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识字,基于学情视角的思考
2014-05-07吴友钧
吴友钧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教材要求学生上、下学期分别会认读334字和402字。能否使一年级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取决于教师的教法是否科学。科学的教学,不仅要教学内容符合科学,也要使教学内容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我的具体做法是:将识字教学建立在符合学情和遵循汉字科学的基础上,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发挥汉字科学的作用,有效提高识字的
效率。
一、把握学情,有的放矢
1.学前儿童识字情况调查。
教学之前了解学情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起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识字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对入学20多天的200名新生做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将这300字制成《入学识字情况调查表》,让每位学生指认问卷上的生字,教师在学生能准确认读的生字后打钩。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的识字量都非“零起点”,具体数据如下:
调查中甚至发现,有个别学生能阅读理解《窗边的小豆豆》《明朝那些事儿》《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
2.一年级新生具备识字能力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掌握学情,我又对学生的学前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一是集中向家长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二是到学生曾经上过的一些幼儿园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小学生学前识字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1)汉字资源强势进入。学生入学前接触的《巧虎》《幼儿画报》等书刊或配套光盘都有识字的内容。学生平时看的动画片多数配有字幕,在汉字字形和字音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学生看动画片时,结合语境能记下很多的汉字,而且多数能理解字义。
(2)学前教育因素。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经接受了教师的阅读指导,识记了一定量的汉字。如果家长配合开展家庭阅读活动或是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指读汉字,孩子的识字量更大。
(3)思维发展特征。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中论述了3~6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儿童的脑容量迅速发展,形象思维开始发展,并在5周岁左右真正进入形象思维实质性发展阶段,此时已具备了识字的基本条件。
二、科学解析汉字,提高效率
掌握了学情,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还要遵循汉字的组字规律、系统规律等,给学生科学地解析汉字,引导学生逐渐习惯采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汉字,扩大识字量,培养识字兴趣。
1.内容的选择:有所侧重,有为而教。
在每一课的识字任务中,都有部分字是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课堂教学中不应再为这些字花费时间。于是,我选出课文中较容易混淆的字、记忆较难的字,或是学生比较少见的字进行重点教学,其余的字则放在阅读中进行随文巩固识字。如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我的家》,要求认读的字有“的、家、有、爸、爱、妈、也、快、乐、长、大”11个。我知道其中的“有、爸、妈、长、大”这5个字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于是我将另外6个字作为教学重点,并依据汉字学解析形义,使学生理解记忆。如教学“家”字,我先出示“家”字的金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家”是里面有一头猪的房屋。楷体“家”字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是“猪”的象形字,上古时代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学生在这样的字形字义解析中,理解了“家”的形义关系,感受到了学汉字的乐趣。
2.策略的实施:讲解规律,系统解构。
汉字构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字的构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字构成各种联系。遵循汉字科学的系统性,不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汉字的表意性质,而且能学到系统解构字形的识字方法。
一年级上学期要教的334个字中,有形声字、象形字和会意字、指事字。教师若能根据“六书”构形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四类字,不仅使学生在理解中识记生字,而且能使学生学到分析字形的方法。比如一年级下册第14单元的内容是集中识字,其中有课文《竹乡之歌》,我教学时,将含有“”旁的字归类,使之系统化。先引导学生找出有“”的生字词:“篱笆、风筝、箩筐、笛声、竹筒饭”,学生通过对比实物图片,发现含有“”旁的字都与竹子有关。我继续引导学生说说学习生活中还认识哪些含有“”的字?学生联系旧知,接连说出“简、篮、竿、筷、箱、笋、笼……”,学生还进一步理解到,这些字都是形声字,部首“”在字里表义。学生理解了部首义后很快就记下了它们的形义,达到“教一个带一串”的系统化效果,识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教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形音义统一教学,一步到位。
多年来的识字教学中,大家知道在汉字的形音义中,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是相对容易的,而字形和字义对他们来说才是难点。识字教学应该按照汉字的特点,形音义统一教学,一步到位,而且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海水》中的“回”字。
师:(出示“回”字生字卡片)大家认真观察“回”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回”字由一个大“口”加一个小“口”组成。
师:这个字为什么要用大口和小口来表示呢?
生:不清楚。
师:“回”字是全包围结构,怎样才能写得正确又好看呢?
生:外面的“口”写得大一些,里面的“口”写得小一些。
师:这“大口小口”写起来可是有讲究的。大“口”如果一下子就把门关了,小“口”可就进不去了,所以大“口”的最后一横得等小“口”回了家才能关上门。这就是咱们汉字的书写笔顺规律:先里头,后封口。
接着,我在田字格里示范写“回”字并讲解:大“口”的第二笔应该是横折钩,勾起来是为了向上提笔写小“口”的第一笔。写小“口”的第二笔就不需要再写钩了,因为下一笔是写平行的横。两个“口”第二笔的写法不一样,是有道理的,书写时要理解笔顺的道理,就容易写得又对又快了。
这样一次性教好“回”字的形音义和书写规范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反复的认读上,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学生多认了汉字约200个。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基于学情的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使学生学到了丰富有趣的汉字知识,并始终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师院附小)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教材要求学生上、下学期分别会认读334字和402字。能否使一年级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取决于教师的教法是否科学。科学的教学,不仅要教学内容符合科学,也要使教学内容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我的具体做法是:将识字教学建立在符合学情和遵循汉字科学的基础上,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发挥汉字科学的作用,有效提高识字的
效率。
一、把握学情,有的放矢
1.学前儿童识字情况调查。
教学之前了解学情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起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识字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对入学20多天的200名新生做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将这300字制成《入学识字情况调查表》,让每位学生指认问卷上的生字,教师在学生能准确认读的生字后打钩。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的识字量都非“零起点”,具体数据如下:
调查中甚至发现,有个别学生能阅读理解《窗边的小豆豆》《明朝那些事儿》《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
2.一年级新生具备识字能力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掌握学情,我又对学生的学前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一是集中向家长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二是到学生曾经上过的一些幼儿园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小学生学前识字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1)汉字资源强势进入。学生入学前接触的《巧虎》《幼儿画报》等书刊或配套光盘都有识字的内容。学生平时看的动画片多数配有字幕,在汉字字形和字音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学生看动画片时,结合语境能记下很多的汉字,而且多数能理解字义。
(2)学前教育因素。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经接受了教师的阅读指导,识记了一定量的汉字。如果家长配合开展家庭阅读活动或是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指读汉字,孩子的识字量更大。
(3)思维发展特征。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中论述了3~6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儿童的脑容量迅速发展,形象思维开始发展,并在5周岁左右真正进入形象思维实质性发展阶段,此时已具备了识字的基本条件。
二、科学解析汉字,提高效率
掌握了学情,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还要遵循汉字的组字规律、系统规律等,给学生科学地解析汉字,引导学生逐渐习惯采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汉字,扩大识字量,培养识字兴趣。
1.内容的选择:有所侧重,有为而教。
在每一课的识字任务中,都有部分字是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课堂教学中不应再为这些字花费时间。于是,我选出课文中较容易混淆的字、记忆较难的字,或是学生比较少见的字进行重点教学,其余的字则放在阅读中进行随文巩固识字。如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我的家》,要求认读的字有“的、家、有、爸、爱、妈、也、快、乐、长、大”11个。我知道其中的“有、爸、妈、长、大”这5个字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于是我将另外6个字作为教学重点,并依据汉字学解析形义,使学生理解记忆。如教学“家”字,我先出示“家”字的金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家”是里面有一头猪的房屋。楷体“家”字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是“猪”的象形字,上古时代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学生在这样的字形字义解析中,理解了“家”的形义关系,感受到了学汉字的乐趣。
2.策略的实施:讲解规律,系统解构。
汉字构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字的构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字构成各种联系。遵循汉字科学的系统性,不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汉字的表意性质,而且能学到系统解构字形的识字方法。
一年级上学期要教的334个字中,有形声字、象形字和会意字、指事字。教师若能根据“六书”构形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四类字,不仅使学生在理解中识记生字,而且能使学生学到分析字形的方法。比如一年级下册第14单元的内容是集中识字,其中有课文《竹乡之歌》,我教学时,将含有“”旁的字归类,使之系统化。先引导学生找出有“”的生字词:“篱笆、风筝、箩筐、笛声、竹筒饭”,学生通过对比实物图片,发现含有“”旁的字都与竹子有关。我继续引导学生说说学习生活中还认识哪些含有“”的字?学生联系旧知,接连说出“简、篮、竿、筷、箱、笋、笼……”,学生还进一步理解到,这些字都是形声字,部首“”在字里表义。学生理解了部首义后很快就记下了它们的形义,达到“教一个带一串”的系统化效果,识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教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形音义统一教学,一步到位。
多年来的识字教学中,大家知道在汉字的形音义中,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是相对容易的,而字形和字义对他们来说才是难点。识字教学应该按照汉字的特点,形音义统一教学,一步到位,而且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海水》中的“回”字。
师:(出示“回”字生字卡片)大家认真观察“回”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回”字由一个大“口”加一个小“口”组成。
师:这个字为什么要用大口和小口来表示呢?
生:不清楚。
师:“回”字是全包围结构,怎样才能写得正确又好看呢?
生:外面的“口”写得大一些,里面的“口”写得小一些。
师:这“大口小口”写起来可是有讲究的。大“口”如果一下子就把门关了,小“口”可就进不去了,所以大“口”的最后一横得等小“口”回了家才能关上门。这就是咱们汉字的书写笔顺规律:先里头,后封口。
接着,我在田字格里示范写“回”字并讲解:大“口”的第二笔应该是横折钩,勾起来是为了向上提笔写小“口”的第一笔。写小“口”的第二笔就不需要再写钩了,因为下一笔是写平行的横。两个“口”第二笔的写法不一样,是有道理的,书写时要理解笔顺的道理,就容易写得又对又快了。
这样一次性教好“回”字的形音义和书写规范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反复的认读上,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学生多认了汉字约200个。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基于学情的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使学生学到了丰富有趣的汉字知识,并始终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师院附小)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教材要求学生上、下学期分别会认读334字和402字。能否使一年级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取决于教师的教法是否科学。科学的教学,不仅要教学内容符合科学,也要使教学内容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我的具体做法是:将识字教学建立在符合学情和遵循汉字科学的基础上,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发挥汉字科学的作用,有效提高识字的
效率。
一、把握学情,有的放矢
1.学前儿童识字情况调查。
教学之前了解学情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起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识字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对入学20多天的200名新生做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将这300字制成《入学识字情况调查表》,让每位学生指认问卷上的生字,教师在学生能准确认读的生字后打钩。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的识字量都非“零起点”,具体数据如下:
调查中甚至发现,有个别学生能阅读理解《窗边的小豆豆》《明朝那些事儿》《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合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
2.一年级新生具备识字能力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掌握学情,我又对学生的学前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一是集中向家长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二是到学生曾经上过的一些幼儿园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小学生学前识字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1)汉字资源强势进入。学生入学前接触的《巧虎》《幼儿画报》等书刊或配套光盘都有识字的内容。学生平时看的动画片多数配有字幕,在汉字字形和字音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学生看动画片时,结合语境能记下很多的汉字,而且多数能理解字义。
(2)学前教育因素。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经接受了教师的阅读指导,识记了一定量的汉字。如果家长配合开展家庭阅读活动或是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指读汉字,孩子的识字量更大。
(3)思维发展特征。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中论述了3~6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儿童的脑容量迅速发展,形象思维开始发展,并在5周岁左右真正进入形象思维实质性发展阶段,此时已具备了识字的基本条件。
二、科学解析汉字,提高效率
掌握了学情,教师在识字教学时,还要遵循汉字的组字规律、系统规律等,给学生科学地解析汉字,引导学生逐渐习惯采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汉字,扩大识字量,培养识字兴趣。
1.内容的选择:有所侧重,有为而教。
在每一课的识字任务中,都有部分字是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课堂教学中不应再为这些字花费时间。于是,我选出课文中较容易混淆的字、记忆较难的字,或是学生比较少见的字进行重点教学,其余的字则放在阅读中进行随文巩固识字。如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我的家》,要求认读的字有“的、家、有、爸、爱、妈、也、快、乐、长、大”11个。我知道其中的“有、爸、妈、长、大”这5个字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于是我将另外6个字作为教学重点,并依据汉字学解析形义,使学生理解记忆。如教学“家”字,我先出示“家”字的金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家”是里面有一头猪的房屋。楷体“家”字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是“猪”的象形字,上古时代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学生在这样的字形字义解析中,理解了“家”的形义关系,感受到了学汉字的乐趣。
2.策略的实施:讲解规律,系统解构。
汉字构形是一个大系统,每一个字的构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字构成各种联系。遵循汉字科学的系统性,不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汉字的表意性质,而且能学到系统解构字形的识字方法。
一年级上学期要教的334个字中,有形声字、象形字和会意字、指事字。教师若能根据“六书”构形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四类字,不仅使学生在理解中识记生字,而且能使学生学到分析字形的方法。比如一年级下册第14单元的内容是集中识字,其中有课文《竹乡之歌》,我教学时,将含有“”旁的字归类,使之系统化。先引导学生找出有“”的生字词:“篱笆、风筝、箩筐、笛声、竹筒饭”,学生通过对比实物图片,发现含有“”旁的字都与竹子有关。我继续引导学生说说学习生活中还认识哪些含有“”的字?学生联系旧知,接连说出“简、篮、竿、筷、箱、笋、笼……”,学生还进一步理解到,这些字都是形声字,部首“”在字里表义。学生理解了部首义后很快就记下了它们的形义,达到“教一个带一串”的系统化效果,识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教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形音义统一教学,一步到位。
多年来的识字教学中,大家知道在汉字的形音义中,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是相对容易的,而字形和字义对他们来说才是难点。识字教学应该按照汉字的特点,形音义统一教学,一步到位,而且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海水》中的“回”字。
师:(出示“回”字生字卡片)大家认真观察“回”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回”字由一个大“口”加一个小“口”组成。
师:这个字为什么要用大口和小口来表示呢?
生:不清楚。
师:“回”字是全包围结构,怎样才能写得正确又好看呢?
生:外面的“口”写得大一些,里面的“口”写得小一些。
师:这“大口小口”写起来可是有讲究的。大“口”如果一下子就把门关了,小“口”可就进不去了,所以大“口”的最后一横得等小“口”回了家才能关上门。这就是咱们汉字的书写笔顺规律:先里头,后封口。
接着,我在田字格里示范写“回”字并讲解:大“口”的第二笔应该是横折钩,勾起来是为了向上提笔写小“口”的第一笔。写小“口”的第二笔就不需要再写钩了,因为下一笔是写平行的横。两个“口”第二笔的写法不一样,是有道理的,书写时要理解笔顺的道理,就容易写得又对又快了。
这样一次性教好“回”字的形音义和书写规范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反复的认读上,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学生多认了汉字约200个。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基于学情的遵循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使学生学到了丰富有趣的汉字知识,并始终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师院附小)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