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微企业融资途径研究

2014-04-29梁瑞瑶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4期
关键词:民间资本小微企业

梁瑞瑶

[摘要] 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微企业的发展,此问题也成为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的探讨热点。近几年,关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和解决对策研究也很多。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微企业融资途径研究建议。

[关键词] 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信贷融资;民间资本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4. 060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4)14- 0100- 021小微企业的界定

2011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3种类型,具体标准是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根据企业从业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细化。除了中型与小型企业外,首次增加了微型企业的规定,微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包括: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本次方案细划为16个行业,并对各行业分别制定了划型标准。根据规定,一般行业里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或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在20人或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2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2.1 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困难

据分析报告统计,2012年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比重占资产比重为6.84%,股份制银行占比也不到7%,城商行占比为12.91%,村镇银行占比为32.67%。报告也发现,在这些调查小微企业中向银行贷款是小微企业争取外部融资的首选渠道,超六成小微企业主在寻找外部资金来源时首选银行,但银行贷款对小微企业仍然存在诸多关卡。在向银行融资时所遇到的问题中,“贷款到位时间较长”反映最为集中,占比达到45.8%。除此外,“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或担保物”“不能提供合适的财务报表”“贷款成本较高”等问题是小微企业在向银行融资时所遇的常见问题。其中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或担保物(41.1%)、不能提供合适的财务报表(31.3%)、贷款成本较高(28.3%)等问题也备受关注。“很多小微企业表示向银行贷款,虽然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低,但加上理财产品等硬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较高。调查还发现,认为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高的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其比例高出其他地区1.5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小微企业的外贸依赖度较大,金融危机对其冲击更加直接,从而使银行提高利率以进行风险补偿”。

2.2 融资成本高、困境加剧

据《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普遍反映信贷融资成本过高。小微企业在贷款过程中主要的成本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贷款利息,包括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②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一般占融资成本的20%;③担保费用,一般年费率在3%;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对策险保证金利息。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放款时,以预留利息名义扣除部分贷款本金,小微企业实际得到的贷款只有本金的80%。以1年期贷款为例,小微企业实际支付的利息在9%左右,约高出银行贷款率40%。

2.3 民间借贷融资比例大、风险高

我国的储蓄率高,民间资本充裕,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民间的借贷市场很活跃。小微企业在资金链断裂,急需融资,但银行信贷却时间长程序繁琐的情况下便会选择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可以快速获得借贷资金的方法。然而,我国的民间借贷市场还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

2.4 融资方式有创新、但制度仍不完善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在发布会上坦言,2012年,受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影响,小微企业整体需求平淡,营收增长困难,较上年同期相比,近六成企业利润持平或下滑;小微企业也被迫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因此诞生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当前担保、抵押等融资配套机制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出现,但受制于总体的制度设计,依然显得步履维艰,这正是未来需要改进之处。例如最具可行性地寻求天使投资与近日创新面市的小微企业扶持债券。

3小微企业融资途径研究建议

3.1 银行信贷融资需进一步改进

我认为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要求银行转变观念、改变作风,完善和改进小微企业贷款程序、设立专项资金,并且明文规定银行小微企业年贷款的最低比例,并对于未达到相应比例的银行予以罚款。具体的措施与建议有以下几点。

3.1.1 转变观念,改变作风

银行信贷仍是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商业银行历来是把大型国有企业当做重点客户,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难仍然缺乏理解、支持与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改变作风,重视小微企业信贷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进一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使得银行真正做到“取意于民,服务社会”。

3.1.2 完善和改进小微企业贷款模式

商业银行应当在中央有关新政策的领导下,对小微企业贷款做一些信贷模式和业务手段创新的尝试,如借鉴民间创新金融金融及小额贷款的经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进行免抵押、免担保,简化手续,加快时间等。如开展股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及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摊位经营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内贸结算合同、外贸出口订单等)等贷款,也可以利用大额订单和即将到期的应收账款进行担保贷款,以及无抵押无担保快捷小额贷款等。银行可以按区域提前对辖区内的小微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建立小微企业信贷档案,可以作为小微企业信用考量的一个凭证。并且在调查中将上述创新贷款方式进行有力宣传与指导。提高创新抵押类贷款的认知度和使用率。

3.1.3 规定银行年小微企业贷款的最低比例

以国有行中的建设银行为例,2012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7 455亿元,在全行贷款中占比不到10%。所以人民银行应该规定各国有银行与各股份制等中小型银行的年小微企业贷款占全行贷款的最低比例。这样来加快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融资的重视程度,也会促进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做一些信贷模式和业务手段创新。对于未达到相应贷款比例的银行予以罚款,可将罚款列入“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

3.2 要规范民间资本,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

民间借贷融资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影响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使得民间借贷资本合法化、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小微企业向民间借贷的程序及合同的签订要改进与完善,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控制小微企业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等。针对民间担保公司的高费用,政府应建立多层次融资担保机构资金补偿机制,在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合理的分担风险、针对小微企业所处产业链进行整体开发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等。使得民间借贷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3.3 鼓励融资方式创新

金融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着力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尽管创新的融资方式在短期内还不完善,但只要在运作中不断改进,其对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于小微企业扶持债的发行也应该继续完善与坚持。但在发行的过程中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3.3.1 发行程序要合法合规

发行债券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法律法规,投资者才能收到法律的保护。委托者和被委托者的权责划分要明确;政府在规章制度下委托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项目选择、资金发放、后期管理和风险评估上,都要按照相关规定全权负责。

3.3.2 做好风险防控

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很重要,资金运作效果如何,是否能控制风险 。按照一般债券的运作要求,要分别设立资金的托管人和管理人。资金托管人和管理人都要选择有一定实力和资质的金融机构来担任。资金的托管人主要负责保管资金,监督资金的流出与流入,是投资人的名义委托人。资金管理人主要负责鉴别优质小微企业,给有偿债能力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保证资金流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债券投资人的受托人。

3.3.3 要建立降低投资人风险的分担机制

如果说小微企业扶持债券的发行和使用,使得政府、银行、企业3家都是赢家的话,那么,该融资模式主要风险转移到了投资人身上,因此,必须建立降低投资人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对债券的信用评级机制、担保机制和保险机制等。只有在做好投资者风险分担的基础上,小微企业扶持债券才能长期发展下去。

3.4 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是比较狭窄的,参与小微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依目前的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来看,我们需要在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外资、国际组织资金参股设立小金融机构的条件。例如: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到中西部设立村镇银行。强化小金融机构主要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市场定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也可以将目前覆盖面较广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成国家小微企业银行。银行的职能应以融资手段贯彻国家对小微企业的发展策略,不仅不去追逐利润,而且不能规避必要的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艳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J].中国金融,2012(6).

[2]何虹.促进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11).

猜你喜欢

民间资本小微企业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模式和风险防范研究
剖析中国民间借贷的发展趋势
临汾市民间资本的流向研究
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风险与防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电子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