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一次方程应用中的情境创设
2014-04-29张敏
张敏
摘 要: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一次方程应用; 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21-001
如何在一次方程的应用中创设好的数学情境,激活课堂,让学生享数学之美呢?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使学生产生兴趣,给学生以“数学好玩”的感觉,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加深对所学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案例1追击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吗?老师认识一个叫小明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毛病(出示主题故事):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离家1000米的学校上学。一天小明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数学书,于是爸爸以每分钟180米的速度去追小明。
师:同学们你听到这个故事后有什么问题吗?
生:小明爸爸有没有追上小明?
师:你估计能追上小明吗?
生:能。
出示问题: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少时间?
2.追上时距学校还有多远?
师:这是行程问题,请两个同学来演示一下追赶的过程。
游戏规则:黑板左侧为家,右侧为学校,“小明”(学生甲)先出发一段距离后,其他同学喊“追”,“爸爸”(学生乙)出发追赶,追上时其他同学喊“停”,游戏结束。
师:看了表演同学们发现了哪些等量关系?你能用图形语言表示吗?
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本案例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情境引入,唤起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意识,并将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观察、动手、画图等能力。
二、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数学故事趣题、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案例2:鸡兔同笼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PPT出示《孙子算经》中的原题,并出现鸡兔的图片: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个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有哪些未知条件?
生:已知条件:共有35个头,94只脚,未知条件:鸡和兔的只数?
师:你知道古人的解决办法吗?⑴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100÷2=50只脚。⑵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有1只兔子,則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⑶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50-36=14就是兔子的只数。再请学生和古人比比聪明,看大家怎样来解决问题。
本案例从古书中的原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培养,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案例3:环形跑道问题
师(出示原题):运动场环形跑道周长400米,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2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沿着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分钟后小红第一次与爷爷相遇,小红和爷爷跑步的速度各是多少?
师:你能将此题进行变式改编,考考同学吗?
生1:跑的次序不变,跑的方向改变。
将同一方向同时出发,改为沿着跑道反向同时出发,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
生2:跑的次序不变,跑的方向不确定。
将同一方向同时出发,改为从同一起点沿着跑道同时出发,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此问题分为同向和反向两种情况讨论。
生3:方向不变,跑的先后次序改变。
将从同一方向同时出发,改为爷爷先跑20秒,5分钟后小红第一次与爷爷相遇,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
生4:条件不变,变成求圈数问题。
条件不变,问题变为相遇时他们一共跑了几圈?
生5:条件不变,对结论进一步追问。
条件不变,问题变为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第二次相遇?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第n次相遇?
生6:条件改变。
运动场环形跑道周长400米,小红和爷爷如果同时从同一地点背向而行,3分钟相遇,如果他们同时由同一地点同向而行,小红5分钟可以追上爷爷,小红和爷爷跑步的速度各是多少?
新教材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应紧密联系,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已成为数学课的追求。本案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变式改编,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此类应用题的理解,又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我们教师在课堂讲授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恰当的合理的创设数学思维之境,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之美,从而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