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都模式研究

2014-04-29刘颖

2014年33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作者简介:刘颖(1992~),女,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学生,金融工程本科学生,中南民族大学2011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

摘要: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形成了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模式,对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做出了系统性贡献,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是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出发,定位成都城市发展的现状,为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成都模式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

总体看来,学者们对区域与城镇发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家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的出台,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研究热,同时涌现出许多的研究成果。概括来说,现有城镇化研究集中于具体领域,综合性、系统性不足。

研究者们研究城镇化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城镇化水平、是否加速城镇化发展、怎样加速、内涵、意义和动力是什么等方面展开,研究成果代表包括纪晓岚的《论城市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等。同时学者们把研究视野拓展到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上,研究成果代表有李芸著《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走城镇化发展道路是顺应发展的要求,那么到底应该走设么样的道路呢?这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焦点与重点,随着时间的发展,城镇化道路选择的战略也出现很大的差别,90年代则以中等城市与大城市为主导。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许多社会问题,比如流动人口问题,因此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关键。

二、理论基础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城镇化体系理论、发展理论、产业演进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以及城镇区位与布局理论等。

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70年代后,着重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联系方式、空间扩散、区域发展、体系模式以及相互作用。发展理论是由雷切尔·卡逊在1962年提出的,到了1968年《增長的极限》把我们带入到寻求可持续发展中,1986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系统的表达了可持续发展基本概念与思想,2004年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演进理论着重于研究产业的动态变化,产业的结构演进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渐高度化、合理化,总表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空间结构演变要经历的阶段有初始的均质结构阶段,农业社会均质的农业区域;早起发展的集中化阶段;集中后的分散化阶段;空间结构均衡阶段。空间开发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理论。区位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使用什么样的原则和因素来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圈层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三、成都发展现状

(一)成都市总体发展情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面积为121万平方公里,由9区6县4市123个街道乡镇组成,拥有丰富的土地、水、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成都市近年来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1089亿元,经济总量9100亿元,是四川省省内的首位城市,城市户籍人口1170万,常住人口1635万,城区常住人口529万。2012年末全市人口密度为964人/平方公里。

(二)成都市产业发展情况

2013年,成都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532、41815、45742亿元,三次产业机构为39:459:502,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变。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加高的为电子信息产业、重工业、机械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食品产业、冶金产业等重点产业。在区县中金牛区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为6941亿元,其次分别为青羊区和双流县。成都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13%,第一产业增速为1038%,第二产业增速为1156%,第三产业增速为1115%,产业发展增速快。

(三)成都市城市化发展情况

成都城市化率2009年为649,2010年为651%,2011年为588%,其中中心城区城市化率为967%,二圈层新型城镇化率为498%,三圈层新型城镇化率为343%,2012年为602%,2013年为615%,高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高于省级城市26个百分点。2003至2011年成都市共制订了28个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促进城市新增人口271万。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成都市2009年至2013年,城市化率经历了从大到小在到大的变化过程,但总体均远高于全国平均城市化率,从三次产业比值来看,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先上升而后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成都今年城市化率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产业也倾向于向服务业发展。

表12009年—2013年成都城市化率及产业比重变化表年份城市化率(%)全国平均城市化率(%)三产比值2009年649465959:445:4962010年651341751:447:5022011年58851348:458:4942012年60252643∶466∶4912013年615525739:459:502注:表中数据由政府公报、新闻报道、统计年鉴等整理所得

四、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下一轮面临的难题是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即如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而解决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及高考资格、公共住房问题是三大制度难题的出路,强调运用市场的力量解决改造公共住房问题为流动人口提供健康住房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控制城市规模

四川是西部人口进入最多的省份,成都是中西部人口进入最多的城市,大量的人口聚集是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此成都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借鉴广州以产业聚集吸引人口聚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经验,增加社区居民活动内容,让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人民享有基本的社会福利。

(二)提升产业集聚,促进城市互动发展

产业集聚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借鉴东部城市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城市群产业集聚,提高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城市由工业型向商业型、旅游型城市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施进程,推动城市职能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城市产业结构重复。

(三)强化政府引领,优化城镇发展条件

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实施规划、出台政策以及创造环境对城镇体系的发展发挥作用。依托政府制定的保障“两化互动”的相关政策,抢抓发展先机,以政策引领发展;编制实施城镇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与目标,以规划指引城镇发展;制定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优质的招商引资带动城镇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以完善软硬条件营造城镇发展环境,最终实现“两化互动”下的城镇体系优化发展。(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邓玲 黄勤.国土开发与城镇建设[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戴宾.四川城市群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四川省情专家特稿,2006

[3]陈映.四川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10

[4]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5]蓝定香.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之新、亮、难[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4

[6]蒋晓岚 程必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