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丽塔》:爱情的想象与纠错

2011-03-20刘赫嵬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
关键词:亨伯奎尔洛丽塔

刘赫嵬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自小说《洛丽塔》(1954)出版后,人们对纳博科夫和《洛丽塔》的评论就充满了热情。研究者们多从社会学层面、伦理道德层面、哲学层面、后现代性和叙事学层面来研究《洛丽塔》,但对《洛丽塔》的爱情主题涉及很少,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洛丽塔》中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主题。

一、记忆与时间纠结的爱情

(一)安娜贝尔的记忆。《洛丽塔》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在少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成为他的一种情结——只对年龄处于9—14岁的“小仙女”充满渴望,同时也是他成年后生活放荡、婚姻失败的缘由。亨伯特对洛丽塔那种如痴如醉的邪恶情欲,源自他病态的心理和所谓的“唯美”嗜好,而这种病态的心理和“唯美”嗜好又缘于他13岁时和12岁的伙伴安娜贝尔之间两次失败的性经历。第一次:“在那个星光闪闪的夏夜里,我以一种准备把一切——我的心,我的喉咙,我的内脏——都献给她的慷慨气魄,让她用一只笨拙的手握着我情欲的权杖,我的感官突然给注满了;附近矮树丛里一阵突发的骚动才没使它溢满出来——我们立刻互相分开,带着痛苦的心情注意到大概是一只悄悄窜来的野猫。”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唯一的见证就是不知哪个人失落的一副太阳镜。我跪着,正要占有我的宝贝,两个留着胡须的洗海水澡的人,海上老人和他的兄弟,从海水里冒出来,喊着一些下流、起哄的话。四个月后,她在科孚死于斑疹伤寒。”安娜贝尔的死亡给刚开始初恋的亨伯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一直停留在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时代,亨伯特一直活在记忆的长河里。也就是说,他曾经看到和经历的安娜贝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一印象一直停留在亨伯特的记忆里,直到洛丽塔的出现,亨伯特才把这深刻的印象投射到洛丽塔的身上。洛丽塔打开了亨伯特过去的大门,童年的恋情、回忆如洪水冲毁堤坝一样,冲毁了亨伯特的精神世界。

(二)洛丽塔的永恒。如果说安娜贝尔是记忆,是过去,那么洛丽塔就是永恒,安娜贝尔成就了洛丽塔在亨伯特心中那无人能及的疯狂的情欲和爱恋;如果说亨伯特对洛丽塔只是变态的情欲,只是有恋童癖的嗜好,那么她不会永远是洛丽塔。亨伯特不忍目睹洛丽塔渐近14岁,跨过14岁,“小仙女”不再是“小仙女”了。时间的飞快逝去让他惶恐,时间的不可逆性带来的无望像幽灵般游荡于亨伯特周围。亨伯特清晰地知道洛丽塔总有一天会失去“小仙女”的外套,成为一个女人,但是亨伯特依旧愿意沉迷其中。

安娜贝尔的死去只是造成了亨伯特迷恋“小仙女”的心理怪癖,然而洛丽塔的离开却摧毁了亨伯特的整个世界。在洛丽塔失踪后,亨伯特就多次住进了精神疗养院,精神的崩塌远远高于情欲的失衡。在亨伯特和洛丽塔第二次漫游美国途中,洛丽塔生病住院,亨伯特也因照料洛丽塔而累倒在旅馆。当亨伯特挣扎着跑到医院的时候,奎尔蒂已带着洛丽塔逃离,不知去向。亨伯特四处寻找洛丽塔,但杳无音讯。3年后的一天,亨伯特突然收到洛丽塔的求助信,此时的洛丽塔已嫁为人妇,并怀有身孕,由于经济困难,请求亨伯特予以400美元的救助。亨伯特按信上所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洛丽塔,了解到洛丽塔失踪的缘由——奎尔蒂诱拐了她,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丈夫,但遭到拒绝。亨伯特费尽心思找到奎尔蒂将其杀死,并以逆向行车的方式投案自首。直至自己入狱,一种深入骨髓的爱恋使他不能自拔,他愿为此去犯罪,愿为此付出一切。亨伯特希望他一直停留在和洛丽塔周游美国的那两年里,他想阻止时间的前进,阻止洛丽塔的成长,他永远活在他自己定制的时间里,永远活在和洛丽塔在一起日子里。洛丽塔成为亨伯特一生永恒的时间,他将一直停留在对洛丽塔的爱恋中,直至死去。

二、无关现实与道德的爱情错位

(一)现实病态的情欲。弗洛伊德在叙述他的性本能理论时说:“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1](P178)亨伯特除了经常会冒出一些怪诞变态的念头之外,还有令人难以捉摸的一面,其中表现之一就是他的情绪时常会极度紧张焦虑并戏剧性地突变,究其根源则与他幼年的性经历有关。

亨伯特是一个精病患者,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他的心理、情感、行为均不能正常表现为常人之所为。他爱恋上12岁的洛丽塔,把她看作“小仙女”,痴迷于她的娇嫩、她的青春、她的美艳,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与洛丽塔的母亲结婚,以便可以整天亲近洛丽塔。亨伯特的这种病态的情欲和畸形的父女情人关系使少女出走,他过分的欲念让人厌恶,他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常理,在道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乱伦。关于《洛丽塔》中的道德,纳博科夫预先将道德问题变得绝对而不可怀疑:亨伯特不是一个可讨论的问题而一个既事实。为的不道德根本就是不争的事实,在纳博科夫看来,他一再重申《洛丽塔》的“非道德”倾向,其视作不是与道德相对,而是与道德无关的一部作品。

(二)意识单纯的爱恋。在亨伯特的意识中单纯的爱恋有两种,一种是安娜贝尔的初恋。也许有人会说亨伯特和安娜贝尔也是在性爱当初的体验阶段,并没有真正的爱情,更何谈“单纯”?这就是亨伯特爱情的奇特之处,亨伯特的爱情都是由性开始的,最后才到达那唯美无私的精神爱情层面。他与安娜贝尔两次幽会的回忆所使用的语言相当含蓄,轻描淡写,让很多读者认为他就是一个旁观者。然而,这些轻描淡写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令亨伯特痛苦终生的心灵感受。

亨伯特另一种单纯的爱恋就是对洛丽塔畸形的爱情。小说开头那段满含激情的诗化的倾诉成为脍炙人口的段落,被人们传诵:“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热情喷薄而出,如此富有激情的开场白,对读者的冲击和震撼是巨大的。这样的开头首先涌入读者心中的就是洛丽塔在亨伯特心中的位置和亨伯特对洛丽塔那至死不渝的情感。这里的洛丽塔已经不是再依附于安娜贝尔的阴影下洛丽塔,而是与亨伯特游遍半个美国的那个没有教养、脾气不好的真实的多洛蕾丝。在亨伯特的内心永远留存着他与洛丽塔在一起的日子,或许你会认为亨伯特只是有“恋童癖”,只是喜欢“小仙女”时的洛丽塔,但当“小仙女”随风而去,就如同亨伯特再度见到洛丽塔时,“高了两英寸,一副粉边眼镜,新做的头发,高高堆在头顶上,她很明显是怀着身孕”。看到这样的洛丽塔,读者可能会觉得,亨伯特如何不绝望?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那就是他对“小仙女”“强烈”的爱,就像亨伯特在“自白”的结尾处所说:“我现在正在思考欧洲野牛和天使,永久颜色的秘密,限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品安所,而这,是你和我所能分享的唯一不朽,我的洛丽塔。”

三、游走在虚幻与真实间的爱情

(一)虚幻永恒的追求。《洛丽塔》是用第一人称“我”成就的,这使小说的氛围绝妙地处于梦幻或精神分裂状态之中。梦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神经病也不能由别人来代替,所以“我”的叙述也不能由别人来代替。这样,作家的文本就彻底变成了一个由神经质的梦幻构成的世界。[2](P6)外表看来,亨伯特风流倜傥,与正常人无异,但是不要忘了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曾经多次在医院接受治疗,所以他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幻觉。从安娜贝尔开始亨伯特就处于幻想中,他幻想跟安娜贝尔在某个地方进行初次性尝试,然而第一次与安娜贝尔的性尝试却失败,安娜贝尔的突然死去,给亨伯特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亨伯特直至成年都一直在幻想与“性感少女”的性爱。当初次见到洛丽塔时,他的头脑中就开始了性本能的幻想,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幻想,而跟洛丽塔的母亲结婚,婚后他多次设想对黑兹太太的谋杀活动,然后可以得到他的“性感少女”洛丽塔。他就像早早制作了一个谜团,自己也沉醉在自制的谜团中。黑兹死后,他又开始设计另一个虚构的情景,洛丽塔的母亲住院,不能和他们在一起,然后慢慢病重死亡。在某程度上来说,亨伯特一直活在一种虚构之中,他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景有着一种幻觉的迷恋。当亨伯特占有了洛丽塔之后,他开始在自己的虚幻与现实交叉的空间里爱上了洛丽塔,他幻想着洛丽塔将会跟随他直到彼此死去。亨伯特的一切虚幻的想法都是因为他想得到最干净单纯的爱情。然而这种欲望的趋势,使他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编织的梦中,无法自拔,而这编织成梦的核心就是他对虚幻的不懈追求。

(二)真实残酷的现状。小说一开始,纳博科夫就让亨伯特处在残酷的现实当中,他让这个爱幻想的性变态者在生命最后的56天的监狱生活中痛述自己的 “经历”,让他时时刻刻处在自我谴责的痛苦中,为自己的罪孽付出惨重的代价。小说在亨伯特的幻想中夹杂着残酷的现实,当亨伯特沉浸在自己的梦里时,在他看来,洛丽塔是他理想的“性感少女”,可爱的小宁芙,他完全没有估计洛丽塔的现实真实。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一厢情愿地爱着“性感少女”,性感少女从来也不想以情相报。洛丽塔跟随亨伯特开始周游美国,只是因为他知道她已经没有依靠,洛丽塔一直在寻找逃离的时机,当洛丽塔跟奎尔蒂偷跑之后,亨伯特驱车四处追寻。奎尔蒂料到亨伯特会到汽车旅馆找寻线索,便故意在住宿登记时使用假名字,与亨伯特玩起了文字游戏。这时故事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反向逆转。刚开始亨伯特驾车带着洛丽塔周游美国,是奎尔蒂挖空心思想把洛丽塔拐走;现在亨伯特和奎尔蒂的位置进行了交换,是亨伯特在追寻奎尔蒂和洛丽塔。更为有趣的是,奎尔蒂试图重复当年的路线和重复做舞台布景的旅馆来让亨伯特记起同洛丽塔在一起度过的两年幸福时光,这无疑是对亨伯特的一种精神折磨。

亨伯特的另一个残酷的现实依旧是作者纳博科夫给的。童年失去自己心爱的人儿,给亨伯特的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成年后亨伯特成了精神病患者,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生都爱着自己塑造完美的“性感少女”洛丽塔。但是人们有一天总会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带来伤害,亨伯特也如此,当他面对法官和陪审团时,现实开始了对他进行残酷的制裁。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充斥着唯我主义——相信只有我和我的意识才是存在。亨伯特最初不为人知地用洛丽塔发泄情欲时亦曾提到自己疯狂占有的“并不是她,而是自己的创造物”,她“自身并没有生命”。对于亨伯特,真正的洛丽塔并不存在,存在的是他想象中的洛丽塔——他本人的意识或者幻觉。

[1]张明.解开无意识之谜——精神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郑际根.《洛丽塔》创造了永恒[N].文艺报,2006.

猜你喜欢

亨伯奎尔洛丽塔
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The dream of 83yearoldBarbara Humbert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马奎尔四年等一回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威尔和斯奎尔
马奎尔 成功路漫漫
从困惑到重生:《船讯》主人公奎尔成长历程研究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