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璀璨的珍珠—江苏民歌《茉莉花》
2014-04-29吴彬
吴彬
摘要:本文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剖析歌曲的起源与风格特点、调式与曲式结构、旋律与节奏特点及写作手法,阐述了它的地方特色和魅力所在,使人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它,也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江苏民歌《茉莉花》 特点
《茉莉花》是一首经典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民歌,它一直被广泛使用于很多重要的场合,人们深深地为它的魅力折服。它在中国及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引发了我们对中国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热爱,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一、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风格特点
民歌源于生活,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而江苏民歌《茉莉花》正是一首拥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它最早起源于扬州的秧歌小调,前身是《鲜花调》。经过数百年间不断的传唱,再加上旧歌新唱的方法来演绎这首歌曲,它已经成为中国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1942年冬天,新四军的大众剧团来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脚下演出。有一天,何妨听到当地一位艺人正在唱着《鲜花调》,一下子就被优美的旋律吸引住了。回去后,何妨自己摸索,发现这首歌曲虽然歌曲优美动听,但毕竟出自民间,创作上有一些粗糙。于是,他便将《鲜花调》歌词中的三种花——茉莉花、玫瑰花、金银花,全都改成了茉莉花,使整首歌曲的主题更加集中。
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调式与曲式结构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小调类型的民歌之一,采用了五声徵调式、四句体乐段式结构,很规整,上下终止音呈四度关系。分析歌曲的第一句,它可以分成两个短句,并且两小节重复,两者之间的旋律相互对称,落音一样,两句唱词相重叠。第三句比较紧缩,后句没有停顿,与第四句相连接,为了使观众在音乐感情上获得满足,第三句旋律重复出现在乐曲中。歌曲中每一句的落音分别是徵、宫、羽、徵,即是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使得演唱更加自然流畅,也使得这首歌曲更有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三、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与节奏特点
“旋律是音乐作品中的灵魂”,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整个旋律以级进为主,跳进出现的情况较少,充分显示出江南民歌的抒情特色。乐曲歌词共有三段,旋律相同,都是一唱三叹。“节奏是音乐作品中的生命”,只有从作品节奏中才能体现一首歌曲所要表现的情绪,而随着作品节奏的变化,歌唱者的情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节奏较为密集,旋律多运用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轻快活泼又略显俏皮的特点在歌曲的节奏和演唱上表現得淋漓尽致。
四、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写作手法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小调体裁的民歌,是我国民间流行最广泛的优秀民歌之一。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抒情,结构匀称规范,借用茉莉花抒发了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描写了江南人民细腻的性格,表现出了一位典型东方女性的美好形象,具有明显的田园诗的气质,仿佛令人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之中,处在和谐温馨的小农气氛之中。歌词运用最多的是比兴的写作手法,从“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的“香”,到“雪也白不过它”的“白”,再到“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的“花”中,人们可以看出胆怯、羞涩、踌躇三个层次的感情变化,同时也表现出了少女爱花、赏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
参考文献:
[1]冯玉刚.茉莉花花开何处[J].交响,2006,(4).
[2]易人.芳香四溢的茉莉花[J].音乐爱好者,1982,(1).
[3]王桂芹.茉莉花最早的曲谱文献[J].沈阳音乐学院报,2005,(3).
[4]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张铁.何妨与中国民歌《茉莉花》[J].兰台世界,2006,(10).
[6]钱仁康.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