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2014-04-29王自清
王自清
摘 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品质 训练
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严密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规律,提出问题明确而不含糊,推理合乎逻辑规则,论证问题时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结构训练。使学生知道应用题是讲一件事情,它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只有已知条件,没有问题,不算应用题;有了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已知条件,问题也解不出来。
2.读题训练。起初可以由教师念题,稍后让学生朗读,逐步过渡到学生轻声读,不出声读,培养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想的习惯。
3.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来的训练。如:苹果10斤,李子比苹果少3斤,李子几斤?要求学生说出:求李子几斤,就是求比10少3的数是多少。
4.反叙训练。对于应用题的某些条件,让学生作“反过来怎样说”的训练,有利于解答反叙题,以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例如“篮球比排球少6个”,就是“排球比篮球多6个”。
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它体现着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抽象、概括和分类,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对数学结论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经常启发他们用数学语言展现自己的推理过程。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学生计算20+70=90,70+20=90;(2)让学生观察两算式的结果怎样(结果相同),20+70=70+20;(3)再让学生观察两算式中各处加数的位置有什么变化(交换位置);(4)在以上两相同表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下列算式的加数位置和计算结果的变化情况,5+4=4+5,15+60=60+15,215+124=124+215;(5)在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简化思维过程,抽象概括出加法的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从中领悟算法,发现规律,概括规律,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思维沿着多种方向展开,以获得不同的思维结果。它具有多向性、独特性的特点,可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一题多解的训练即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例如分数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题:俞叔叔把三万元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年息为7.92%,如果他把这钱买“1997凭证式国债”,二年期的年息为9.18%,那么可以多得利息多少元?
有三种解法:
1.先求两种存钱方式可得的不同利息,然后求它们的差。
(3×9.18%×2)-(3×7.92%×2)
2.先求两种存钱方式一年的利息差,再求两年的利息差。
(3×9.18%-3×7.92%)×2
3.先求利差率,再算三万元的利息差。
3×(9.18%-7.92%)×2
四、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和新颖地解决问题。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在教学时我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求佳求新。
如少先队第一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有1人没来,其他人仍然完成了小队计划。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了几棵?当大部分同学列出算式“10×6÷(6-1)-10=2(棵)”后,教师指出这是通常思路,有四步计算。“还有没有比这还简便的解法?”栽树时1人没来,就是说6人的任务5人完成了,而这1人的任务他们怎样来完成?经过启发,有几位同学列式为10÷(6-1)=2(棵);其中一生口述想法说:6人的任务5人来完成,这10棵任务必须平均分给5人来栽,因此10÷(6-1)=2(棵)这是实际平均每人多栽的棵数。显然,解法10÷(6-1)=2(棵)的思路完全正确,而且简捷,有独创性,与众不同。教师指出这一解法的独特之处,是抓住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了新的结合。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予鼓励,激发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解题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还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