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解读
2015-03-18徐静
徐 静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俄裔美国人,生活阅历极其丰富,早年在法国学习,后来一度在美国大学执教,教授俄罗斯及西方文学,晚年回到欧洲居住,纳博科夫的一生像浮萍一样到处漂泊,四海为家,他曾感慨地说:“一个俄国人,在法国受教育,用英文写作,却住在瑞士。”[1]纳博科夫是20世纪文坛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争议 的焦点当然是那部为其带来巨大声誉和质疑的描写继父女间乱伦爱情的《洛丽塔》。纳博科夫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写就了这本传世奇书,效率不可谓不高。他本人并没有男主角类似的畸形情感经历,这本小说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虚构和重组,因内容涉及到许多敏感的话题,故此书在美国迟迟未能发表。1955年,《洛丽塔》最终在法国得以出版,得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极大关注。三年后,《洛丽塔》终于在美国出版,小说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一时间洛阳纸贵,纳博科夫则声名鹊起,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唯一一位可以比肩文学大师乔伊斯的英美文坛作家。
《洛丽塔》出版后虽获得巨大成功,但同时也饱受非议,非议的重点则是书中泛滥的性描写。书中的病态情欲和色情描写比比皆是,由于还牵涉到乱伦和诱奸,因而一度被列为禁书。《洛丽塔》在法国发表后,遭到一些评论家的诟病,认为这是一部非道德的小说,一部下流的作品。在美国,一些读者甚至直接把它当作色情书籍来阅读。从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将此书列为禁书。固然,书中有大量不堪入目、伤风败俗的色情描写,但是瑕不掩瑜,这些缺点依然遮掩不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光茫与地位,《洛丽塔》依旧是一部现实而又严肃的作品。时至今日,《洛丽塔》已经超越了文学的范畴,在社会伦理及精神病学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洛丽塔”一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伦理现象或精神病症的代名词。
作为男主角的亨伯特历来倍受读者的指责和谩骂,一些人称其为“混蛋”、“魔鬼”、“伪君子”、“色情狂”。人们纷纷站出来指责他,抨击其丑恶的行为。亨伯特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位大学老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品行竟然如此不端,诱奸了年仅12岁的少女洛丽塔,并将其长期霸占、据为己有。长久以来,亨伯特一直背负着骂名,形象猥琐不堪。文章旨在结合亨伯特的成长及情感经历,性格特点、健康状态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再解读。
一 少年梦魇——亨伯特心中永远的痛
亨伯特出生在巴黎,父亲谦恭、文雅,经营着一家豪华的大饭店,母亲是英国人,一位登山家的女儿。亨伯特三岁时,母亲在野外聚会时不幸遭遇雷击而身亡。童年丧母,这对亨伯特的打击是巨大而深远的。后来,姨妈西比尔来到家中照顾年幼的亨伯特并充当他的家庭教师,西比尔非常严格且十分刻板,但是亨伯特依然非常喜欢她。14岁那年,亨伯特遇到了美少女安娜贝儿,那个后来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女孩。安娜贝儿是个混血儿,容貌俏丽,褐色的短发,长睫毛,蜜黄色的皮肤。安娜贝儿富有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让亨伯特如醉如痴,难以自拔,年轻、美丽的少女形象在亨伯特的脑中被定格成了永恒。少男少女,两小无猜,两个少年义无反顾地相爱了,爱得略显青涩又非常狂热,“突然之间,我们彼此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的相爱了”[2]。亨伯特和安娜贝儿在爱的伊甸园里偷食了禁果,少不更事的孩子们体会着爱的神奇和生命的激情。他们在爱的世界幸福地徜徉,肉体和灵魂都获得了升华,他们爱得愈发疯狂、愈发热烈,“因为那种相互占有的狂热,只有凭借我们实际吸收、融合彼此全部的灵魂和肉体,才能得到缓解”[2]。可是好景不长,亨伯特的幸福很快便戛然而止。几个月后,不幸便不期而至,一场伤寒病夺去了美少女安娜贝儿的性命。幸福和不幸像过山车般的转换让亨伯特措手不及,痛彻心痱。
初恋的美好和意义不言而喻。初恋是成长中的少年走向成熟、体验生命精彩的一次重要的情感历练和精神洗礼。安娜贝儿是亨伯特的初恋,亨伯特视若珍宝,他第一次从安娜贝儿身上体会到爱与性的滋味和内涵,这段恋情非常美好,然而这段感情经历却又是短暂而不幸的。夭折的安娜贝儿和短暂的恋情给亨伯特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次创伤在他的内心深处久久未能愈合,时常隐隐作痛,以至于影响到他未来的人生和命运。作为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少年亨伯特较之一般家庭的孩子更看重自己的初恋。安娜贝儿的猝死,让热恋中的亨伯特痛心疾首,“成为我整个冰冷的青春岁月里任何其它风流韵事的永久障碍”[2],使快乐与幸福成了亨伯特以后平凡生活里再难企及的奢望,当然这种状态直到洛丽塔的出现为止。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这场开始美好结尾凄凉的初恋成了亨伯特整个青春期的最大梦魇,更为严重的是,他的心理受到重创,“我生活中发狂的预兆已经开始,还是我对那个孩子的过度欲望,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怪癖的最早迹象呢?”[2]自那以后,他把9到14岁的少女称为“性感少女”,亨伯特成了一个彻头彻尾、近乎疯狂的恋童癖,他对成年女人则完全没有兴趣,这种倾向对其影响巨大。痛失初恋情人的不幸经历成为亨伯特心中永远的痛,严重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亨伯特成年后怪异的举止和表现与他少年时的不幸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长大成人后,亨伯特看似过着成年男性的生活,他结了婚并经常与沦落风尘的女子鬼混,但这些不过是为了满足其生理需要。而在其内心深处,亨伯特则饱受折磨,苦苦挣扎于痛苦的边缘。他热衷于关注十几岁的少女,苦苦寻找安娜贝儿似的女子,幻想着和她嬉戏、玩耍,渴望着和她耳鬓厮磨、长相厮守,憧憬着和她过上伊甸园般的生活。
二 美丽邂逅——亨伯特遭遇致命诱惑
“读纳博科夫的作品,头一遍犹如坠入五里雾中,第二遍略见端倪,理出头绪,第三遍方才茅塞顿开,发现其中阳光灿烂无比。”[3]读其书如此,研究其笔下的人物亦如此。亨伯特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物。成年后,亨伯特与一个叫瓦莱里亚的法国女人结为夫妻,不久因感情不合而离婚。后来,他来到美国继承一位叔父的遗产,机缘巧合,他成了洛丽塔母亲(黑兹夫人)的房客,黑兹夫人是一位中年寡妇,她非常喜欢斯文、英俊、学识渊博的亨伯特。在黑兹夫人家中,亨伯特遇到了女主角洛丽塔。相遇的那一刻,亨伯特百感交集,内心深处的深刻记忆猛然间被唤醒,一个熟悉的人物形象从他的脑海中走了出来,“同样娇弱的、蜜黄色的肩膀,同样柔软光滑、袒露着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2],眼前的这个少女如同安娜贝儿一般魅力无限,光彩照人。亨伯特招架不住,欲罢不能,已深深被洛丽塔的魅力所征服。洛丽塔性感、早熟,对亨伯特也颇有好感。亨伯特为了接近洛丽塔,虚伪地和黑兹夫人结婚并成为洛丽塔的继父。
亨伯特和洛丽塔的这次邂逅也为两人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亨伯特一生都在努力寻觅一种洁净的,不受尘世污染的情与爱。当然,这种爱始于他的初恋,他选择洛丽塔作为他发泄情欲和倾诉衷肠的对象,是因为洛丽塔无论相貌和神态都酷似他去世的恋人安娜贝儿。从遇见洛丽塔的那一刻起,亨伯特就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情感泥淖。他发了疯似想念洛丽塔,在违心地成为洛丽塔继父后,他成了洛丽塔名义上的父亲,然而他却丝毫不喜欢黑兹夫人,反而得到洛丽塔的欲望更加强烈,在日记中他详细叙述了自己对洛丽塔的痴迷与欲望。他总是想方设法去接近洛丽塔,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相思之痛。洛丽塔的美丽令他心旷神怡,她出现的那一刻,亨伯特欣喜若狂。自从安娜贝儿死后,他苦苦追求的梦中人出现了,这可能也是上天对其痴痴思念、苦苦寻觅的犒赏。不久,洛丽塔的母亲因车祸而丧命,洛丽塔和亨伯特相依为命,很快两人的关系迅速升级,由继父女关系转变为情人关系。
黑兹夫人死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洛丽塔和亨伯特第一次有了肌肤之亲,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次鱼水之欢却是洛丽塔主动为之。亨伯特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生怕眼前这位迷人的性感少女离他而去,为了不再失去今生至爱,他用最丑恶、最龌龊的手段来笼络和控制年幼的洛丽塔。诚然,与洛丽塔的邂逅是美丽的,因为她的出现让心如死灰的亨伯特如沐春风,让一个已病入膏肓的灵魂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这种邂逅也是危险而致命的,因为它可能会毁掉两个人的前途甚至生命,不断遭受心理折磨的亨伯特此时已执迷不悟、孤注一掷。为了能够永远拥有洛丽塔,亨伯特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包括尊严和生命。
三 病态痴爱——一个精神病患的苦苦挣扎
毫无疑问,亨伯特是非常痴情的。他对少女洛丽塔的爱慕和依恋是发自肺腑、刻骨铭心的。亨伯特痴迷于洛丽塔的美貌和性感,他深爱着洛丽塔年轻且富有活力的肉体及其身上洋溢着的青春气息,特别是她身上隐藏着自己的初恋安娜贝儿的影子,安娜贝儿的肉体和灵魂仿佛在这个少女身上延续着。换言之,洛丽塔是复活了的安娜贝儿,这一点对亨伯特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安娜贝儿的早逝使其身心饱受摧残,他深怕再一次去体会失去今生至爱的心痛和苦楚。为此,他处心积虑、小心翼翼地用各尽各种手段想和洛丽塔保持这种苟且的关系。为了能够达到永远占有洛丽塔的目的,他不断变换居住地点,开始了美国大逃亡。他们寄身于各种各样的汽车旅馆,亨伯特则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他编造各种谎言来搪塞邻居,唯恐别人知道他和洛丽塔之间令人不齿的乱伦关系。他把自己与人群、社会和世界做了切割,亨伯特已离群索居,但是只要可以继续和洛丽塔长相厮守,他愿意孤独终老。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小小的失误,让剧作家奎尔蒂抓住了机会,他拐走了美丽的洛丽塔。奎尔蒂是个变态狂,他拐走洛丽塔只是为利用其为自己谋利。失去洛丽塔后,亨伯特失魂落魄,走火入魔,他恨透了奎尔蒂,恨不得把他撕成碎片来解心头之恨。
莱昂内尔·克里林说:“《洛丽塔》是关于爱情的。”[4]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是真挚而狂热的。他虽然是大学教授,但是却疏于世故,这一点在他对洛丽塔的感情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表现得幼稚、狂热、偏执,丝毫没有成年人那般成熟、干练和稳重。他用尽一切手段来讨好、拉拢乳臭未干的洛丽塔,生怕这个小仙女离他而去,患得患失的样子如同一个初识爱情滋味的少年。小说的女主角洛丽塔任性、早熟、工于心计,尤其在性方面表现得相当成熟、大胆和放肆。在与继父兼情人的亨伯特生活一段时间后,她已开始厌倦。洛丽塔受够了这种不见天日、见不得人的苟且生活,她想尽快逃离。奎尔蒂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她的愿望。几年后,亨伯特和洛丽塔再度相逢,此时的洛丽塔已是一个体态臃肿、相貌平庸、生活困顿且身怀六甲的少妇,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昔日娇艳的美貌和轻盈的身姿在其身上已难觅踪影。亨伯特则欣喜若狂,依然钟情于她,他想和洛丽塔重新开始,洛丽塔却拒绝了他。亨伯特的情感世界瞬间土崩瓦解,苦苦追求的梦想被无情地击得粉碎。他怀恨在心,于是迁恕于拐走洛丽塔的奎尔蒂,后来他用手枪结束了情敌的性命,自己则身陷囹圄,最后死在了监狱里。
亨伯特之所以备受指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和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仔细想来,一个已近不惑不年的大学教授偏偏爱上了年仅12岁的少女,况且两人还是继父女的关系。亨伯特为了得到和永享洛丽塔那绽放着青春活力的身体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机关算尽,最后还是失去了洛丽塔,并且断送了三个人的前途。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也着实让人感到讶异。其实,亨伯特的爱是病态的,是一个精神近乎错乱的中年男子在行动上的疯狂表现和心底里的苦苦挣扎。有评论家认为“故事的叙述者亨伯特总是引用坡、普罗斯特以及彼得拉克来证明他行为的正常”[5]。这恰恰反映出他心理的不正常。亨伯特的健康状态一直亮着红灯,心脏病长期折磨着他,此外,他还因精神病多次入院医治,这个在书中也有描述。《洛丽塔》也是一份病历,一部精神病学界的经典力作。亨伯特是一个少年时精神遭受重创后情理创伤一直未能痊愈的典型例子,他对待女性及爱情的态度是畸形和不健康的。在亨伯特的感情世界中,他唯独喜欢安娜贝儿似的少女,这个心结也常常折磨着他,使其心力交瘁。一方面,亨伯特深深爱着年幼、性感的洛丽塔,渴望着天天和她行床苐之欢,饱尝男女之情的浪漫与快慰。另一方面,在亨伯特内心深处,道德和良知的谴责与拷问让其不安,他也时常为自己和洛丽塔的关系感到羞愧,愧疚和负罪之情常常让其自责不已,内心经历着炼狱般的痛苦,一个人在情网和欲望中孤独徘徊,拼命挣扎。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作为精神病患的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是病态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踽踽独行在自己所营造的虚幻的情感世界里。他痴情地爱着年幼的洛丽塔,爱得那么刻骨铭心、执迷不悟,其情其景让人心为之一颤。诚然,亨伯特为了永久地霸占洛丽塔,用了很多龌龊的手段,其种种表现近似于变态,但是其内心非常矛盾、非常痛苦,所谓爱之愈深,求之愈切,伤之愈大。认真审视其种种看似荒唐甚至变态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时经历酸楚的中年人对心底深处纯洁初恋的钟情和坚守,为了追寻这份爱、这种感觉,亨伯特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做出了为世人所不齿的种种恶劣行径,内心则受尽了煎熬。亨伯特短暂的一生仿佛生活在梦境中,和洛丽塔厮守的日子里得到过些许快乐,但痛苦也如影随行,饱受心魔的蹂躏。
[1]Andrew Field.Nabokv:A Bibliography[M].New York:MC Graw-Hill,1993.
[2]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梅绍武.弗·纳博科夫简论[A].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Bloom.H.V ladim ir Nabokv’s Lolita[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5,(5).
[5]Rothstein.E Lolita:Nymphet at Normal school Contemporary Literature(vol.4)No[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