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生立场
2014-04-29王华
王华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不能漠视学生的学,只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语文课程才会散发生命的力量。
关键词:个性 需要 慢态发展 改革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谁?”又要“依靠谁?”“从哪里开始?”语文课堂不能漠视学生的学,只有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语文课程才会散发生命的力量。
一、把握特点,让个性的光辉浸润语文课堂
学生的个性特质,表现在学习活动中,便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获得真实的、带有自我特点的认知。新课程理念的核心精神便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语文知识探究、积累的过程,不但要触及学生的心智领域,与其情感、意志方面也息息相关。教师应关注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揣摩学生的学习需要;搭建宽松民主的交流平台,形成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收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发表个体独特的见解,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走出“了解写作背景、作家生平、分段讲解、总结全文、文章特色”的框框。倡导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自我设疑;课中边读边悟,思想上与同伴产生交锋;课后反思提升,收获哲理性的顿悟。教师只是引路人,基于学生的学,制定教学预案,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文本阅读前,我们倡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必要的感知,也只有在科学预习后,学生才可能有智性的顿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行展开学习活动,效果显著。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前,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提纲:1.初读文本,语言文字上有哪些障碍?向无声的老师请教。2.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些段落?3.阅读时,你有怎样的疑惑?设置了怎样的探究思路?4.自我预习后,你在哪几方面收获特别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想上的认识等方面)解读文本时,凸显阅读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借助反复诵读,展开合理的想象描摹物象,多感官参与体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寻三天光明之行的“顺序”逻辑。在疑点处,倡导学生间的辩驳,借助同伴的力量,形成学生独具个性的理解。第一天的内容是海伦·凯勒身边的事物。第二天参观博物馆,这是作者精神上的支柱。海伦·凯勒在最后一天体验、享受日常的生活。有学生指出,作者遵循“个体的点”,经历“历史的线”,回归“生活的面”,这是海伦·凯勒精心安排的三天光明之行的内线。也有学生认为作者是按照从近到远,再由远而近,从被爱到博爱的顺序逐层展开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超越时空的碰撞,让课堂流动、鲜活起来,从而不断生成,彰显个性的光辉。
二、立足现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教学语文
孙迎光教授认为: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很多的老师听了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课,都惊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为什么学生在他的课堂上表现得那样的轻松愉快?”钱梦龙很坦然地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尊重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学生迫切需要帮助的地方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帮助他们从“现有水平”向“理想认知”飞跃。
《我与地坛》是苏教版高中教材中的一篇经典哲理散文,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主题思想。我在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豁达认识,缺少对苦难的切身体验,于是我与他们一起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中的精彩片断,给他们讲贝多芬创作《欢乐颂》的故事,聆听《二泉映月》,感受命运多舛,用乐观顽强的精神积极进取。结合教学前的问卷调查,我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类,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成了采访活动,鼓励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北京的景点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去了荒芜冷清的地坛?凭借怎样的力量能继续生活下去?作者这么平静地看待生与死,这样的心态下,地坛是怎样的景象?借助问题的引导,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他们迫切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上,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动机,这里的景象和作者的落魄命运同病相怜。正因为地坛里的动植物有着勃勃的生机,才启发了作者,给了他生存下去的勇气。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只是粗线条的勾勒。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探测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经验,哪些部分已经理解透彻,哪些部分还需精加工,哪些部分学生可能读不好。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要坚决让他们自学,删繁就简,不必过多的教师行为介入;有些内容在学生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之外,即使我们花很大的精力和很多时间进行教学,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和运用,这样的知识就应该直接从教学内容中剔除,坚决不教。
三、超越目标,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慢态发展
当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高速状态,“快餐”“快递”“动车”相继出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更希望老师的教学能够慢下来。他们获取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碰撞、交流、协作,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高中语文教学也要“慢”,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拓展,引导学生把教材读“厚”,发展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教师要善于等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作延迟性评价,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自主探究、反思提升。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他们知识获得的方法,思想观念上的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蕴含深情的笔触,平实自然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我在阅读教学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谈谈他作品的时代背景。然后组织学生自由读,在此基础上指名读,当读到饱含作者感情色彩的语句时,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才能读好这几句?请你试一试”。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作者表达的手法,还学会通过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于是,我鼓励大家选取班上的某个同学,通过一些小事对人物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
“慢慢走,欣赏啊!”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些时间去“读一读”。丰富阅读的形式,让示范性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形式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倡导学生大胆“说一说”,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赏一赏”的平台,尽量减少教师一厢情愿的冗长分析,对文本支离破碎的讲解,鼓励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揣摩作者的独特立意,感受其中的精妙构思,领悟语言运用的技巧。尝试着让学生“写一写”,模仿是人们不断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学习者感知到他人行为的优势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学生学习阅读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以仿写的机会,就要有搭建展示其作品的平台,就要有鼓励和肯定的声音。
四、改革评价,瞄准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教学评价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发挥其对学习活动的管理、导向、调控、激发、诊断功能,催化学生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有效的。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非常关注学生问题回答的“对与错”,很少关心他们内心是怎样想的,很少去引导学生对自己思考的过程进行评价。这恰恰是学生内心非常需要的东西。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一篇著名悲剧作品,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吗?”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不是真诚的,一个大资本家会对一个下层仆人产生真挚的感情吗?教师及时追问:感情也有一定的阶级性吗?有学生提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主要还是要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学生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先是不仁,将她赶出家门,三十多年后,当鲁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冷冷地”讽刺,这是不义。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这时,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他们一起生活了那么长时间,还生有两个儿子。周把鲁赶出家门只是出于封建家长制度的逼迫。他一直记得鲁侍萍的生日,对三十年前侍萍的关窗动作记忆犹新。老师及时肯定了他的想法。
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学评价活动形式多样,但是,还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比如,语文访谈性评价不足。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实现评价走向真实的重要手段。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定期开辟一节专门的课,和学生用拉家常的方式进行交流,主要了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对老师的语文教学有怎样的需求,还可以是对教学活动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师生坦诚相待,从中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情况,借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教师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渠道。
学生立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了解学生,洞悉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明白他们的兴趣爱好,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能力水平和预计发展的目标。在此之上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去发展,那么,“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因此,学生立场,就是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就是要耐心施教,学会等待,通过具体贴切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