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典籍俗讹字考释

2014-04-10牛尚鹏张智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百字俗字行人

牛尚鹏 张智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70)

道教的典籍俗称道经,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道经流传广布,版本众多,文本存在大量的俗字和讹字,如果不能准确辨识,将会影响古籍的整理水平和利用价值。以往出版的道经多是《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的影印本[1],在保留了道经文本原貌的同时,也保留了讹误;铅字重排版的《中华道藏》虽然对道经文本进行了必要的文字校勘[2],且以校勘记的形式标出,但是对其中大量的俗字未能正确地辨认,常出现误录的现象;对许多不甚明显、需要作一番考辨工作才能发现的讹误仍因其旧,未出校记。另外,敦煌道经中也有许多不易识别的俗字和讹字,前人如李德范、郝春文、叶贵良、方广锠、黄征、张涌泉等在敦煌道经整理及敦煌俗讹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中华道藏》在录校敦煌道经的过程中未能准确辨析俗讹字,影响了其使用价值。本文比照不同的道经版本,经过详细的考证和分析,辨识出道经中存在的俗字及文字讹误现象,以期为道经文本的校理和解读提供参考。

一、俗字辨析

古籍中俗字众多,蒋绍愚说:“俗字的研究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关系尤为密切,有些词语其实是很普通的,但由于写的是人们不熟悉的俗字,就成了疑难词语,一旦认出了俗字,疑难就涣然冰释。”[3]道经中也有大量的俗字存在,特别是敦煌道经,若不准确地辨识俗字,不但造成阅读障碍,也会影响古籍的整理。

令人宅中神不安,每事不果,行万种病痛急疾,乘风驾雀,妄作光怪,自 以来,不唯一条。(敦煌P.2444《太上洞渊神咒经》卷7)

圣意:鸿鹄摩天势自然,未逢时至致灾;此日升腾还自在,翱翔直上九重天。(《玄天上帝百字圣号》36 ∕352 ∕a)①

(2)“然”、“愆”、“天”正可入韵。

(3)“灾愆”一词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中时见,如:“占病:天星不顺致灾愆,有病占身不损年;若得明师及谬语,不如祈福谢苍天。”“占病:天星不顺被灾愆,何用临危告圣贤;但要汝心存善念,能教百病自然痊。”“灾愆”谓灾殃,辞书已收,不赘。

道言:道士受此神咒经,不与余经同受也,别自单受之也。书写之别盛一物,行来佩之,刀鬼不近人也。作斋者,亦用无量令矣。(敦煌P.2959《太上洞渊神咒经》卷2)

(1)“禾”部与“示”部常相通,敦煌文献中“科”从“示”者,如S.214《燕子赋》:“若欲据法惩,实即不敢咋呀。”S.318《太上洞渊神咒经》卷7:“此鬼王作冰刀,来动万民。”“礻毛”,敦煌P.4676 作“秏”,文献常见“稔”作,“秸”作者亦可为证。

另外,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行人”类中,路途阻隔例常见,如:“行人:一心常卦两头忧,路阻关心不自由;惆怅几多宽恨事,更无消息到扬州。”“路阻”和“阻路”义正相同。又:“行人:去时急速转时迟,何事迁延到此时;争奈途中身有阻,早求洪福保灾危。”“行人:非是其人不恋家,只因阻隔在天涯;敬寻无路终朝望,十二巫山锁暮霞。”“行人:坐想行思去路赊,重山阻隔未还家;如今要见亲人面,直待蟾光转海涯。”此皆可为旁证。

“阻路”一词文献常见。清昭槤《啸亭杂录》卷3《李壮烈战迹》:“一旦飓风阻路,音耗莫通,粮饷莫继,士卒散亡,纵竭将军一人之力,难以敌貐百万之师。”清许乃榖《七里沟建桥歌·序》:“环邑七里,沟水阻路,人不得行,余询土人,问何不建桥。”清鸳湖渔叟《说唐全传》第35 回:“今有一十八家反王,六十四处烟尘齐集会兵,现有三个先锋,带雄兵百万在前阻路。”民国杨锺羲《雪桥诗话余集》卷8:“一纸淋漓别后情,穷愁翻出古秋声,音书阻路黄金尽,患难持家白发生。”例证尚多,不赘。

二、讹字辨析

古书在传抄或刊印过程中,形体出现讹误十分常见。叶贵良说:“形误字是一种既非俗字又非音误字的讹字,从字形上看,形误字主要是由字形相近、笔画增省、笔画变异等因素造成的,它比音误字更加隐秘与复杂,因而值得我们特别重视。”[7]传世本道经和敦煌道经中都有许多不易识别的形误字,《中华道藏》整理时未加详究,有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或有犯冢触墓、惊动灵识之考,或有触犯宅神、秽慢井灶之考,或有秽污投于水火之考,或有秽慢土之考,或有阿污金银铜铁之考,或有借贷不还、口是心非之考,或有笑人作善、欲人为恶之考。(《太上洞渊神咒经》卷156 ∕59∕b)

(1)二字字形相似,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中,“淹”有以下俗体,如等,与“潦”字形颇似;典籍中亦有“奄”、“尞”构件相讹之例,如唐杜牧撰《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撩头虽欲吐,到口却成吞。”清冯集梧集注:“撩,一作掩。”唐韦应物《椶榈蝇拂歌》:“樬榈为拂登君席,青蝇掩乱飞四壁。”《全唐诗》卷195 在“掩”下注云:“一作撩。”“掩”、“撩”在唐诗中互讹例极多,不赘。

(2)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中,“淹留”共出现十次,如:“家宅:些小淹留无罣碍,田蚕十倍在秋深。”“家宅:君家阴德合天门,些小淹留祸不侵。”“行人:慢劳回首望青天,去客淹留在路边。”“行人:归期限促恨悠悠,争奈淹留事未周。”“官事:莫交成事难回避,只恐淹留到宪台。”“占病:数载淹留运未通,灾星正照汝家门。”“占病:伊人不告神天佑,老者淹留少者亡。”“占病:天医自有灵丹药,些小淹留病得痊。”“占病:星辰不顺祸临身,莫待淹留变骨症。”“官事:秋冬若有淹留滞,春夏人财总遂心。”由此普遍现象推之,《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不当另有同义的“潦留”出现。

(3)“阻滞潦留”类表述典籍不见,而“阻滞淹留”类甚多,如明姚际隆《卜筮全书》卷5《行人章》:“父发兄摇归未得,鬼摇阻滞更淹留。”元刘孟琛《南台备要》:“小民争先慱易者,为无迟滞淹留之患。”元苏天爵《题刘光远文稿后》:“公又相继应乡贡进士举,独淹留沈滞于小官簿领之中,二十余年无所芥蔕。”清刁包《易酌》卷12《系辞下传》:“石至静而无欲,此语极好,无欲则私邪无所惑,所以见几无欲,则美好无所恋,所以见几而作,又何濡滞淹留之有哉。”清李祖陶《存朴居士传》:“侯拯溺恤饥也,奈何以吾民故,重陷贤侯淹留底滞于兹。”

“潦留”在文献中另见一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你门不三思,红日渐西流,两人没来由,只管此迤逼,爹行听分剖,奈担儿难担受,更驴儿不肯快走,致令得两人途路恁潦留。”窃谓该句之“潦留”很可能也是“淹留”之讹。因为“路途淹留”类的表述文献很多,而“路途潦留”则不见,如:明郑作《登髙》:“前行涂路阻,踪迹且淹留。”清张际亮《十二月十五夜兰溪舟中对月》:“千里飘零又明发,方长涂路畏淹留。”清邢昉《稽沟岭二首》:“因悲行路险,徒御共淹留。”清施闰章《梓山》:“山腰好精舍,归路重淹留。”可资比证。

道言:连子等八十万人,专行毒气,令人温气重病,令连子卅六万人,下行痛。自今以去,汝等摄汝下人,若复不去者,此二鬼王等,头破作六十分矣。(敦煌S.3389《太上洞渊神咒经》卷4)

“因”、“目”互讹古籍中常见,唐李华《含元殿赋并序》:“乃审于龟筮,龟筮叶从,太卜以告,神人咸同,皇曰钦哉,是将宜于朕躬,目以鸿称,含元建名。”《文苑英华》卷48 在“目”下注曰:“一作因。”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夏口故城在今江夏县西南,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因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清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在“因”下注云:“一作目。”

注释:

①本文所采用的《道藏》版本是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36册影印本。36 ∕352 ∕a表示引文在第36册第352 页第1 栏,下同。

[1]道藏[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张继禹.中华道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1998(4).

[4]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秦公.碑别字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叶贵良.敦煌道经形误字例释[J].敦煌研究,2009(3).

[8]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百字俗字行人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我是行人
百字短讯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
百字短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