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洛丽塔》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剖析

2014-04-07

关键词:亨伯奎尔纳博科

徐 静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纳博科夫(1899—1977年)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文学大师。他出生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后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等美国一线名校任教,以小说家的身份扬名世界文坛。他一生著作等身,包括五十多篇短篇小说,十七部长篇小说,四百多首俄文诗作和数部诗剧、散文剧和译著,长篇小说为其中的翘楚。上个世纪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主要作品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其中尤以长篇小说《洛丽塔》最为知名同时也备受争议。作为一个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家,纳博科夫娴熟的小说技巧、炉火纯青的情节编织艺术在《洛丽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由于小说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乱伦、老少恋、性早熟、诱奸等一系列敏感话题,一经出版便饱受非议,甚至一度被列为禁书,就连作者纳博科夫在创作过程中都曾有过几次毁弃手稿的冲动,幸亏他的妻子维拉·斯洛宁及时阻止,不然世界文学画廊便少了亨伯特和洛丽塔这两个性格鲜明、精妙绝伦的人物。

《洛丽塔》这部小说创作完成于1954年春季,小说描述了一位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在少年时期邂逅了一个十四岁的美少女安娜贝儿,后与其发展成为一对少年情侣,安娜贝儿也是亨伯特的初恋,两个懵懂少年偷吃了禁果,初识性的美好。可是天意弄人,不久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逝。亨伯特痛苦过度,相思成疾。此后他把九到十四岁在成年人眼中焕发出异样光彩的美少女定义为“性感少女”,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甚至心理变态的“恋童癖”。后来,他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来到美国继承一位叔父的遗产,遇见了女房东的女儿洛丽塔,亨伯特称呼她为“性感少女”。 早熟、美丽的少女洛丽塔刻意挑逗亨伯特,使得亨伯特欲火焚身、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女房东为妻,从而成为洛丽塔的继父。不久,女房东猝死,十二岁的美少女洛丽塔和继父亨伯特相依为命。一个魅惑、绮丽的清晨,早熟、大胆的洛丽塔引诱了欲火难平的继父,遂成为其情妇,进而演绎了一场有悖人伦却又刻骨铭心、慑人心魄的爱情悲剧。

纳博科夫曾在课堂上告诉他的学生:“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1]4“所有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神话”。[1]7纳博科夫本人并没有亨伯特似的经历,因此,这部小说是纳博科夫对生活的虚构。综观《洛丽塔》这部小说,纳博科夫有意弱化了道德和良知在人性天平上的份量,反而渲染了性的不羁、自私、狂野、无度和道德在两性生活中的不堪一击。直面丑恶、表现真实的人性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纳博科夫没有惧怕来自社会和舆论的指责与谩骂,而是以小说家的气魄和智慧为读者勾勒了一个奇幻诡谲、爱恨交织、感性立体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既有着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又残存着人类的美好和良知。诚然,小说里面充斥着病态的情欲和露骨的性描写,但是无伤大雅,依旧堪称现实主义巨作。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曾说:“乱伦和诱奸是猥亵和肮脏的,而一部出色的关于乱伦和诱奸的小说竟然是高贵和迷人的,这是纳博科夫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光荣。他重新构建了世界,世界便消融在他的幻想中,这有多么美好。”[2]当然,道德在这场人性和情欲的博弈中败下阵来,变得那么苍白无力,但是男女主人公依然残存着人类基本的人性与爱。尤其是女主人公洛丽塔,从十二岁出场到十七岁生命凋零,还没来得及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之花便过早凋零,人生太短促,但是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里,读者依然可以读出不同的人生况味。长久以来,不同的读者对洛丽塔这一文学形象有着不同的解读。关于洛丽塔,口诛笔伐者有之,努力为之辩解者有之,可谓褒贬不一。纳博科夫研究专家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Lee说:“《洛丽塔》中包含许多东西,有的至今也未被挖掘出来。”[3]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洛丽塔这一文学形象做进一步的研究、剖析。

一、亦真亦幻世界里的迷途羔羊

十二岁的美少女洛丽塔像极了死去的安娜贝儿,她一出场,便惊艳了亨伯特和众多读者。“同样娇弱的、蜜黄色的肩膀,同样柔软光滑、袒露着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4]60,这些感性、细腻的描写极具杀伤力,瞬间俘虏、融化了患有“恋童癖”的亨伯特,亨伯特对她欲罢不能,毫无抵抗力。遇上亨伯特是洛丽塔一生梦魇的开始,在洛丽塔短暂的一生中,亨伯特矛盾地扮演了父亲兼情人这两个南辕北辙、相互矛盾的角色,让洛丽塔感觉厌倦和痛苦,可以说是亨伯特一手毁了这个早熟、轻浮的少女,但是洛丽塔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首先,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进入到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各种商业广告扑天盖地的向观众袭来,广告商向人们推销商品的同时也向人们包括青少年灌输崇尚物质、贪图享乐的观念,加之电影、电视等新娱乐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物质至上、及时行乐等消极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那一代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唯物质马首是瞻、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忽视道德和品行,洛丽塔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洛丽塔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无视道德和人伦,只要可以玩乐享受,她对什么都无所谓。在外人面前,她不断要求亨伯特为她买各种各样的零食和礼物,以此来满足她的物欲和享受。后来,当她和亨伯特关系紧张时,这也成了亨伯特用来控制她并保持这种有违人伦的性关系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另外,洛丽塔幼年失怙,在一个单亲家庭里成长,和母亲相依为命,极度缺少父爱。洛丽塔常常在脑海中虚构理想中的父亲形象,久而久之,虚构的父亲形象在洛丽塔幼小的心中逐渐高大化、完美化。有意无意中,洛丽塔总不自觉的和现实中冷酷、自私、虚伪、庸俗的母亲做比较。相比之下,天渊之别,洛丽塔不免对现实失望并嗤之以鼻。直到亨伯特的出现,洛丽塔梦中的“他”才粉墨登场,她欣喜若狂,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情感含有恋父情结的成份。洛丽塔一直希望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一个为自己遮风挡雨、关怀备至的父亲,亨伯特的出现满足了少女的这个心愿。在亨伯特面前,她无意中又把亨伯特心中的“性感少女”形象演绎得近乎完美。洛丽塔总是想方设法去获得亨伯特的关注,“午饭以后,我靠在一张低矮的椅子上,想看一会儿书。突然,两只灵巧的小手蒙住了我的眼睛……”[4]83-84等,这些都表现出一个少女的天真、可爱。后来,洛丽塔逐渐把心中理想的父亲现实化、具体化。在洛丽塔的潜意识里,亨伯特已接近于自己心中虚构的父亲。再加上亨伯特举止文雅、长相英俊、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因而对少女洛丽塔极具吸引力。同时,洛丽塔又是一个青春期少女,初懂人事,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炽热的渴望。洛丽塔分辨不出亨伯特究竟是父亲还是情人。有时,她会在亨伯特面前撒娇、卖萌,像女儿一样;有时,她又像情人那样,表现得温柔体贴、妩媚动人。那个瑰丽、梦幻般的早晨,轻浮、任性的洛丽塔一时糊涂的举动,两人由继父女关系转化为情人关系。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却是年幼的洛丽塔的主动进攻,亨伯特说“是她勾引了我”。相反,继父亨伯特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到此我们可以看出:父爱的缺失造成了女人公的性格缺陷以及贞操和道德在轻浮的洛丽塔心中是何等淡薄。

洛丽塔就像一颗划过寂静夜空的流星,短暂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但终究敌不过短促又悲惨的命运。在现实世界里,在失去母亲之后,她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孤儿,除了继父亨伯特,她无所依靠,她一次次想逃离这个令她作呕的继父兼情人,结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亨伯特却视她如珍宝、生命中的精灵,最怕她攒够钱跑掉,洛丽塔则看透了他的心,所以她竭尽全力摆布他,成年人亨伯特不幸成了她的俘虏和玩偶。在情感的世界里,兼具清纯和邪恶之美的洛丽塔则具有复杂多变性。她一边要面对的是博学多才的能给她带来物质享受和生活保障的继父兼情人亨伯特,一边要面对来自内心的矛盾挣扎和道德拷问,在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里,洛丽塔仿佛无处安身立命,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苟且偷生。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扭曲的少女的灵魂在亦真亦幻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举步维艰,就像一只迷途的羔羊,找寻不到前进的方向。

二、行走于情感刀锋上的孤独舞者

研究洛丽塔,奎尔蒂不能不提,他是洛丽塔短暂生命中除亨伯特外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男人,“一个肩宽背阔,有些秃顶的男人穿着米灰色的上衣和深褐色的裤子”[4]347,他极大地改变了洛丽塔的人生轨迹。这个人物在书中着墨甚少,多半是通过一些潜台词来暗示此人的存在,但他却是一个关键性人物,小说的情节由他来推动,主要人物的命运受他摆布和掌控。正是他使得女主人公误入歧途,也是他使亨伯特犯下杀人重罪,面临牢狱之灾。此外,他还是洛丽塔心仪已久、十分迷恋的男人。奎尔蒂是一个颇具名气的剧作家,也是一个性无能患者,还是个赤裸裸的变态狂,他和亨伯特一样也喜欢小女孩,不过他是利用小女孩去拍情色电影,利用完后像扔掉一块嚼完的口香糖一样,毫不吝惜。在成功从亨伯特身边拐走洛丽塔后,他强迫洛丽塔在他面前和一帮赤身裸体的人拍情色电影,洛丽塔拒绝了,奎尔蒂毫不留情地把洛丽塔轰走了。洛丽塔再一次无依无靠,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和酸楚。

但是,对伤了她心的奎尔蒂,洛丽塔对他的爱情没有减退,只是对其保持了距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洛丽塔是一个对爱情要求极为偏执、严苛的人。她在十岁时便迷恋上了奎尔蒂,对其崇拜至极,奎尔蒂已然成为她理想的意中人化身。这种爱、这种迷恋,和她对亨伯特的情感迥然不同。和亨伯特在一起,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情感多半含有恋父情节的成份,而和奎尔蒂在一起,则纯粹是男女之间的情感。洛丽塔对奎尔蒂的情愫由来已久,她很早就喜欢上了剧作家奎尔蒂——那个在众人面前,把她抱在膝上,亲吻她的秃顶男人。在黑兹太太去世后,奎尔蒂像幽灵一样开车尾随在洛丽塔和亨伯特身后,并在医院里成功地拐走了洛丽塔。跟随奎尔蒂是洛丽塔更大不幸的开始,猥琐不堪的奎尔蒂不过是想利用其来拍情色电影,对其并无半点真情可言。但是,即使被奎尔蒂玩弄、被他利用、被他抛弃,可她依然爱他;即使后来奎尔蒂的所作所为叫她痛心、令她绝望,可她依然爱他。

洛丽塔在经历了母亲猝死、与继父的不伦之恋、被心上人奎尔蒂无情玩弄和抛弃后,以前的“问题少女”变得成熟了,不再像从前那般任性、轻浮了。三年后和继父亨伯特的那次相逢,更让人们看到一个成熟、坚强、从容、内敛的洛丽塔。此时,洛丽塔已为人妇并即将做母亲,由于婚后生活的拮据,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她被迫写信求助于那个曾经病态般痴爱自己并通过物质、金钱无耻地控制自己的继父,亨伯特收信后喜不自胜,马上驱车前往。相逢的场面让人悲痛、唏嘘不已,那个亨伯特日夜思念的性感少女洛丽塔已变得面目全非、判若两人。她面色苍白,身材臃肿,境况糟糕,然而亨伯特依然爱她。他苦苦乞求洛丽塔,要与其破镜重圆、重修旧好,洛丽塔果断且坚定地拒绝了他。此时的洛丽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点好吃的、好玩的就能笼络、驾驭的小女孩了。洛丽塔心中已经有了意中人——变态狂奎尔蒂。奎尔蒂是洛丽塔短暂一生唯一用心爱过的男人,就像亨伯特疯狂痴恋洛丽塔一样,洛丽塔同样对奎尔蒂充满了无限爱意。洛丽塔就像一个行走于情感刀锋上的孤独舞者,明明知晓脚下险恶的环境,却不顾一切地为心上人翩翩起舞,向其表明自己的绵绵爱意,即使没有人为之鼓掌喝彩,也至死不悔。

三、道德天平失衡的受害者

就在那次和亨伯特的重逢中,洛丽塔告诉亨伯特她今生只爱过一个男人,那就是拐走她的奎尔蒂,除此之外,别无他人。用情过深的亨伯特听后醋意大发,一颗仇恨的种子悄然埋进了心底。在与洛丽塔重新来过的愿望破灭后,亨伯特万念俱灰,一个可怕的念头袭上心头。后来,亨伯特开枪杀死了抢走他的至爱的情敌,亨伯特被关进监狱。在监狱里,他写就了这本传世奇书,后因血栓而毙命。洛丽塔则因难产而死,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至此,本书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皆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皆是吞食了道德天平失衡的恶果。从洛丽塔和亨伯特跨越雷池的那天起,悲剧的命运就已埋下了伏笔。因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道德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性与爱更与道德紧密相连。道德的天平一旦失衡,必然累及个人命运及其他。

洛丽塔的道德失衡现象值得研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分析洛丽塔的道德形象需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婚前,一个为婚后。婚前的洛丽塔,轻佻、违背人伦、不计后果,是一个典型的道德负债者形象。在引诱继父亨伯特并与之发生关系的那个早晨,少女洛丽塔表现得大胆、老练、经验丰富;相反成年人亨伯特却表现得手足无措、相当紧张。其实,那次并不是洛丽塔的第一次,此前她已和多个小伙伴尝试过这种刺激游戏。可见,贞操观在洛丽塔心中一钱不值。其后,洛丽塔和继父保持了两年充满激情又让人不齿的情人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洛丽塔的道德意识开始觉醒,她不止一次地质问继父“我们这样在闷热的小木屋里生活,一起干着龌龊的勾当,行为举止始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究竟还要过上多久?”[4]245洛丽塔在成长,后来终于离开了着了魔似的亨伯特。而婚后的洛丽塔,忠诚、宽容、温柔。她对待毁了她一生的人—亨伯特是宽容的,她对待丈夫是真诚的,她对待即将出世的孩子是温柔的,身上洋溢着光辉的母性气息。婚后的洛丽塔成熟了,拥有了完全独立的人格,同时完成了对不堪过去的自我救赎。但是,她依然没能逃脱不舛的命运,其悲惨的命运和她早前道德失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4]9小说开篇这充满深情又极具感染力的话语就注定了女主角的与众不同,其人物形象自诞生后,研究者蜂拥而来,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笔者认为洛丽塔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人物。通过她,人们可以研究人性的诸多阴暗面、矛盾心理等,可以这么说洛丽塔为研究者提供了剖析人这种复杂矛盾集合体心理和生理的绝佳窗口。洛丽塔的人物形象非常值得研究,她有时像海水一般冷静、包容、宽宏大量,她大度地原谅了亨伯特病态般的痴恋折磨和奎尔蒂肮脏的爱情欺骗;她有时又像火焰一般热烈、大胆、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勇敢地去爱、去追求自己心中所谓的爱情,哪怕这种爱会把她打击得粉身碎骨。洛丽塔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说明了矛盾性格越对立、越突出的文学形象的生活性、艺术性越强,越容易被读者认可、接受。而这或许正是《洛丽塔》的永恒魅力所在。

[1]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申慧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苏童.虚构的热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5.

[3]Lee,L.L.Vladimir Nabokov[M].Boston:Twayne Publisher,1976:27.

[4]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亨伯奎尔纳博科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威尔和斯奎尔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马奎尔 成功路漫漫
从困惑到重生:《船讯》主人公奎尔成长历程研究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