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数字的河流
2014-05-17杨溟
杨溟
提要:独立学院的传媒教育应着眼于新媒体基因的培养,即平等、协作、自由的精神与追求真理的勇气,强调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尖端技术、新兴商业模式与人类表达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习中浸润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传媒教育 新媒体 媒体硅谷 教育转型
传媒教育已“病入膏肓”
传统媒体“衰落”已非预言,其没落的过程也是宣告传统传媒教育“衰落”的过程,其实在新媒体袭来前这种状况就已存在,数字化浪潮不过暴露了掩盖在象牙塔躯壳下的孱弱,传媒教育早已“病入膏肓”。
一是定位不清。本科层次的传媒人才是否以应用型培养为主?始终在飘移。或者滑向“理论”型培养,或者迎合社会热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结果孵生出一批学术不精、实战无力的毕业生。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被称作“美国记者的摇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我们能否走出一条既别于研究型大学,又别于职业技术学校的道路来?
二是规划失当。工业文明产生的行业分立与新经济时代行业边界的模糊、交叉、融合,既给传统媒体带来跨界竞争的压力,也给传媒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仍以传统新闻学眼光来规划专业发展,导向很难不出偏差。新闻本科教育存在理念落后和体系分类的缺陷,就是在顶层设计上缺少跨学科的专家参与,闭门造车。加之一直以来对传媒趋势研究的滞后及市场反应的迟钝,也使教师队伍的知识重构与能力再造面临巨大困扰。
三是模式趋变。新生态孕育出新的学习和教育文化,传统的课堂中心模式迟早将被共同学习、共享共研的成长系统替代。与传媒业的趋势类似,未来也将以自定义聚合的方式进行跨平台的知识智能搜索。多数学校拥有计算机和网络,却不过“黑板搬家”,跟传统媒体把电子报搬上屏幕相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微软研究院合作提出OCW开放课件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把两千多门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供全球学习者免费使用,内容涵盖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提供搜索和反馈功能。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创造了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教育理念,营造了全球化的教学社区,并从中获取知识和智慧。还有耶鲁、哈佛公开课,以及更新锐的可汗学院。2010年起新浪也开了国外名校公开课。这些也许正契合了乔布斯去世前与比尔·盖茨谈话中关于未来学校的描画——教育向非线性科学理念与方法论转变。
四是机制僵死。传媒学院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媒体基因,而非新媒体形式。在自学+讲座/课堂讨论+实训成为主要学习模式时,必将遭遇教师评价、教学政策、职称晋升、教研关系等一系列难题及背后复杂利益关系的阻碍。课时数、论文数指标捆绑下谁还愿花费巨大心力进行改革?新型传媒教育中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新的课堂空间建构方式等都很难建立。
培养基因还是培养技能
业界招聘新媒体人才时常问“你全媒体了么?”,言下之意毕业生最好是“十项全能”。其实媒体也未必都搞得清楚,他需要怎样的人才,以及需要他们去做什么。
传统媒体转型的困惑带来了功利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失败。把教育改革仅理解为增加新媒体技能训练既难以培养出未来的传媒精英,也难适应荆棘丛生的传媒环境。
独立学院的传媒教育应着眼于新媒体基因的培养,即平等、协作、自由的精神与追求真理的勇气,强调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尖端技术、新兴商业模式与人类表达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学习中浸润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
四年中,新闻的理想主义之外,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是必需的。它包括《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类关于找到好故事、计划与执行、组织材料与结构的工具书操作解读,也包括新媒体时代数据分析、互动产品设计、应用创新和视频创作等技能,跨学科特征明显。
据此分解出新媒体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如下——
发现力与思考力——发现问题及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无可替代。
创新力与创意力——无论是乔布斯的苹果还是谷歌、亚马逊,他们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改变未来。因此能吸纳最优秀的人参与。学生对未来的好奇、兴趣和责任感是核心。
沟通与协作能力——能够倾听别人是具备公共心与包容心的体现。
学习和应用能力——包括技术理解与表达力,能够用技术语言翻译用户需求;数据分析能力、O2O(线上融合线下)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能力、文字与音视频等多业态的制作能力、整合营销与管理能力,等等。对传媒学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技术开发而是应用能力。
当然,离不开基本的采写编评摄剪素养。只要定位厘清,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与应用型的专业纵深培养并不冲突。需要强调的是,对顶层设计者而言,趋势判断能力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专业可以走多远,进而决定了资源、资金的配置条件、运行机制、人才政策等一系列走向。
中国高校能不能出现“媒体硅谷”?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是国内最早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微电影与媒体创意系的传媒院校,也是中国首届及第二、三属媒体融合高峰论坛、首届高校校园微博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等一系列重要活动的主办者。2010年微博实训课曾引起近百家媒体争议报道,“4+X”、毕业生加V认证等众多教改举措引发业界关注,有人说金陵学院是以办媒体的思维在办教育。
不管5年多的办学实践有多少坎坷失误,但方向和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学院坚信新媒体将创造全新的传媒生态和教育理念,努力于成就“传媒硅谷”。因此始终强调课程的复合与交叉性,强调科研与实训。系与专业的建构背后都围绕着媒介融合的内在逻辑,传媒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出“作品”也出“产品”。
进取、创新、学习型的团队是教改的核心,必须有机制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绝非引进实战型业务人才那么简单。为解决教师经验老化、知识更新的难题,2007年起学院就确立了“项目促进科研、科研推动教学”的理念。在项目-科研-教学的逻辑链中,学生是核心。通过与传媒及科技企业的项目合作,开展以教师为课题负责人的科研活动,将学生实践从课外转入课内实训课教学体系,使师生面对实际问题一起学习成长。
我们把在新的产业背景和融合环境下的科研教学平台称为“传媒硅谷”,因此鼓励将前沿性及具有标杆意义的典型性项目引入学院。研究领域和合作范围包括文本研究、新闻生产与传媒营销方式研究、社会行为习惯研究和传媒技术研究等,合作对象包括海外高校、媒体、科技企业等。
特别要提到传媒学院中的实验室,围绕它建设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传媒教改的核心平台。在定位上与传统模拟型实验室不同的是,它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可扩展性,以承担前沿科研任务,能承担“试错”风险。不仅提供学生“动脑想、动手做”的环境,还可试验业界各种新媒体尝试,尽量避免大的技术差错或投资失误在媒体运作中出现。
一个合格的传媒实验室,需具备心理学、信息工程学、统计数学、机器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以及艺术学等若干学科的实验研究能力,藉此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比重。
我们的实验室群目前包括传媒情报研究中心、微博实验室、裸眼3D实验室、微电影与云创意实验室、掌上媒体实验室、JPhone创意实验室等。从2007年自主研发全媒体采编系统、2008年规划与开发《现代快报》我能网全媒体平台起,5年来创新性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包括业务模式和技术模式研究,是国内不多的具有新媒体技术研发实力和产业孵化库功能的传媒院校。
目前进展中的有媒体活动管理系统、“橙”数据分析与网络精准营销系统、与荷兰数字计算中心合作开展的“遥感技术在广告中的应用”、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开展的新闻无人机项目等19个项目。还有学生提出的“日记轴”数字生命跟踪系统、手机自拍校正系统等等。其中我院开发的“橙”系统即将与多家媒体合作,助其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
贯穿其间的媒介融合主线,使多个项目之间、师生之间、各项目研究小组之间的协作紧密频繁。学生可以参与设计与体验等诸多环节,训练快速建模的能力。
实训课从软件和硬件两个维度构建了新的师生生态关系。这其中,师生的位置关系、知识获取方向甚至空间建构要求都迥异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每天进行选题报稿和策划评比,围绕项目开展体验式互动教学、合作研究式教学、竞争式教学等。师生参照媒介组织形式进行类媒体运作和业界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
基本素养也是实训课的重点。学生创建的院报《橙》被全国校媒联盟评为唯一五星级校刊,与官微和手机客户端联合打造全媒体产品;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官方微博在业学两界已具相当影响力;经过全媒体“魔鬼式集训”的学生每年暑假赴美采访三周,以文字、视频、微博等多种方式对南加州校园枪击案、蝙蝠侠影院枪击案、美国大选和钓鱼岛华人抗议等事件进行报道。
如果说被新媒体浪潮包围下的传统媒体是在数字化的海洋里冲浪,那我们就是在远处的河流中行走。保持距离和理性,也保持敏度和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