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情与政治:1920年代旅沪皖人对皖省政局的政治诉求
——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

2014-04-07张红飞

关键词:同乡会同乡军阀

张红飞

(安庆师范学院 办公室,安徽 安庆 246133)

近代以来,上海因其独特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格局,吸引着全国各地前来谋生、创业和定居的人们。其中,旅沪皖人在上海外来人口中占有重要比例,他们虽身在沪滨,但心系桑梓,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政局变动。他们“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声明,互通声气,对省内的政局变化或行政措施发表意见并形成压力。”[1]202本文拟以《申报》为中心,探讨1920年代旅沪皖人对安徽政局的政治诉求,①进而揭示“皖省情结”和“我群意识”在民国时期地方政治变动中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的旅沪皖人群体及其组织

民国时期,上海的移民当中皖籍人士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邹依仁统计,在上海公共租界和华界的人口当中,皖籍人口数量位居前列并逐年递增。1920年,公共租界人口中皖籍人士达到29077人,仅次于江苏、浙江、广东,居第四位。1929年,华界人口中皖籍人士达到51077人,仅次于江苏、浙江,居第三位。[2]114这些长期在上海定居和生活的皖籍人士与同期在上海求学、经商和谋生的皖人一起构成了庞大的旅沪皖人群体。

旅沪皖人遍及上海社会各阶层,从人员构成上可以分成四类:一是寓居上海的皖籍绅商。早在清代,徽商足迹已经遍及全国,上海也是他们从商谋业的重要场所。“沪邑滨海,五方贸易所趋,宣歙人尤多。”[3]232民国时期,徽商虽已日渐衰落,但在上海的茶、木材、棉布、典当、笔墨、漆等行业仍处重要地位。除徽商外,一大批曾在清末和民国前期担任要职的皖籍人士也寓居上海,如曾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曾任陕西和湖南巡抚的余诚格、曾任民国初年安徽都督的柏文蔚等。二是聚集于上海的皖籍新式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初期,一批皖籍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集结于上海。有的以《新青年》为阵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力量。《新青年》首卷的十八位作者中,主要撰稿人多为安徽人。[4]65这些皖籍文化名人聚集于上海,地域情结、同乡关系和共同理想成为他们相互联络的纽带。三是来沪求学的皖籍学生。科举制度废除

①1920年,统治安徽七年之久的军阀倪嗣冲因病离职,安徽军阀势力一时失去了权力重心,于是安徽旅外同乡以此为契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废督裁兵、地方自治等政治改良运动。这种运动直到1927年国民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后才逐渐销声匿迹。故本文以1920-1927为研究时段。后,上海成为全国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赴上海接受新式教育的皖籍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生活的稳定程度虽远不如在上海经商、从政和从事体力劳动的同乡,但也是旅沪皖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来沪谋生的皖籍劳工。民国时期,政局动荡不安,水旱灾害频繁,大批无计谋生的皖籍农民也纷纷汇聚上海。旅沪皖人的团体和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同乡会组织,二是具有共同思想倾向的旅沪皖人组成的政治团体。这种网络的构成和扩大为旅沪皖人寻求利益共识、表达共同呼声提供了可能。

同乡会组织除了覆盖安徽全省的旅沪安徽同乡会外,还有府、县皖籍同乡组成的区域性同乡会,仅徽州在沪的同乡会就多达七所,其中以徽宁旅沪同乡会、歙县旅沪同乡会最具代表性。根据郭绪印的统计,民国时期的安徽人在上海建立的同乡会有九所,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广东,居第四位。[5]47-51

民国初年,尤其是1920年直皖战争后,全国各地废督裁兵和地方自治思潮兴起。旅沪皖人为改良安徽政治自发组成各类带有政治性的同乡组织,如旅沪皖事改进会、旅沪安徽废督裁兵协会、旅沪安徽救国代表团、新新社、改造安徽同志会、皖民自治社、安徽旅沪公民团、皖民公社、安徽自治协会等。这些组织当中,最有作为者属旅沪皖事改进会。1920年8月,为援应旅京皖事改进会,旅沪皖人陈独秀、孙希文、夏道沛、郭成沛、汪建刚、卢光诰、潘赞化、常恒芳、王哲民、谢家鸿、李宜吉、张鸿鼎、王庆云、管鹏、光昇等15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旅沪皖事改进会,并提出废除督军、解散公益维持会、整顿教育三项主张。[6]此外,还有旅沪皖籍学生组成的学生同乡会、学生同志会,以及来沪谋生的劳工组成的安徽驻沪劳工总会等。

二、旅沪皖人对皖省政局的政治诉求及其特点

直皖战争结束之后,安徽省内形势异常严峻,政坛乱象频出。针对这样的乡情背景,旅沪皖人通过《申报》广泛发表言论,在舆论上对皖省政府施加压力。总体说来,他们对皖政局的政治诉求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关于皖省军政首脑人选问题。直皖战争后,统治安徽7年的军阀倪嗣冲因病辞职。围绕督军和省长人选问题各派军阀进行了激烈争夺。旅沪皖人对那些臭名昭著的军阀或军阀代理人就任安徽军政首脑进行了坚决地抵制。二是关于皖议会选举问题。1921年7月,军阀倪道烺、马联甲利用“公益维持会”操纵第三届省议会议员的选举,贿选出省议员108名,旅沪皖人和省内同胞共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贿选斗争。三是惩治镇压学生运动的首犯问题。1921年6月2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因省议会拟削减已决定增加的教育经费,组织学生赴省议会请愿,军阀倪道烺、马联甲竟下令军警毒打学生,共有50余名学生受伤,其中姜高琦、周肇基两人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造成震惊全国的“六·二”惨案。旅沪皖人和省内外同乡联合起来,强烈要求北洋政府惩治“六·二”惨案的罪魁祸首倪道烺和马联甲。四是反对军阀征收苛捐杂税。民国时期,灾荒连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军阀政府为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征各类苛捐杂税。旅沪皖人为抵制军阀实行“一五加征”和恢复“八分米厘”的苛税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五是千方百计维护安徽省内和平。1924年8月,安徽军务督理马联甲调集军队自芜湖开往宣城驻扎,准备参加直系军阀、江苏督军齐燮元策划的对浙江作战行动。旅沪皖人组成弭兵运动委员会,极力阻止马联甲加入江浙战争,力图维持安徽和平局面。

从上述旅沪皖人对皖省政局变动之干涉过程来看,其政治诉求呈显出地域与时代的鲜明特点。

其一,以反对军阀统治为目标,主张废督裁兵和实行“皖人治皖”。1920年代前后,由于军阀混战造成的经济凋敝和民不聊生,废督裁兵和地方自治运动日益高涨,旅沪皖人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安徽政治的改良。1920年8月27日,安徽旅沪同乡会中的皖籍绅商余诚格、李经羲、陈维彦、徐乃昌、刘世行、陈树屏、何声灏、徐国安等在致北京大总统、国务院的电文中声称:“倪嗣冲抱病经年,就医天津,回任无日,与其悬此一缺,以启军阀之争,何如明令废除,首为各省之倡”,并要求“速将变相之乱党机关,各公益维持会者,立饬取消,并将驻皖军队,分别裁汰,酌留少数,改编警备”。[7]旅沪皖事改进会成立时,明确提出的三项主张中第一项就是废除督军。[8]1921年1月7日,旅沪皖事改进会在致电安徽同乡的电文中声称,“比来各省人士,群相趋重自治运动,是已顾自治,必自铲除军阀始,军阀不去,自治进行,终多扞格”。[9]从1920-1926年《申报》所记载的旅沪皖人对每次安徽军政首脑的更易发表政治意见的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废督裁兵和提倡自治展开的。辛亥革命前后,皖省政局动荡,省长如走马灯频繁更迭,1921年,安徽旅京同乡会提出“皖人治皖”后,旅沪皖人积极响应,仅从1921-1926年的五年中,先后就任安徽省长的竟达六位,长者不足年余,短者仅有八天。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把持地方实权的军阀抗衡挑战政府党政权威,以及当事人执政与斡旋能力不足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旅沪皖人对皖省政局的诉求密切关联。

其二,以舆论施压为主要手段,各旅沪皖人团体联合一致行动。从1920-1926年《申报》记载来看,旅沪皖人对皖省政局的政治诉求主要是采取通电的方式。通电的形式有的是以个人名义,有的是多人的集体名义,有的是以一个团体名义,有的是多个团体联合的名义。以个人名义发表的通电较少,笔者据《申报》记载统计,1920-1926年只出现过2次,一是旅沪皖人李士林1923年8月13日致安徽各法团要求共同督促马联甲“保境安民”的通电。[10]二是旅沪皖人洪鼎1924年11月17日为发起组织安徽反对贿选被难同志会而发的通电。[11]以多人的集体名义和一个团体的名义发表的通电也不多,主要是以多个旅沪团体联合的名义发表政治意见。面对强大的军阀势力,旅沪皖人各团体往往从组织上联合起来,协调一致,共同致力于皖省政治的改良。如1921年9月22日,旅沪安徽新新社、学生会、自治协会、皖事改进会、救国代表团、皖民公社、改造安徽同志会、学生同志会八团体,为反对李兆珍长皖召开联合会议,组织旅沪安徽拒李后援会,并致电北京政府徐世昌、靳云鹏,声称政府“悍然下此乱命”,“皖人际此,惟有凭铁血与公等周旋耳”。同时致电安徽省教育会和全省拒李大会办事处表示慰问。[12]1923年,安徽省长许世英受军阀压迫去职后,北京政府任命吕调元为安徽省长,旅沪皖人怀疑其“运动长皖之始,即以召集非法议会,受军阀支配为条件”,于是旅沪安徽废督裁兵协会、皖事改进会、皖民公社、皖民自治社、新新社、自治协会、民治协进会、改造安徽同志会、公民团、青年学会、劳工总会等十一个团体联合起来致电安徽省内外同乡暨各法团、各报馆,“拒吕态度,极其坚决”。[13]

其三,以内外呼应、相互奥援为特点,形成互动格局。内外呼应,相互奥援,成为民国时期旅沪皖人政治表达和参与的一大特点。1920年以后,随着军阀倪嗣冲的去职,皖境内反军阀斗争日趋激烈。旅沪皖人为了加大对省内反军阀斗争的声援和指导的力度,在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中,旅沪皖人各团体往往与安徽旅京团体和省内皖人团体联合起来,一致行动,互相奥援。在反对军阀李兆珍长皖和声援惩治“六·二”惨案凶手的事件中旅沪皖人和安徽省内外各界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1921年安徽省长聂宪藩因受军阀压迫被迫辞职后,福建人李兆珍被军阀倪道烺和马联甲推举为安徽省长。1921年8月26日,驻沪安徽救国代表团、改造安徽同志会、旅沪学生会联合致电安徽各团体、各报馆,表示“皖长一席,凡与倪氏有互惠条件及关系者,一律反对”,要求“速图自救,一致抗争”。[14]9月2日,三团体再次通电安徽各团体、各报馆,要求“速本自决精神,一致拒绝,倘倪党以武力相加,同人誓为后盾”。[15]但李兆珍恃有马联甲、倪道烺等为其后援,竟不顾舆论,迳赴安徽就任。9月11日,旅沪安徽救国代表团、学生同乡会、改造安徽同志会、学生同志会四团体电请安徽省垣各公团,表示坚决不让李兆珍“涉足省城一步”,并“公推孙养癯君为代表,加入省垣各公团,为一致之行动”,同时要求旅外诸同乡“一致通电抗拒,为省垣各公团之声援”。[16]当李兆珍于13日夜半潜入省城就任后,省府所在地安庆各界推举方洛舟等为代表赴沪寻求支持。9月22日,旅沪安徽新新社等八团体,为驱逐李兆珍召开联合会议,组织了旅沪安徽拒李后援会,并致电北京政府徐世昌、靳云鹏,同时致电安徽省教育会和全省拒李大会办事处寻求奥援。从反对李兆珍长皖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旅沪皖人和安徽省内各界人士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省内各界及时将最新消息传达给旅沪同乡,并派人到沪寻求支持,旅沪皖人团结一致,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直接派人回省联络指导,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将反对李兆珍的运动不断推向深入。

在“六·二”学潮的处理上,旅沪皖人也与旅京同乡和安徽省内各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六·二”惨案发生后,1921年7月4日,旅沪安徽自治协会、新新社等团体,先后接到北京同乡函告,京津同乡正从事要求当局惩治倪道烺、马联甲的运动,希望旅沪同乡一致声援,于是旅沪安徽自治协会等团体立即召开联席会议,发表通电要求将马联甲、倪道烺法办,因省城检察厅自受理本案以来,迄未拘获人犯一名,于是“除电省长实行监督严于申斥外,专函该厅予以严重诘责”,对于安庆学生会“先行去电慰唁”。[17]1921年8月20日,因“六·二”惨案迟迟未能解决,倪道烺、马联甲等仍逍遥法外,旅沪安徽自治协会等七团体联合致电北京政府,要求“依法惩办,以平冤愤”,并通电各团体一致声讨。[18]1924年11月,马联甲在军阀派系斗争中失利,地位动摇。旅沪皖人认为这是惩治马联甲的绝好机会。11月19日,旅沪姜案后援会致电安庆高等检察厅厅长、地方检察厅要求其“迅咨皖省法庭,速将马犯缉获归案法办,以雪沉冤”。[19]1925年3月8日,皖省旅沪学界人士,接到旅京皖人高一涵等来电,表示京师检察厅对姜高琦案“似不免已露宽容态度”,要求旅沪皖人“速组大规模之团结,遥为声援”。[20]旅沪皖事改进会立刻致电高一涵等,表示“全皖人士,均为诸先生后盾”。[21]从这起声援“六·二”学生运动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旅沪皖人不仅和省内各界在反对军阀的行动上步调一致,而且和旅京同乡保持着密切而频繁的联系,共同敦促了“六·二”惨案的处理。

三、旅沪皖人政治诉求之成效

民国时期,旅沪皖人虽身处沪滨,远离家乡,但时刻关切着家乡事务,他们联合沪上同乡组织和各地安徽团体,对安徽政局之变化发表政治意见,积极参与反军阀斗争运动,甚至直接派人回乡指导省内人民的反军阀斗争。通过积极的政治诉求,给军阀当局造成了强大的舆论和政治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徽政治的改良。如在反对军阀李兆珍长皖的运动中,由于旅沪皖人和安徽省内外人民的一致反对,李兆珍最后被迫逃离安徽。在第三届省议会反贿选斗争中,经过旅沪皖人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1922年10月,安徽省长许世英根据北洋政府大理院的判决,正式宣布安徽省第三届议会选举无效,长达一年多的反贿选斗争也终于取得胜利。

1923年安庆教职员索薪事件的圆满解决更是旅沪皖人和省内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1923年11月,安庆省立各校教职员代表30余人到省长公署索要欠薪,被省长吕调元下令军警打伤多人,安庆《民治报》因据实报道吕调元镇压学生,吕竟派军警查封报馆,并逮捕了该报经理管曙东和编辑陈紫枫、王兰田等人。旅沪皖人积极声援安徽学界,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安徽军务督理马联甲被迫致电安徽旅沪同乡会,对逮捕管、陈做出解释,声称此举是为“保护地方计”,安徽省长吕调元也发电至安徽旅沪同乡会,表示“管陈王三君被逮,系由军署电饬防营逮捕解蚌,与闹薪学潮,无甚关系,有无另案证据,应候军署讯问,幸无误会”,并表示对旅沪皖人派往安徽的协商代表给予接洽。[22]安徽同乡会委派张已振、许伯龙二人,赴安徽调解,并和安徽教职员联合会协议善后,在省内外皖人的共同努力下,省长吕调元被迫同意惩办卫队,并设法筹措经费以发放教职员薪水。[23]由此可见,民国时期旅沪皖人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形成的强大舆论和政治压力,使得军阀政府不得不有所顾忌而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但在军阀统治的时代,旅沪皖人对皖省政局的政治诉求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作为旅外的民间力量,他们在反抗军阀统治的斗争中所能使用的“武器”只能是依靠舆论的压力。而对信奉“武力”的军阀而言,这种斗争方式虽能对其施加一定影响,但其作用不可高估。1921年6月2日,震动全国的“六·二”惨案发生后,旅沪皖人和省内同胞以及旅京同乡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要求惩治凶犯倪道烺、马联甲的运动。因安徽地方审判、检察两厅拖延此案,旅沪皖人和安庆学生要求罢免地方审、检两厅厅长职务,后省政府呈请司法部,将“六·二”案件移交邻省办理,此案遂先后移交山东、江西省审理,后又移送京师审判厅审判,但京师审判厅最终于1925年5月裁决倪道烺唆使杀害学生姜高琦案“应不予起诉”。旅沪、旅京皖人和省内学界为惩治“六·二”惨案凶犯而进行的长达四年的斗争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1]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202.

[2]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14.

[3]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32.

[4]郝先中.五四时期皖籍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及其典型特征[J].民国档案,2003,(3):65.

[5]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47-51.

[6]旅沪皖人组织皖事改进会[N].申报,1920-8-20(10).

[7]安徽旅沪同乡请废除皖督通电[N].申报,1920-8-28(6).[8]旅沪皖人组织皖事改进会[N].申报,1920-8-20(10).

[9]旅沪皖事改进会致皖同乡电[N].申报,1921-1-8(10).

[10]旅沪皖人之和平运动[N].申报,1923-8-14(13).

[11]洪鼎发起组反对贿选被难同志会[N].申报,1924-11-18(11).

[12]旅沪皖人拒李大会纪[N].申报,1921-9-23(15).

[13]旅沪皖人又一拒吕之通电[N].申报,1923-2-23(15).

[14]皖团体反对李兆珍长皖[N].申报,1921-8-27(14).

[15]皖团体电拒倪党长皖[N].申报,1921-9-3(14).

[16]旅沪皖团体拒绝李兆珍通电[N].申报,1921-9-11(14).

[17]旅沪皖人对于皖事之愤慨[N].申报,1921-7-4(14).

[18]旅沪皖团体联席会议纪[N].申报,1921-8-11(14).

[19]姜案后援会电请缉拿马联甲[N].申报,1924-11-20(14).

[20]旅京皖人报告力追姜案[N].申报,1925-3-9(14).

[21]皖事改进会对姜案之主张[N].申报,1925-3-9(14).

[22]皖同乡会所接皖当道电文[N].申报,1923-11-21(14).

[23]皖同乡会代表返沪[N].申报,1923-11-28(14).

猜你喜欢

同乡会同乡军阀
强化农村基层党建 引领乡村振兴之路——石家庄市元氏县赵同乡毛遗村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选个累人的店铺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陈埭镇同乡总会
近代旅外徽州同乡会的治理架构与社会功能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或恐是同乡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