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角度看专业技术领域汉英同传中的信息缺失

2014-03-29仲伟合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源语译员口译

仲伟合 邓 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1.专业技术领域同传的挑战

对多数同传译员来说,实践中挑战最大的是专业技术领域的会议,这类会议涉及该领域最前沿的发展,讲者和听众都是业内人士,深谙技术背景,甚至不少精通双语,这些都给该领域的同声传译员带来压力。什么样的会议才算专业技术领域的会议呢?在此可以借用科技口译的定义稍加界定。刘和平(2002:33)将“以口译(交传或同传)为媒介传播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与信息的社会交际活动称为‘科技口译’”。科技口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相关专业的信息,使不同的文化能够互相交流、借鉴科技知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文本所传递的主题信息是客观的,具有跨文化、跨民族性。一般而言,对这种信息的解读不会因文化、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吕世生2004:24)。

专业技术领域同传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来自语言的挑战,包括词汇和语篇层面。词汇层面,每个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和行话,译员短时间内需要记忆大量新词汇,同传中这些新词汇的迅速转换会带来巨大的认知负荷。另外,许多通用词在不同专业均有特定含意,若译员按通用词汇翻译,对专业听众而言,往往一个词就暴露了译员专业知识的短板,必须使用符合目标语规则的表达,才能满足听众期待。语篇层面,不同体裁的语篇,冗余度也不同(刘宓庆2003)。以科技体裁语篇为例,现代结构语言学论断,科学技术类文章中多余的东西约占全部篇幅的75%,只有25%的篇幅容纳着新内容(潘文国1997)。在语际交际中,如果把一种语言中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到另外一种语言中,这些冗余成分往往不是过度便是不足,与另一种语言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难以吻合,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转引自王金波、王燕2002:2)。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因此需要调整变换源语中的冗余成分,使其适应目的语接受者的信道容量,保证信息交流成功。在专业技术类的同传中,译员必须对专业技术信息进行有效处理,选择取舍,力求过滤出最为关键的信息特征片段。其二,背景知识的缺乏带来的挑战。由于此类会议的讲者和听众多为业内人士,对于默认对方应该了解的内容,讲者往往不加解释一语带过,甚至频繁出现意义不完整的句子。比如在一次空调的研讨会中,讲者说“用5号管的话程序上我们是要补一下的”,词汇层面并没有专业术语,但对译员来说,“程序”是program还是procedure?“补”又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对于有背景知识的听众而言,他们是一点即明,而译员却在不断摸索。Bertone(2008:115,96)说过,译员经常需要翻译他们事前一无所知的概念、想法或思维架构。此时译员就好比桥梁和信鸽,会如同在黑暗中前行一样,感觉尴尬和不安。其三,同传技能使用方面的挑战。同声传译就是进行意思表达或者代码转换。除了固有名词、数字以及专业词汇的代码转换外,同传处理的是一个进行意思表达的过程(Lederer 1981)。因此须以源语信息中的关键词语为信息点,凝聚成前后关联性较强的意义单位,并借助少量修补的手法,达到句子应有的形式结构及语意内涵。然而,受EVS(ear-voice-span)的影响,译员的理解与表达更易受源语字词结构的束缚,再加上专业内容的干扰,势必给同传技能的使用带来更大挑战。

2.从认知角度看同传中信息缺失的不可避免性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处理过程,Gerver和Moser发展了最早的同声传译全过程模式。同声传译被看成“由话语辨别、储存机制、转换、表达及表达监督机制组成的多过程”(Moser-Mercer 1997:177)。其中关键环节就是信息的认知处理。

信息处理始于对信息的理解,口译语境下的理解不仅仅是指对源语单词和语言结构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演讲内容的理解,包括对语言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理解。Gile(2011)提出日常语言交际模式下的“基本理解等式”和“翻译中的理解等式”来体现翻译中理解的特殊性。也就是说,翻译中的语言交际和日常的语言交际不同,译者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柴明熲2011:3)。如果源语演讲内容带有很强的某个科技领域专业性,那么该演讲势必对口译员的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和分析工作提出额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Gile(1995)提出两类口译困难的触发点(problem trigger):(1)超负荷(overload)造成译员的任务处理能力达不到任务的要求。超负荷可能源自:发言速度过快,信息密集,或是发言人宣读事先拟好的、语法周密、结构严谨的讲话稿,这些高话语密度会大大增加对听辨、记忆等任务的处理能力要求。不熟悉的口音,陌生的专有名词,原语与译入语差异巨大的句型结构等,也都可能造成任务的超负荷。(2)另一类问题触发点来自一些容易造成注意力误区的语言现象,如数字、简短的专有名词、缩略语等等。它们本身未必需要牵涉太多的处理能力,但是由于简短和稍纵即逝的特点,译员常常来不及将它们储存到短期记忆中便消失了。

此外,不同工作方向造成的认知负荷也有所不同。心理语言学已经证实,人对母语信息和外语信息在理解、存储、提取等认知加工环节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别(Carroll 2000:130)。具体而言,母语译外语就会消耗更多的记忆资源进行概念搜索与配比,而且对语用信息也更敏感,翻译速度相对较慢;外语译母语则更多地进行词汇层次的对应,对语用信息的敏感度也较弱,翻译速度相对较快(Macizo &Bajo 2004:181)。另外,由于汉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如同音词频繁、词义凝练、右置结构,主题-议论式的句子逻辑关系等,汉语作为源语时要求的处理能力比作为译入语更多(Setton 1999)。

因此,无论是同传中信息认知处理的过程,还是不同工作方向带来的认知负荷差异,都决定了在技术领域汉英同传中,信息缺失在所难免。

3.信息缺失的类型和译员策略——译员信息缺失的个案研究

既然信息缺失在所难免,那么在专业技术领域的汉英同传中,信息的缺失呈现哪些特点?本研究采用观察法,用源、译语资料分析法进行个案研究。个案选自“2013中国互联网络地址资源注册服务机构大会”。两位译员均有8年以上同传经验,分别为全职译员和大学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对语料的分析以意义再现完整与否为标准,将信息缺失放在语篇环境中分析,希望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哪些信息容易缺失?

(2)信息的缺失对译文质量有怎样的影响?

(3)译员会采用何种策略弥补?

在分析中,为了避免混淆不清,排除了误译、压缩合并或其他译员有意处理引起的信息不完整,仅关注作者认为译员不得已而缺失的信息,以下是观察到的几种信息缺失类型。

3.1 专有名词的缺失。

语料分析显示,大多数信息缺失,都是由于源语中出现了译员不熟悉的专有名词,从而造成听辨或理解困难。IT领域不少专业词汇都是英语外来词,在不了解该词的情况下,译员有时无法判断听到的是什么,比如:

例1.原文:我们,其中我们ZEBRA 的这个解析能力,这个指标,已经超过了BIND 的,现在这个软件的1.5倍,或者说是他的1.5倍,超了0.5,啊这么一个水平。

译文:If you look at the indicators,this software performs even better—1.5times better than before.

例2.原文:那么我下面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下,就是这个PPT的,我们所反映的就是在抗DDOS攻击的这种设备的研发的方面,我们为,希望为行业的这个DNS的这个,这个防护啊,来保驾护航。

译文:For example,in this slide you can see in terms of capabilityof anti-attack,we helped,through our effort,we will have better,higher quality capability in terms of providing protection for internet users.

上述两个例子中均缺失了英文专有名词,第一个例子中ZEBRA和BIND是域名解析软件,给译员记忆带来了干扰。正是Gile提到的问题触发点之一:简短的专有名词。除英文外还有一个中文专有名词“解析”,前面讲过,同传译员必须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内熟记大量专有名词,这些词汇往往不常用,处于记忆活跃区的词汇,这些储存在记忆被动区的词汇和结构,由于不容易获得,要耗费较多的处理能力,或是根本想不起来(孙海琴2012)。例2中,“抗DDOS攻击的这种设备的研发”中也出现了Gile提出的问题触发点:英文缩略语,没有了理解,记忆也变得困难,因此在译文中这部分的信息缺失了。

作为对缺失信息的补偿,译员采取了概括策略。事实上,当由语速,内容难度或专业词汇给译员造成困难,或由于不连贯以及信息负载过度造成疲劳时,同传译员会采用从具体到概括的策略(from specifics to generalities),而不是重复长而难以发音的专有词汇(Bertone 2008:173)。上述两例的概括策略,配合现场ppt的图表和听众的背景知识,主要信息还是能得以传达。

3.2 具体项目背景知识不足引起缺失

译员在翻译专业性很强的演讲时,必须要理解该演讲的“功能”和“逻辑结构”,并且具备相应的目标语“对应词语”,才能完成该演讲的翻译(Gile 2011:88)。在此类口译中,译员应尽快熟悉该演讲的专业主题,尽快把握讲者的陈述主张。但实践中,无论准备如何充分,译员对此话题的知识始终不及多数参会人,一旦出现讲者和听众都熟知的概念或项目、机构的名称等,措手不及的往往是译员。如:

例3.原文:13年的这种工作,在进入国家IPV6升级改造这个项目的这个,项目的安排中,我们也给参与建设的注册商朋友,啊我们也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安全防护……试图呢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安全的防护。

译文:In 2013since we have this upgrading project,we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project with more equipment...for them to experience better security.

例4.原文:那么我们在SLA的突破方面,就是Whois 查询的解析方面,我们达到2.79毫秒,达到世界先进级的水平。因为有这样的技术能力,所以我们在ika2012年的Whois这个标准和接口的这个,这个招投标中,我们CNNIC中标来进行开发和建设。

译文:In terms of SLA,we also had breakthroughs and now resolution time is 2.79millisecond.Because of this superior capabilities,in the bidding project of 2012,we were able to win this bidding.

面对不确定的专业内容,同传译员的应对策略往往有两种:延迟、沉默(delay response or remain silent)和抽象概括(from specific to generalities or go up the abstraction ladder)(Bertone 2008:173)。第一例中,由于对项目不熟悉,缩略语所指信息一时难以判断,处理负荷和记忆难度大大增加,导致部分信息缺失。第二例中,译员选择跳过不确定的具体内容“Whois查询”,仅保留基本概念“resolution time”。后半句译员依然采用了抽象概括的策略,“ika2012年的Whois标准和接口的这个招投标中”仅被概括成了“this”,可见意义不明的缩略语和项目背景的缺失,已经超过了译员的处理能力。这部分缺失的信息,只能靠专业听众自己进行认知补充了。

3.3 信息密集引起的缺失

若口译源语的专业信息密度较高,无论是表现为语速较快导致单位时间内出现较多的专业信息,还是语速不快但讲话者照念讲话稿导致语言冗余甚少,专业信息密度变大,都会对同声传译的认知处理能力产生额外需求。高密度可能是引发口译困难的最常见因素(Gile 2011:180)。相反,演讲中的低信息密度可以降低认知处理的负荷或压力(Gile 1999:157)。事实上,译员之所以会对专业技术领域的同传感到紧张,正式因为此类同传信息密集,语言冗余相对较少。且母语译外语本身就会消耗更多的记忆资源,翻译速度相对更慢(Macizo &Bajo 2004:181)。如:

例5.原文:那么,这项工作其实,我们看的更长远一点的话,其实并不完全是为点中国去做的,今天可以运行的,这些浏览器支持的是点中国,点公司,点网络,但明天可能支持的就是点政府,点公益,也可能是我们,啊可能在座的任何一个注册服务商帮助一个企业申请的,比如说点搜狐,啊点广州或者类似的域名。

译文:In the long run,it is not for .cn only.For the support of the...browsers,they only support.cn.net today,but in the future they will also support.gov and other domain names.If you...for example,use other names like.soho it will also be possible to support them.

这个例子一是出现了例子的密集罗列,二是语言结构中途发生变化,原本是单纯名词的罗列,忽然插入了一个分句“也可能是我们在座的任何一个注册服务商帮助一个企业申请的”作为修饰语,译者还要在语言组织方面承受更多压力,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停顿,并试图用“for example”来填补等待的空白,争取时间更好的理解,但最终还是受时间限制,丢失这个修饰部分,仅保留基本信息。下面会谈到语言结构导致的信息缺失。

3.4 源语语言结构导致的缺失

专业技术会议的发言人不一定具备出色的演讲技巧,会出现句子逻辑不够清晰,口误等,要把握发言人的真实意图,需要耗费译员更多的精力,如:

例6.原文: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域名的应用绑定系统)为了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了支持啊,各个,这个我们,额……域名注册的厂商,大家都在开展一些面向终端用户,面向中小企业的这样的一个……啊电子商务的也好……啊云计算的这些服务也好。

译文:In order to support e-commerce and E business in China,...and 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support for the registrars,we are...working very hard to...open more channels for the services,e commerce e business,cloud computing.

源语逻辑颠倒,语言累赘重复。尤其划线部分,以“也好”这个让步结构结尾,还应该有个让步后的结果。但同传没有二次机会重新整理,译员要在最短时间内对看似不完整的句子进行补全。当讲者不够连贯时,若同传译员忠实按讲者的说法翻译,会给译员带来不利,因为听众往往会觉得是译员不知所云。由于“开展”的宾语迟迟没有出现,为避免长时间的停顿,译员不得不边预测边等待“working hard to open more channels for”。这种预测未必准确,译员唯有在接下来的同传中再做修正。但是预测本身占据了相当的精力,最终译员缺失了“面向终端用户,中小企业”这部分信息。

此外,有时讲者会出现口误,无论最后纠正与否,都会使译员陷入困境,如:

例7.原文:那么我们进行了五十……就是三十多个安全节点,完了50,5个监测维度,59个这个,额细项,啊,100个分析项,啊这样的大量的这个对于DNS服务器从权威到地规,它的这个运行情况,配置情况,啊各个方面的这样的监测分析。

译文:We have over 30securitynodes...over 100,over 100mapping items,we also work very hard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rough different dimension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conclusive information to the eh end users and the registrars.

讲者在数字方面不断纠正,译员把握了第一次纠正,第二次纠正,译员无法确定到底是5还是55,最终选择省略,在判断的瞬间,又错过了下一个数字59。但很快,译员又在后面的译文中对缺失的部分做了概括的补足。由此可见,当讲者提供的信息自相矛盾或不连贯时,同传译员往往会保持沉默,或者冒险进行省略,而不会重复译员根据已知元素无法把握的意义。同传译员会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保留基本信息,二是保持逻辑(Bertone 2008:113)。

4.结论

在专业技术领域的汉英同传中,信息的缺失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之所以会这样,一是认知处理能力管理的要求。与其他非技术领域的同传相比,技术领域同传在理解层面难度更大,给记忆带来额外负荷。二是汉语凝练的特点译员无法完全转述。一旦意识到信息的缺失,译员会采取补偿措施,如抽象概括、采用关联概念替换、保留基本信息、沉默和等待、或先预测,随后再做调整和补充。

信息缺失的译文多少会带来意义的损耗,但Gile(1992:190)认为,对于次要的信息:“信息的丢失,量上的变化因效果的增强而抵消了”。Stenzl(1983)也认为一个有信息遗漏、但却条理清晰的文本,对于听众来说要比为了寻求完整而丧失了明晰,可理解度的文本更有用。在实践中,不少同传译员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专业听众认知补充的能力是很强的,不少听众听到一两个关键词就明白了。同传译员首先要接受信息丢失在所难免这一现实,了解最易丢失的信息和补偿策略,有针对性地充分准备。同传中一旦意识到信息丢失,则应尽量保留相关的基本信息,从而最大程度传递源语内容。

Bertone,L.E.2008.The Hidden Side of Babel:Unveiling Cognition,Intelligence and Sense throug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rroll,D.2000.Psychology of Languag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Gile,D.1992.Basic theoretical concept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In C.Dollerup & A.Lod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raining,Talent and Experience[C].Amsterdam & Pheladelphia:John Benjamins.185-94.

Gile,D.1995.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msterdam:John Benjamin.

Gile,D.1999.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 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Linguistics 23:153-72

Gile,D.2011.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Lederer,M.1981.La Traduction Simultanee,Experience et Theorie [M].Paris:Minard Lettres Modernes.

Macizo,P.& M.Bajo.2004.When translation makes the difference:Sentence processing in reading and translation[J].Psicologica25:181-205.

Moser-Mercer,B.1997.Beyond curiosity:Can interpreting research meet the challenge?[A].In Danks et al.(eds.).Cognitive Proces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Thousand Oaks:Sage.176-95.

Setton,R.1999.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 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Stenzl,C.1983.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Groundwork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Model[D].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柴明熲.2011.导读[A].In D.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12.

蔡小红.2001.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2):26-29.

刘宓庆.2003.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和平.2002.科技口译与质量评估[J].上海科技翻译(1):33-37.

吕世生.2004.科技口译策略选择与操作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24-26.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孙海琴.2012.源语专业信息密度对同声传译“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程度的影响[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王金波、王燕.200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J].中国科技翻译(4):1-4.

仲伟合.2008.导读[A].In L.E.Bertone.The Hidden Side of Babel:Unveiling Cognition,Intelligence and Sense throug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8-15.

猜你喜欢

源语译员口译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