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2014-04-29杨浩辉
杨浩辉
摘 要: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进行了探讨,为了保证效率,提出了相关策略,比如把握提问的度与量以及兼顾学生,并最后对有效提问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
教学实践表明,一堂高效优质的教学课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问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当中,通过一问一答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能及时收到教学反馈,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有效的课堂提问首要一点就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 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可以促进学生思考.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不能太过随意,而是应当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充分考虑提问的难易程度,把握好度.
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度”教师就必须精心钻研教材,以及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包括现有知识理论基础和学生们学习心理,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一个既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在教学《函数奇偶性》一节时,有的教师在得出奇函数定义的时候就向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奇函数的定义,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偶函数的定义,那么偶函数的定义是不是在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情况下有F(x)=F(-x)?”这样的提问方式,教师把思维的关键点直接向学生摆明,学生只须顺着提示回答“是或者不是”. 这样的问题显然缺乏思维量,学生们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把答案脱口而出,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然是没有丝毫帮助的.
在把握好提问的难易程度的时候除了要避免提问过于简单以外,教师还应当注意课堂提问不宜过难,否则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简单来说,有的数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结果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反而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 例如同样是教学《函数奇偶性》这一章节,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函数的奇偶性,向学生提问:“函数可以分为奇函数、偶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那么三者的区别是什么,有哪一位同学可以回答?”学生还没有真正把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巩固下来,就需要来探究奇函数和偶函数的特征以及区分非奇非偶函数,这显然存在较大的难度. 学生们被教师问得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措,课堂教学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显然在于教师太过于“跳跃”,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总之,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位置”. 教师提问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张嘴就能吃到“果子”,也不能过于艰涩,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外,还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量. 传统课堂教学主张“教师教学生听”,教师不注重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新课程改革以后,有的教师将课堂提问引入课堂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性和探索性的提问. 然而在这过程中有的教师却超过了应有的提问“量”,数学课变成了“满堂问,满堂答”,大大增加了学生们上课的思考压力,让很多学生觉得课堂提问“苦不堪言”.
如何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量”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计划、有节制地进行教学提问,既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整节课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发问,也不能问得过多,一问到底,让学生们高度紧张. 笔者认为在把握课堂提问的“量”的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当着重于何时提问、怎样提问,让每一个问题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
以《对数函数》为例,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并能通过对数函数的图象说出其相应的性质.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对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做题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学生真正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而笔者在教学这一章内容时就注重利用适当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笔者首先在黑板上给出多个不同的对数函数,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老师给的这些函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谁能说出这些函数的相同点?”这一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很快就让学生投入课堂教学当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势引出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需要满足系数为1且对数的底数是大于0但不等于1的正常数,函数的自变量是真数. 为了训练学生们的数学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再向学生提问:“有哪一位同学能根据这几个条件给出对数函数的完整性质呢?”这一问题需要学生们加以思考,但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此难度并不是很大. 在性质教学中笔者也是如此,不直接提出对数函数的性质,但是给学生大量的提示,学生只要总结每个具体函数的图象,很快就能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回答笔者的问题. 整节教学课,笔者既没有满堂灌,也没有一问到底,而是边教边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们实际学习情况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时适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兼顾优差生
如果课堂提问只照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易到难,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多元化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 为此,在提问时我们总结出需要注意的几点.
第一,教师要多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 特别是花时间关注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平时教育学生勇于回答问题,同时敢于表达个人意见,回答正确则加以表扬,即使回答错误也要适时引导,正确启发,不能训、吓、嘲笑,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破坏学习氛围.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优带差,所设置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设置的问题太容易,学生很难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为此,教师应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置问题.
第三,问题的提问要有一定的跨度,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使问题不仅具有“点”上的信息量,也具有“面”上的信息量. 一旦问题提出,能够引发全班学生参与讨论,程度低和程度高的学生都能回答,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听取对方的意见,可以调动各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为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教师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质疑,主动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够回答问题,而且要教会学生勇于质疑问题. 赫伯特蒂利博士曾建议,每天在课堂上拿出10到20分钟作为提出讨论问题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教师能够发现各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状况,然后因人而异,帮助学生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不耻下问,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课堂上,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知道“问什么”,学会“怎么问”,才有可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有效提问的反思
有效提问的关键是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点,以备教材和备学生为主,其中教材准备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问题设计、教学指向、教学内容等,针对课堂问题设计要结合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心理认知能力,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和逻辑严密性的问题,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内容要新颖有趣,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 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无效的提问,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反而会冲淡其重难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致使课堂教学没有实效. 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的关键是教师在进行有效提问时,能够适时抓住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程度及学习兴趣,选对时机和人员,做到精心策划,心中有数,有问有答.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