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两种胸腔引流管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4-04-01丁雪松赵夏罗南

海南医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管组单根胸外科

丁雪松,赵夏,罗南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四川 自贡 643000)

·临床经验·

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两种胸腔引流管的应用效果比较

丁雪松,赵夏,罗南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胸心外科,四川 自贡 643000)

目的比较单根胸顶引流管与传统双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10例,根据引流管放置方式分为单根胸顶引流管组与传统双胸腔引流管组。从带管时间、引流效果两个方面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带管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引流效果方面,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根胸顶引流管组只放置一根引流管,引流效果确切,更适合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

胸腔引流管;引流效果;胸腔镜手术

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在我国许多胸外科中心都已经开展,胸腔镜上叶肺部疾病切除术后传统上安置两根胸腔引流管,一根起到排气的作用,一根起到排液的作用,只是每个胸科中心安置引流管方式略有不同,笔者把以上安置两根胸腔引流管的方式称为传统双胸腔引流管方式,而把一根引流管放置到胸顶的方式称为单根胸顶引流管。实际上,目前国内国外很多胸外科中心都在常规应用单管引流,只是没有将相关经验加以总结推广[1]。本文通过比较单根胸顶引流管与传统双胸腔引流管在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10例,根据引流管放置方式分为单根胸顶引流管组(A组)与传统双胸腔引流管组(B组),所有病例均为肺部肿瘤。A组105例中男性67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左肺上叶60例,右肺上叶45例;B组105例,男性63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9岁,其中左肺上叶61例,右肺上叶44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均为胸腔镜解剖性肺上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胸腔镜手术均采取三孔法,即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肋间,长约1 cm;主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肋间,长4~5 cm;副操作孔位于肩胛下角线第9肋间,长约2 cm。两组都采取相同的术前、术后呼吸道管理及相同的引流管管理方式,也为同一组手术医师进行手术。

1.2.2 胸腔引流管放置方式(1)单根胸顶引流管放置方式:采用白色软硅胶管,直径约6 mm,末端有4~5个侧孔。从胸腔镜观察孔置入一根引流管,贴着后纵膈一直放到胸顶。放置方式关键有两点,第一是引流管前端要放置到胸顶,第二是要贴着后纵隔放置。(2)传统双胸腔引流管放置方式:从胸腔镜观察孔放置一根引流管到膈肌角处,从胸腔镜副操作孔放置一根引流管到胸顶。

1.2.3 拔管指征引流液量≤200 ml/24 h,无漏气,引流管水柱波动小,术侧呼吸音良好,胸部X线提示肺扩张满意,无明显胸腔积液。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带管时间根据我院胸外科拔管指征,单根胸顶引流管组3.3~6.9 d(平均4.1 d);传统双胸腔引流管组3.4~5.7 d(平均3.9 d);两组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P>0.05)。

2.2 引流效果肺扩张占胸腔大小的比例表示肺扩张程度,以肺扩张程度作为引流效果标准。术后第1、3天常规检查胸部X线了解肺扩张程度。术后第1天,A组肺扩张度为57.1%~81.3%(平均69.3%),B组肺扩张度为63.5%~79.4%(平均72.3%),两组的引流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 0.05);术后第3天,A组肺扩张度为73.6%~86.2%(平均79.2%),B组肺扩张度为75.7%~89.0%(平均81.1%),两组的引流效果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0.91,P>0.05)。

3 讨论

肺部疾病手术后需常规安置胸腔引流管,其以重力引流为原理,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也是观察术后胸腔有无活动性出血的重要手段。

“水向低处流,气往高处走,气体及液体都是流动的”,这是单根胸顶引流管放置方式的依据,即达到排气,同时也达到排液的目的,同时肺的扩张也可挤压气体及液体顺引流管排出。Alex等[2]对120例肺叶切除术后分别应用单管和双管引流,通过比较,结果发现单管与双管的引流效果一样,且拔管后气胸、血胸的发生率也没有区别。

为保证气液都能充分引出,单根引流管的放置位置非常重要,主张胸管上端置于胸顶,下端通过在膈肌水平的最低肋间且每隔2~3 cm增加一些侧孔[3]。我们体会单根胸顶引流管放置的关键是引流管要贴着后纵隔一直放置到胸顶,相反我们认为引流管侧孔的增加并不重要。胸外科医生受传统观念和经验习惯的影响相信传统双根引流管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4],但经过研究对比证明单根胸顶引流管的引流效果和传统双根引流管是无差异的。

我院胸外科采用的引流管是软硬适中的硅胶管,在单根胸顶引流管组患者术后复查胸部X线未发现引流管在胸腔内出现打折的情况。观察发现肺的扩张,可对引流管起到一个“挤压固定”在后纵膈胸顶的作用,只有少数患者引流管发生移位,从后纵膈移位到肺裂中或前纵膈,但都不影响引流效果;亦发现患者无论是平卧位、坐位、半卧位都可起到引流的目的,也不会因引流管在胸腔内过长而增加感染机会和增加患者胸痛程度。引流管为偏软的硅胶管不会因在胸腔内过长而妨碍肺的扩张。在单根胸顶引流管组,个别患者因肺部漏气严重导致单根引流管引流气体不及时而出现皮下气肿,给予锁骨中线第2肋间再安置一根引流管解决问题。

传统双胸腔引流管拔管时我院胸外科采取的方法是无论在吸气末和呼气末拔管都是安全可靠的[5],但单根胸顶胸腔引流管拔管时因引流管在胸腔内较长,25~30 cm,有4~5个侧孔,拔管时我科采取拔管前充分与患者沟通,在用力吸气末屏气迅速拔管,凡士林纱布局部加压包扎,以免导致拔管后气胸的发生。

综上所述,单根胸顶引流管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创伤,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和传统双胸腔引流管起到同样的引流效果,患者疼痛更轻,舒适度更好,较传统双胸腔引流管更适合胸腔镜上叶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应推广使用。鉴于目前病例数少、疾病种类相对单一,并不能完全反映单根胸顶引流管的效果及相关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及疾病种类去观察单根胸顶引流管在肺部疾病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WatanabeA,Watanabe T,Ohsawa H,et al.Avoiding chest tube placement after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wedge resection of the lung [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4,25:872-876.

[2]Alex J,Ansari J,Bahalkar P,et al.Comparison of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outcome of using the conventional two drains versus a single drain after lobectomy[J].Ann Thorac Surg,2003,76(4): 1046-1049.

[3]Efstratios E,Apostolakis,Nikolaos G.Single or double drain after lung resection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9,36(2):424.

[4]Khan IH,Vaughan R.A national survey of thoracic surgical prac-tice in the UK[J].Int J Clin Pract,1999,53:252-256.

[5]倪布清,张石江.关于胸腔引流的若干问题[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9):561-564.

R655

B

1003—6350(2014)07—1029—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7.0398

2013-08-16)

丁雪松。E-mail:810016811@qq.com

猜你喜欢

管组单根胸外科
仅吻合单根指动脉指尖再植的疗效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一种改良盲肠结扎穿刺致大鼠脓毒症模型的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西宁盆地黄土区典型草本植物单根抗拉力学特性试验
沸腾炉蒸发管组爆管原因分析及措施
置管方式及时间对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患儿尿路感染的影响
单根电力线接入的LED调光器与调光驱动电源
舒适护理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