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真教与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人物形象
2014-04-10郭中华
郭 中 华
(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杂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而以敷演道教神仙故事、宣扬道教教理教义为主要特色的神仙道化剧则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夏庭芝著《青楼集志》[1]7,把杂剧分为10 类,“神仙道化剧”是其中的一类。明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2]24中把元杂剧分为12 类,“神仙道化剧”则被列举在了首位,足见其在元杂剧中地位的重要性。而这类杂剧的数量亦蔚为可观,据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载,元杂剧剧目有四百多科,属于神仙道化的戏目达到40 多种,约占十分之一[3]。神仙道化剧在元代大量涌现,并且达到鼎盛。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时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及知识分子的隐逸思想密切相关;另一主要方面是受到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全真教的影响。
全真教在丘处机的掌管下,进入全盛的发展时期。此时的全真教已倾向于发展文人教众。它的三教合一思想和自然无为的主张恰好挽救了“元代文人因儒学地位缺失和个人情感失落而混沌的精神世界,使之在隐逸中实现精神自慰,找回一些人格和心灵独立的感觉,进而熄灭参政入仕、获得功名的热情”[4],从而使得文人在戏剧创作中处处贯注着全真思想。无论题材的选取、结构的布局,还是情节的叙述、人物的刻画等,都可看出全真教影响的痕迹,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更为明显。
一、疯癫的人物形象
疯癫的形象在全真教中是比较常见的,尤其在全真教发展的早期,这似乎是全真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对自我的一种掩饰。王重阳一开始传教,就以疯疯癫癫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蓬头垢面,污秽不堪,行为怪癖。入道前,常以酒浇愁,半卧高吟;又由于不理家事,“产业卖得三分钱,两分吃着一酒课”[5]739,玩世不恭、狂放不羁的他被乡里人骂为“害风”。悟道后的王重阳在外在行为举止上变得更加怪诞,先在“活死人墓”里把自己埋葬两年,之后在刘蒋村结庵修炼,又一把大火把庵烧掉。马丹阳入道后,得到真传,自称“马风风”,以胡行乱走、狂歌醉舞为他的形象标志。其词《苏幕遮》云:“张打油,李骲老,见我风狂,鼓掌呵呵笑。此个机关人怎晓,返老还童,内外成颠倒。”[6]再现了他因疯狂而被人嗤笑的场景。
在剧作者笔下,王重阳、马钰都出现了。马致远的《王祖师三度马丹阳》(轶)、杨景贤的《王祖师三化刘行首》演王重阳度世故事。在《王祖师三化刘行首》剧中,王重阳依旧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形象。马钰形象虽好,但言语却颠三倒四。初见刘行首时,就说又撞见了二十年的故交,刘行首说自己才二十岁,怎么会是二十年的故交,你莫不是见鬼了。马钰则顺着她的话说,我真的见鬼了。刘行首向他问路,他回答说,你不从大道行,却往小路抄,不如让我指一条路让你上丹霄。如此的一派胡言乱语,与现实中的马丹阳颇为相似。王重阳、马钰的癫疯形象,几近于乞丐的表现,后人评说他们很像楚国的狂士接舆。在马致远的另一部道化剧《任风子》中的任风子,在入道之后休妻杀子,近似惨绝的癫疯,和真实的王重阳在入道后“休妻送子”的举动颇为相像。可见,任风子的形象原型来自王重阳。
在道化剧中,还有另外一种癫疯的形象,颇近于士人的疯狂。他们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比较洁身自好,不愿以邋遢污垢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有着文人的孤高淡雅气质,平时与常人无异,只在醉酒或特殊情况下发一番癫疯。如马致远《岳阳楼》剧中的吕洞宾,就是一个长歌当哭的士人形象。醉酒后的吕洞宾又哭又笑,其一段唱词曰:
[贺新郎]看那你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你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得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在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7]
这俨然就是一士子在人生失意时,感叹世事沉浮,人生虚度,人生易老。但在其言语中,可以品咂出许多道家的思想。
二、慵懒的人物形象
慵懒是全真教以为自豪的特点。开山鼻祖王重阳慵懒的一面自不用说,其弟子们得其真传,也以慵懒见长。刘处玄在其《酹江月》中说:“洞天高卧,任他人笑懒慢。”[8]王丹桂《心月照云溪》:“琐窗寂静,恣意任高眠,红日上,两三竿,犹自柴门掩。”[9]何道全等都有描写慵懒的诗词。全真人所说的懒,不可等同于一般人的懒惰,或者好吃懒做的懒,而是一种心境的写照,是出家人不求显达、与世无争、心静如水的一种境界映射。在世人看来,这种慵懒的背后,似乎蕴藏着一种对纷乱社会的消极反抗。
这种懒,颇为元杂剧家们所喜欢。在他们的剧作中,有很多慵懒人物的刻画生动而深刻。最著名的就是马致远的《陈抟高卧》中的睡仙陈抟。“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盖一片白云,枕一块顽石,直睡的陵迁谷变,石烂松枯,斗转星移。”[7]大有一睡千年之架势。
在剧中的第二折,使臣请陈抟出仕,为万民造福,陈抟辞谢了,理由是:
[哭皇天]酒醉汉难朝觐,睡魔王怎做的宰臣。穿着这紫罗袍似酒布袋,执著这白象笏似睡馄饨。若做官后每日阶行眠立盹,休休休枉笑杀凌烟阁上人,有这般疏慵愚钝,孤陋寡闻。[7]
酒醉汉和睡魔王都是粗疏懒慢的人,若要这样的人去做官,会将紫罗袍看成酒布袋,白象笏看成睡馄饨,甚至走着站着都要睡着,真是懒的够出奇。
在元杂剧中懒和睡是紧密相连的,这主要是受全真思想的影响,如上面说到刘处玄、王丹桂等人的词中,都用了高眠、高卧的词汇。
三、潇洒的人物形象
潇洒超脱,一直是修道者倡导的人生追求。所谓超脱,即是心道冥一,万虑皆遗。具有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总是超然物外,清虚高傲,缥缈朦胧。在世人看来,他们自然生得一副“仙风道骨”,有着异于常人的超然神采与气度。在全真教中,丘处机可谓这一类人物的代表。当时人称赞其曰:“仰惟长春上人,识超群品,道悟长生。舌根有花木香,胸襟无尘土气。”[10]可见其风度之一斑。其《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云:“静夜沉沉,浮光蔼蔼,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11]这实际上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依据道教人物个性,这样的得道高人都会远离尘世,要么出没于白云苍松之间,要么隐逸于青山绿水之际,于清风明月中酣睡,于奇花异石间畅饮,潇洒至极。后来的全真道士都比较尊崇这样潇洒气度,尤其南宗道士这一倾向更为突出。
受这一思想的熏染,剧作家们对这样超然物外的潇洒姿态进行了很多描绘。如《黄粱梦》中“那先生自舞自歌,吃的是仙酒仙桃,住的是草舍茅庵,强如龙楼凤阁。白云不扫,苍松自老。青山围绕,淡烟笼罩”[7]。《误入桃源》的“山间林下,伴药炉经卷老生涯。眼不见车尘马足,梦不到蚁阵蜂衙。闲来时静扫白云寻瑞草,闷来时自锄明月种梅花。”[12]这些曲词都具有很优美的画面,把神仙自由隐逸、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描绘得惟妙惟肖。
而在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更蒙上了一层飘逸洒脱的色彩。如《岳阳楼》剧中一开场的吕洞宾,《黄粱梦》剧中的东华帝君。还有一些关于仙女的杂剧,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王子一的《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等对仙女形象的描绘,都有一副超尘脱俗的气度。他们多是生活在天庭仙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饮酒赏乐是他们的常态。在剧中一出场,要么在蟠桃会上饮宴,要么在王母瑶池观花,总之是一副逍遥形象。这与全真道士的现实情形相比,就不免有些夸张,但全真追求潇洒思想的影响,依旧清晰可见。
以上三种形象,表现了全真较为突出的人物个性,这也是全真思想对神仙道化剧影响比较正面的体现。另一个方面,由于剧作家深谙全真理念,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却又不免落入全真思想的窠臼。一般的戏曲小说,在描绘人物变化时都会顾及前后的联系。因为人的变化总是循序渐进的,其内心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前后不可分割。而在全真思想中,则不愿承认这一点,即不愿意在入道后,依然在心灵上拖着世俗的尾巴。因此,他们将入道前后的人物性格一刀两断,来个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这一点影响到剧作的创作,就使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把前后两个时期分成两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之后,再生硬地凑合在一起。如《岳阳楼》中的郭马儿,在被度脱前是一酒肆店主,悟道后竟文绉绉:“直待师傅点化,才归正道。稽首,我弟子省悟了。”最为突出的是《任风子》中的任屠,昨日还是手拿屠刀,利欲熏心,今日便道:“花满蹊酒满壶,风满帘香满炉。看读玄元《道德》书,习学清虚庄、列术。”一派士人风骨,隐士情趣。人物个性的前后突变,确实给读者以突兀感。
综上可见,全真对元代神仙道化剧中人物形象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而全真的人物个性,通过杂剧的刻画与宣扬,显得更加鲜活而生动。同时,在人物形象中蕴含的全真思想,以及道化剧中具有全真特点的语言风格,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全真教对元代神仙道化剧影响之深入的另一体现。
[1]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2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钟嗣成,等.录鬼簿(外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闫欢.全真教影响与神仙道化剧[J].才智,2009(7).
[5]王重阳.重阳全真集[M]∥道藏:第2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
[6]马钰.马钰集[M].赵卫东,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
[7]马致远.马致远集[M].萧善因,北婴,萧敏,点校.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
[8]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集[M].白如祥,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
[9]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李修生.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1]丘处机.丘处机集[M].赵卫东,辑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
[12]徐征.全元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