来,等.血压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浙江医学,2011,33(7):1024-1026.

[4] Simon A,Chironi 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inci-mamedia thickness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revisited[J].Eur Heart J,2007,28(17):2049-2050.

[5] 赵秋绒,何红红,高大中,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11):933-936.

[6] Tartiene JM,Kesri L,Safar 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ulse pressure,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and/or iliofemoral plaqu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J Hun Hypertens,2004,18(5):325-331.

[7] 马金宝,秦明照.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2011,13(11):995-997.

[8] 刘丹,王星,苏晨,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10):787-788.

[9] 鲁广肃,张婷,金玉玲,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功能及颈动态硬化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4):80-82.

猜你喜欢

脉压心脑血管收缩压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监测血压,脉压差莫忽视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高压、低压和脉压,哪个异常更危险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