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本地化、全球化
——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2014-06-09王正胜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专业课程

王正胜

(南开大学,天津,30037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国际化、本地化、全球化
——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王正胜

(南开大学,天津,30037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为改革课程设置提供了新的视角。计算机领域的国际化、本地化和全球化的概念带给我们启示: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国际化、本地化的原则,培养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课程包括人类历史、世界思想文明、文化、道德修养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具有人类普遍的、基本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生活工作的能力。本地化课程既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也包括在具体领域、场合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课程,使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适应一个特定环境的需求,如外贸、外交场合等。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对英语专业全球化人才的培养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英语专业转向英语类专业,促进英语专业的多元化发展。

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全球化,多元化

1.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从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培养目标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王正胜(2008)认为英语专业的开设需考虑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专业学科定位,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二是教学内容,指课内外教学活动计划等,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三是教学实践,包含教学方法、师资建设、教学评价等。课程设置处于中间层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育方针的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得到实现。可以说,课程设置决定着英语专业的方向和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以语言文学和技能课程为主,目的是培养精英型人才。21世纪初,《大纲》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并规范了课程设置。

至今,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实践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设了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创新性人才等各种培养模式,制定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并创办了商务英语和翻译两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成为高校中课程变化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专业之一。近几年来,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有不少学者探讨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英语专业国际化的内涵,并提出如何进行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2.英语专业国际化课程设置回顾与思考

2.1 回顾

关于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论述较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从宏观上对课程设置进行指导,如张雪梅、戴炜栋(2010)与王正胜、丁素萍(2010)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回顾和建议;二是对不同类型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如付红霞和郝玫(2008)、刘倩等(2005)、王云燕和袁永华(2010)分别对理工院校、师范类院校、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分析;第三类是对某一类别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如文秋芳(2008)、孙有中和金利民(2010)对英语专业的技能课程、知识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各行各业要求进行国际化,英语专业教育领域也出现与国际化相关的研究。在英语专业国际化课程设置探讨方面,既有宏观的总结论述,也有具体的实践探索。在宏观方面,曹德明(2011)、庄智象等(2011)分析了国际化外语人才的特征: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从事国际活动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且提出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增加国际化模块。王雪梅和徐璐(2011)论述了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提出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专业型、职业型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课程方面实行模块化。

在具体的国际化课程设置上,胡开宝(2010)提出了教学体系的国际化,即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师资和学生结构方面的国际化,具体做法是:(1)改造现有英语技能课程;(2)增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人文性;(3)改造金融商务类课程群,强化课程体系的复合性。庄智象等(2012)在论述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后,提出课程设置的做法:首先,设置好语言知识和技能课,帮助学生打下语言知识和技能基本功;其次,设置好文化知识课程;第三,设置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第四,创造条件开设有利于学生增强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和掌握国际惯例的课程。

陈欣(2012)在回顾了众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后,提出一个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该方案有四个模块的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国际化课程和交际实践类课程。国际化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国际意识、掌握国际惯例,内容包括与国际经济、国际传媒、国际事务、国际组织、国际问题等相关的知识,课程名称有国际法、涉外商业谈判、国际经贸、国际金融、国际传媒、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与机构、跨国企业等。

2.2 思考

从英语专业国际化课程设置的整体研究来看,其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研究区别不明显:在理念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在实践上,以《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类课程为主。

从对国际化的理解来看,上述研究仍未充分把国际化与英语专业有效结合体现专业特色:(1)英语专业本身就是面向国际化的,现有的研究提出的英语专业国际化是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能从事国际性的工作等,应该只是重复强调英语专业的功能,并没有体现更深层次的内涵;(2)目前对国际化的理解认为国际化就是从事国际工作,从我国英语专业的实际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还是在国内工作,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3)对英语专业人才国际化能力的描述可能显得宽泛,如曹德明(2011)认为外语院校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特质:有全球视野、国际观念,了解当今时代问题、世界发展历史与趋势;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现实国情,有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善于学习,适应变化,充分胜任竞争;有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至少精通两门外语,听、说、读、写、译本领过硬;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而庄智象等(2011)提出国际化人才的特征是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国际通用知识、国际规则、惯例的熟悉和掌握。这些学者提出的国际化能力和特质从宏观上不好把握,从微观上难以落实。

在国际化课程设置上,目前的研究多是采取增加一个模块的做法,如陈欣(2012)、王雪梅和徐璐(2011)。近年来,英语专业的改革变化很大,多是培养何种人才就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导致课程不断增加,但高校各专业的学分有量的控制,并且倾向于降低学分总量,不断增加课程的做法似不可取。再从国际化课程的具体执行来看,胡开宝(2010)、庄智象等(2012)还是主要强调英语专业技能课、知识课程等,对如何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具体课程没有提及;另外,庄智象等(2012)的观点中“语言知识和技能”、“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不甚清晰;还有,陈欣(2012)的国际化课程模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国际意识和视野,也需要再审视;最后,需要知道的是,有学者提出的国际化就是要进行国际间教育合作、互派留学生、教师间交流等,在我国,除了少数重点院校容易实现外,大部分院校的英语专业只能是努力争取,而目前情况下只能在本地、本校学习交流。

总之,对英语专业国际化的理解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英语专业国际化课程设置还有待重新建构,这需要我们再次回顾国际化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视角阐释国际化,来指导英语专业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3.国际化、本地化与全球化

国际化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国际化是指大学对全球化的回应措施(Maringe &Foskett 2010)。各国大学针对全球化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就是国际化,即把国际因素、跨文化因素融合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的三项功能中去(Knight 2004;Scott 2000)。由此来看,国际化与全球化密不可分,应被视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全球化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对世界事务和人类发展影响巨大,已经代替了后现代主义,成为理解世界发展的理论和框架(Maringe &Foskett 2010)。尽管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全球化被广泛理解为在自由市场运作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世界关系(Giddens 2000;Albrow 1997)。全球化的概念与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密切相关,全球本土化指数个国家和民族拥有共同的、基本的文化特征,能保证彼此间的合作共赢,但又参与全球性的组织和事务(Robertson 1992)。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许多大学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Maringe &Foskett 2010):基于国内的国际化(homebased: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基于国外的国际化(overseas-based:internationalization abroad)。

可见,全面理解国际化必须结合全球化和本土化进行。目前对国际化的理解则是指教学目标、内容和办学方式的国际化①,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多遵循教育方面的国际化原则、依照《大纲》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有借鉴意义但缺乏普遍的指导价值。英语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它本身就带有国际化的特征,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是面向国际化的,对其国际化的理解应该不同于其他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把国际化、本地化和全球化相结合的理论框架,来指导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概念可以带来些许启发。

在计算机领域,国际化指设计一个软件应用的过程,为的是这个软件不用再做工程上的改变,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语言和地区。与国际化相随的是本地化,本地化是指通过增加现场特定的成分和翻译文本,使国际化的软件适应于一个特殊地区或语言的过程。国际化和本地化都是让计算机软件适应不同语言、地区差异和一个目标市场技术要求的方法。一些公司如IBM公司,用全球化指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结合②。国际化与本地化看起来差异不大,但这种差异却是区分两者的关键,国际化可以让一个软件具备在任何场合适用的潜能,本地化则为适合某一特定的场合而增加特定的成分。对计算机某一种软件来说,所有的产品做一次国际化以适应任何需求,而当具体某一产品用于不同场合则要进行本地化。国际化和本地化互补,缺一不可,两者结合才能让一个系统软件适用于任何区域,全球化就是国际化与本地化结合的一个过程。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国际化、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4.全球化理念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4.1 全球化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领域国际化概念带来的启发,因为英语专业本身具有国际化的特征,所以应在国际化的同时进行本地化,以此培养全球化人才。对文科英语专业来说,国际化应是指培养的人才能够具有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的基本价值观、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以及作为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从而具有在不同文化环境生活工作的潜力,适用于世界各地而不需要重新获得这种能力。本地化是指在国际化的基础上,使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适应一个特定场合的需求,如贸易场合、外交场合等。国际化是集体行为,本地化是个体行为。国际化是本地化的基础,本地化是国际化的一部分。没有国际化,本地化无法实现,没有本地化,也就没有国际化,两者互补共生,共同结合培养全球化的英语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对英语专业国际化、本地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胡开宝(2010)、王雪梅和徐璐(2011)等对英语专业国际化的观点应属于本地化的范畴,而不是国际化,因为他们的研究着重于为不同场合的需求设定不同的目标和课程。经过重新认识英语专业的国际化后,我们可以在全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下进行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

4.2 国际化、本地化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作为我国高校专业点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面临着招生难、就业难的问题,为应对这一不利局势,近年来各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断变化,每一次检查评估或思路改变后就更改一次课程设置。例如,需要基于项目的学习,就增设项目课程,需要某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就设该领域的课程,但课时有限,又不得不删减其他课程,导致频繁增减课程。实际上,课程设置的多变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学生培养及教师学术素质的提高。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理念可以改变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使其进入“后课程设置时代”。

根据对英语专业国际化的理解,国际化就是一个改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即用国际公认的人文理念和价值观来要求自己,按照国际规则去行为。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人性化和知识化的统一。人性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人类所共有的特性,不分国别种族。培养人类共同特性的课程主要有人类历史、文明进化、思想发展、道德宗教类的课程,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具有人类发展的共同价值观,有正确的信仰、人性化的素养和宗教约束式的品格,不至于不顾道德和人性去追求个人利益。知识化是指人性修养之外,去学习世界文化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可以开设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对比、英美文学、语言学知识、人文实践考察等,使学生掌握世界文化交流和英语专业知识,具备在世界各地工作的潜力,而不至于产生文化冲击,再花费时间去学习适应。英语专业国际化的课程就是做人和交往的融合贯通,这样培养的人才将是仁者无忧、大爱无疆,放之四海而皆准,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专业的本地化是指在国际化的同时,赋予学生在某一地区、场合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专业要求的英语技能,也包括具备用英语技能从事某一工作领域的知识能力或从事与英语专业相关不大的某一工作领域的知识能力。因此,本地化的课程丰富多样,可以有听、说、读、写、译的课程及相关的课程,如听力、视听说、阅读、翻译、语言应用实践等,也包括与某一工作有关的知识课程,如国际贸易、科技交流、新闻、英语教育等。

从英语专业国际化和本地化的目标来看,国际化的课程应该有数量限制,设为必修课,相对稳定长期不变。而本地化的课程没有数量限制,设为选修课,不必分特色方向,让学生任意选择,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变化。这样在表面上取消了以往的各校英语专业所持有的特色,因为,为英语专业学生预设方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钱冠连(2008)指出:外语专业下设了过多的方向,为的是与市场接轨,与职业配套,与语言功能相适应。但是市场需求与语言功能可以有无数个,相应设立无数个学科方向是不可能的。大学给毕业生七种基本颜色,他一进入社会便可以配出万紫千红。若大学仅给他一色(仅仅攻读某一个方向),面对毕业以后市场的瞬息万变,他将无招以对。

本地化的课程设置不支持英语专业预先设定方向、提前为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和工作领域,但并不否定开设相关工作领域的课程,因为任选的大量本地化课程中必然包括英语专业技能知识和跨学科的课程,其中也包括符合本校实际培养目标和特色的课程。本地化的含义并不是让该专业所有学生具备一种特征,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未来发展目标自由地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并自己选择组合成个性化的模块。这样,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特色,所有学生特色的集合构化成该校英语专业的特色,专业的特色体现在学生个体特色基础之上。

国际化和本地化不是对立的,国际化课程培养的人文性为本地化中的技能、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潜力,本地化课程培养的知识技能又为国际化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英语专业国际化课程用英文讲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技能,本地化的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化。国际化与本地化互为一体,共生共存。

4.3 课程设置中的隐性课程与课程的国际化

国际化和本地化课程的统一融合可以通过隐性课程来实现,隐性课程是学校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价值观和信念,不通过明示的正规教学,学生也是在无意中习得学校要求的价值观和信念(Rowntree 1981)。英语隐性课程即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方式把显性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规范等内化于英语教育中的一个过程(史光孝2010)。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显性课程中包含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两者互补融合,由此达到一门课程实现多个教学目标,多个课程实现一个教学目标(王正胜2011)。国际化是一种理念,可以在本地化课程中实现,如听说课程中的材料采用国际化课程的内容,这样,在本地化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无意识地受相关的价值观和理念的影响,实现国际化的教学目的。

隐性课程为英语专业国际化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在不增加课程和学分的情况下实现课程的国际化,而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汪霞2010)。课程国际化有以下优点:一方面可使本土学生不用出国就能接触到本专业的国际学术动态、前沿性知识,了解国际问题,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性视野;另一方面是通过课程国际化吸引外国学生和学者来学校学习、教学和开展研究,有助于教师结构和学生结构的国际化(李盛兵2005)。课程的国际化还可以让我们着眼于某一门课程的设计,而不再过多考虑课程的开设数量和安排,如此,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国际化的理念下进入“后课程设置时代”,与国际接轨。

5.结语

本文在回顾前人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计算机领域的国际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概念,探讨英语专业的国际化涵义,并由此分析课程设置,解决以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1)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构成了英语专业全球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全球化的培养目标、模式不但包含以往各种人才目标模式,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为英语专业培养何种人才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在《大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路:英语专业只需两类课程,必修的国际化课程和选修的本地化课程。国际化课程既有《大纲》中的文化、文学课程,也有新的培养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课程。本地化课程既涵盖《大纲》中的专业技能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还有其他根据本专业实际开设的各种课程。两种课程还可通过隐性课程联系起来,互融共生。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它标志着英语专业“后课程设置时代”的到来,即不再过多考虑课程设置的模块及结构,只要求学生必修国际化课程,然后选修其他课程。

(3)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可使对课程设置的研究从宏观层面转到具体的课程设计。王正胜(2011)认为,我国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没有合适的理论指导,多借鉴国外经验,忽略了个别具体课程的设计,导致课程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英语专业“后课程设置时代”可让我们不再过多关注课程的设置,把重心转向课程的设计,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4)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善、师资水平的提高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只有与英语专业中的“后课程设置时代”、“后培养模式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应用到教学中。正是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催生了英语专业的“后课程设置时代”、“后培养模式时代”。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需要改善师资,讲授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需要有国际化的理念和深厚的东西方人文知识,本地化课程的教师则需要在自己的课程领域有精深的研究,这就需要对师资进行培训提高,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国际化、本地化的课程设置需要整合课程资源,英语专业的国际化课程可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优化组合,进一步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本地化的课程可与学校其他学院的课程进行整合,进行学分互修互换等。

英语专业已向英语类专业转型,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仲伟和教授、秘书长孙有中教授指出:拟于2014年颁布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是英语类专业的参照底线,标准的执行有很大的弹性空间。笔者认为,这个“参照底线”对应于本文中的国际化,“执行的弹性空间”对应于本地化;英语类中的“英语”对应于国际化,“类”对应于本地化。期待本文的观点能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起到参考作用,帮助认识英语专业向英语类专业转型发展的趋势。

附注

①参见http:∥babyanlan.blog.163.com/blog/static/4525575201071702525573/

②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ization_and_localization

lbrow,M.1997.The Global Age: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Giddens,A.2000.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M].New York:Routledge.

Knight,J.2004.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8(1):5-31.

Maringe,F.&N.Foskett.2010.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oretical, Strategic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M].London:Continuum.

Robertson,R.1992.Globalization[M].London:Sage.

Rowntree,D.1981.A Dictionary of Education[Z].London:Harper &Row.

Scott,P.2000.Globalis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4(1):3-10.

曹德明.2011.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1-5.

陈欣.2012.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5):73-77.

付红霞、郝玫.2008.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6):25-3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开宝.2010.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6):8-16.

李盛兵.2005.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13-16.

刘倩等.2005.关于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48-50.

钱冠连.2008.学科设置与研究对象的整合与细分[J].中国外语(5):15-18.

孙有中、金利民.2010.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3-305.

史光孝.2010.外语隐性课程的审视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5):30-33.

文秋芳.2008.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2-9.

王正胜.2009.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1):71-73.

王正胜.2011.复合、融合与整合——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84-88.

王正胜、丁素萍.2010.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6):79-85.

王雪梅、徐璐.2011.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12.

王云燕、袁永华.2010.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6):59-66.

汪霞.2010.大学课程国际化中教师的参与[J].高等教育研究(3):64-70.

张雪梅、戴炜栋.2010.试析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之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1):1-5.

庄智象等.2012.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41-48.

庄智象等.2011.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6):71-78.

(责任编辑 吴诗玉)

H319.1

A

1674-8921-(2014)01-0031-05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1.005.

王正胜,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英语教育。电子邮箱:wzs70@163.com

*本文为2012年度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研究”(编号TJWY12-022)、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规划研究课题“英语专业隐性课程研究”(编号125y071)的部分成果,受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专业课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