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栏目主持人按语集锦

2014-04-10安继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庄子哲学

人有灵魂物有怪,宇宙世界有神吗?在当今这个人本化生活世界与一神论商业文明的世界对话格局中,孔、老开创的知识论答案是“不知道”,孟子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但人的心灵需要神灵,以便拒绝生前死后的绝对虚无,于是,中华民族的自由、多元的人本主义信仰,往往需要跨越知识论的不知道、逻辑学的“可能有”、价值论的“希望有”,日益达到“宁信其有”的信仰境界。

“中国人没有信仰”是欧美人对中华文明的无知、对信仰问题的僭越。

万晴川、王雅静探讨道教神仙追求宇宙和谐秩序的各种叙事方式,安某人考察“自由”的康德“灵魂”说,面对的应该是同一个问题的宗教、哲学两个不同侧面。哲理智慧只有通过文学艺术、习俗宗教等各种形式普及化到民众,才是有效的文化要素。欧美知识论哲学传统必将止步于人本化生活世界!

高深博士对嵇康与庄子思想的比较研究确有高深之处!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哲人的思想倾向正是他的性格。嵇康的悲剧性命运不正是他偏解庄子思想的必然结果吗? 董怀良、胡睿臻二博士都在探讨老子那尽人皆知的无为而治,一个从企业管理上论,一个从治身养生上说。既然天人合一,人身是个小宇宙,作为道体“无”的展开方式、呈现形态的无为无治,就是一个坚深的思辨性问题,这一高深命题在太多领域可以展开、呈现,但问题往往可能是:说来容易做着难!做人主义、做事主义的中华民族,正通过法治来达成市场决定下的无为而治。创新自己的政治和谐,考验我们政治智慧的伟大历史时刻正在日益逼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主持人按语:

近代科学冲击神学的努力,韦伯谓之祛魅,祛魅的近代化就是世俗化。现代科学发现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之后,就表现为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存在主义的兴起等后现代努力。结果发现只有人间世才是人类最后的归宿。人的存在天人合一,与道为一又与世俗处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唯一的方式,上帝是无所事事(霍金)的。李生龙教授对庄子外化内不化、圣俗一体观的深度挖掘启人心智,李先生有以教我者若此,是耶!非耶!

庄子思想极富欧美现代后现代意味:黄世权解齐物平等为对话;钱浩解天籁为道是沉默。以形体语言来对话就是对抗。难道暴力对抗作为形体语言,不仍是一种对话、一种语言吗?主权国家间通过“小子动手,老子也动手”所展开的“对话”,无非是外交语言这种古老的双向通讯(维纳)的对话方式的继续而已。音乐上的此处无声胜有声作为沉默,却仍然是与听者间的对话方式,天籁之道在中华文明中总是通过人道呈现为人本化生活世界中每个人的在世的生活。黄、钱二位从不同视界、运用不同的治学方法挺进到《齐物论》的深层,这是本栏目开创以来最难得的盛事之一。

相信上面三位赢来的台下掌声将为我们吸引来更多的学界高人,若如此则幸甚!幸甚!

《庄子》是文学艺术化了的哲思而非历史,寓言故事是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故庄周是否曾被争相聘用为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希望这样。孙魏对庄周聘相故事的细致全面梳理的新意蕴是:若人品圣洁,智慧非凡如庄周者承担起国家治理的重任,难道不正是法治中国在市场决定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爱吗?在这样的期盼中,孔令梅对老子清廉思想的梳理,就成为中华儿女回归人本主义传统、反求诸己、实现中国梦的美妙愿景。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主持人按语:

人间最美四月天,百花在四月里绽放出盎然春意,并植孳于秋冬的蓄根上。葛荣晋教授与四位80后青年才俊同台研讨,象征着本栏目必将欣欣向荣。

“只看,不说”。晚年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语言观,与道家、禅宗的思想相呼应,将人的神圣性突显在语言的说与听、文字的写与读之上。王皓月研讨“梵音”,表面上是讲道教的传播策略,实际上触动揭示的乃是人本符号神圣性根性上的信息时代根本问题。路高学揭示“莫若以明”的一个可能意向是庄子的“目击而道存”;宋辰从音乐审美视角展开的,正是庄子“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气”的天人合一思想。耳听声,目视色,人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感官是耳朵与眼睛,音乐传递的听觉信息因其神秘而神圣。印欧语系文字书写系统是“我手写我口”的“音”符串,汉字的象声/象意互补结构非唯写我口,更要描摹外物而写我心,所以,汉字文化圈中的人的信仰方式素朴而自由多元。

以哲学代神学的中华传统的主流和上层,没有偶像崇拜。但由于庄子承诺“道”“无所不在”,儒家又承诺人人皆可为尧舜,结果在道教神谱和民间信仰的水乳交融以及“礼失求诸野”的自循环和自组织历史过程中,就出现了自由多元但却过分随意的偶像崇拜现象。郭中华博士把元代神仙道化剧中的人物形象归并为疯癫型、慵懒型、潇洒型是有趣的。基于此,葛老师把比干这位历史名人融入儒道互补的中华思想长河,阐明比干在人格与神格之间不断相互转换变迁的历史脉络,正是为中华人本主义的开放神学观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我提议王皓月、路高学、宋辰、郭中华四位后生和我一道向读者致谢,向葛先生致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主持人按语:

《庄子》好读不好懂,在西方哲学背景下更是如此。李开教授将庄子养生提升到生命信息与天道知识的高度,将齐物提升到语言哲学的高度对庄子进行考察,庄学个中三昧或可尽在其中矣。“一与言为二”,语言文字的指称性蕴涵着悖论和无穷倒退的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作为人类理性的绝对界限,正是人们信仰生活的开端。近代以来,理性要跨越其与信仰的“火溪”(费尔巴哈)达到绝对,只能是一神教商业文明的独特性而非所有文化形态的普遍特征。文明虽有界限,但在生命信息和天道知识的对接处,以文化通约的方式,人文化成地球村和而不同的“大一统”(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依赖性将比实际预想的还要强烈。在这个意义上,“大同”将成为文明的科学预设和价值理想。何善周先生作为闻一多的高足默默追求的一生,通过赵成杰的介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豫籍人才的浓浓乡情和才情,此抑或可告慰庄周之灵于九天九地之间!

中国之道并行不悖,兼容并包且无所不在。既然理性的终点是信仰的起点,则一神教的历史结局,便只能是人类信仰的自由多元道体。在文本形式上,便是《道藏》除儒经之外对诸子百家的兼收并蓄,毋燕燕所论意在此乎?而儒者包括儒经如《颜氏家训》在内,一旦落实到生命哲学的基座上,便不得不处于道教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论中,此便是李平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戒欲以存养生命,作为宗教的基本社会功能之一虽然概莫能外,但它们的主体、内容、方式则可各有不同。《道德经》戒君之欲是老子道家的政治哲学宗教化,中华民族的政治性之强由此可见一斑。政治性强而宗教性弱,故儒、释、道三教相互涵摄,价值引导性高于宗教超越性,此中华文明之最为重大之特色。张轩之文非为否定超越,但在我看来,强调生活教化似乎比强调灵魂超越更加明智;超越正与希望一样,是无所谓有亦无所谓无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主持人按语: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本期五位作者中有两位与改革开放同年,三位“80后”,有才不在年高,使人顿生今昔之叹!

从秦皇经文景到汉武,法、道、儒渐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体制形态上的郡县帝制/封建皇权在“阳儒阴法”意义上互补平衡,并在唐代礼/法一体的规范秩序中体现出来,这在哲学上就表现为儒道两家在秩序/自由上治乱兴衰的历史形态功能互补。斯洪桥在研读淮南王刘安的同时兼及董仲舒,《淮南子》的天道自然观和董氏的神学目的论,恰好构成中华文明儒道互补形态的哲学本体论依托。

百家求治乃先秦诸子的共同价值诉求。姜李勤以此为依托,力辟近现代以来德国哲学对中华文明形态的哲学阉割,认为道家的“道术”与儒家的“平治天下”异曲同工。这是对安某人“儒道互补的秩序/自由解读”的学术支持还是挑战,正有待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理想前提下持续展开。

然后再展读陆畅对牟宗三思想中道家“境界”诸概念的梳理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讨论,许美惠对唐代“道举”之道家政治实践的描述,中华文化传统的知行合一特色便更加具有立体感。至于罗斌娬关于老子社会公正观的讨论,则更其大胆而有趣,相得而益彰!

牟宗三的创造性和影响力来源于其对康德哲学的尊崇,姜李勤对陆畅论牟之说得有言乎?李隆基选举录用道家道教人物或可理解为余英时意义上的政治自由实践,一不小心却掉进了徐复观意义上的儒家祖宗崇拜。于是乎,是儒道功能互补还是三教归儒才是中华文明的道统出路,这是个真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祈望于上下求索之来者,亦有为者当如是者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主持人按语:

吕锡琛是道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在哪里,娓娓道来的美妙玄思话语便总会吸引驻足倾听者的纷来云集;她校定颂读的《道德经》广为传播,利泽天下;她主持直播的杜维明在岳麓书院的演讲,使大哲的滔滔雄辩更加动人听闻,传之久远,学界悦仰之。她能眷顾本刊,掷下庄子社会治理思想且利泽万世的大作,对本栏目同道而言,不啻悟空遇难时观音菩萨的飘然而至。紧随其后的李一鸣恰如观音菩萨身旁的贴身玉童,能把庄子的“心斋”之“虚”从否定性的工夫论方面进行深入解读,且进一步将庄子的“虚室生白”从肯定性的境界论方面进行理解,写起来资料翔实,妙语连珠,实在难得的很。

道教的长生升仙论看似粗鄙,但根据归纳的不可穷尽性,长生升仙与一神教神终会降临的承诺一样,逻辑上有不可反驳性:以往的人未能成仙并不否证今人求仙的逻辑可能性。杨杰论证,嵇康养生之道不仅毓形,更注重顺任精神道体的形上性。养生重在养心,素朴即易普世,故养生之道至今方兴未艾。

自由多元而神秘的道教与民间风俗中的信仰成分的杂糅,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底色。当汉字文化圈的宗教神秘性与一神教商业文明深度遭遇,世界的神秘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使生活世界得以持续的人类经验,将经历新的检证。牛尚鹏等虽然只考释出顷、愆、科、路四个俗字,木、淹、目三个讹字,但从整个行文看,他们对道经典籍的熟悉、文献的深厚功力则令人叹服。李海林对其师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一书的评介,使读者可以近距离触摸到盖先生治学精神的严谨和扎实。如此投入,吾侪当引为楷模。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主持人按语:

今天是两台大戏:海外一台,国内一台。金秋送大餐,本栏目为中原增色!

戴卡琳是比利时鲁汶大学的教授,福永光司是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戴教授出现常是讲杨朱的,今天她讲《庄子》中的壶子与季咸、列子;福永教授是日本道家、道教研究方面的一号人物,今天,他通过徐水生教授“委托”徐倩来讲他的故事。戴教授站在西方前沿,用福柯等人的思想方法,揭示《庄子》中的“不教之教”,借今人之口对当代的教育制度提出质疑:能改变人生命状态的教育难道不更是一个奇迹吗?福永教授深刻揭示的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的结论不仅服人之口,且服人之心,这种从庄子到道教天师教团的深入考察,让人信服地看到东亚汉字文化圈与西方哲学的内在差异是何等之大,那种以为现代自由进步而古人的自由思想落后的想法,无非是现代人的自负而已!

祝杨军研究老子的气魄已经够大,他认为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宇宙论与认识本体的统一是老子哲学的逻辑终点,而在宇宙论与认识本体之间,有一条漫长的逻辑链条。但是,徐岿然的大实践境域却似乎更为气势磅礴,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自然、社会理论,对包括儒、墨两家在内的道家哲学综合创新的境域、互补性考察阐释。郑素贞也不让须眉地认为,《太上感应篇》以道教的积善成仙论为依归,赏善罚恶为手段,对儒家的忠孝仁义、佛教的因果报应一概吸纳于自身。这种三教融合的文化气度,似在证明着福永先生对东亚文化巨大生命力的结论和自信。袁永飞以崔大华先生主持、本人亦有幸聊忝末后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为版本依据,展开了恣肆狂放的想象,将原本并不清晰的观念体系化,良有以也。

本栏目难得如此阵容和大气,不免额手称庆!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主持人按语:

秋凉过去是寒冬,梅花开放的时节来了。

十多年来总喜欢大而化之地说:中国哲学是一元自因时间性的,西方哲学是二元他因空间性的。读了魏义霞对郭象玄学的深入阐释,我笑了!噢,原来不正是在庄子那里得到的灵感?庄子好像是将现象世界的一切都相对化,使世界虚无、怀疑、相对,可不正是通过它,才能发现大道无形而化万物的绝对超越性吗?世俗生活的不可逆性皆可归结为命,并不得不安于命,尽管圣贤不言命。得言而忘象,得意而忘言;得意就是得道,人的存在基础不外于此,刘晓玉之意在此乎?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中,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相育而不相害。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共生,何必意尽同?

老子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据说乾隆皇帝曾向高僧询问街上何以那么多人?僧曰:两个人哪里算多。皇上愕然!僧悠然而言道:一个叫名,一个叫利,难道不对吗?于是龙颜大悦。建立兄认为老子看透了这个“病”,才会开药方;而在我看来,即使药再好,也总是治了病治不了命。文明在和本能的平衡中呈现价值。王闯展开的明末佛教大德释德清一生“注老”于东海之东、南海之南的故事,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华夏文明在信仰问题上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儒道释相互涵摄、相互补充,以承认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何其可贵乃耳!在一神排他的世界舞台看呆了的当代世人,不知对此作何感想,回头看看东方好吗?!

张懂运用西方的空间化图式,考察庄子寓言的意义生成方式,不把头想大真的很难懂,这是西学东渐的深化。但蔡觉敏认真讨论西学东渐热潮中道家的“东学西渐”问题,这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显然是件再愉快不过的事情。

谢谢诸位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今冬美好,明春花能不艳吗?

主持人简介:安继民(1955-),男,河南焦作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庄子哲学
菱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哲学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