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行考试模式助长英语应试教学的浅析和思考

2014-03-27汤远林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素质教育

汤远林

摘 要:分析应试教育成因,对应试教育和现行考试制度的思考,分析它们的做法、弊端和负面影响,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改革评价标准和体系,改变考试模式、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等。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模式;素质教育;评价标准

笔者认为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而且喊得很响,但现今占主流的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终其原因还在于考试模式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标准还是没被完全贯彻。如今在高中阶段,尤其到了高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们比进度,拼速度,都希望尽快结束新课教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而复习的方式是《考试说明》中考什么就讲什么,配以题海战术,以考代练。近些年,我国(含自行命题的省市)的高考英语试卷应该说已经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比较有机地结合了,试卷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测试在测试信度、效度等方面已有极大提高,但为什么对英语教学还是没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呢?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教师们还是乐此不疲地让或者逼他们的学生踏进题海呢?笔者思考和分析如下几点:

一、“考试刚性”问题和高考的全民影响

目前考试制度改革遇到的一大障碍是“考试刚性”(《浅析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陈会芹,“内江科技”,2008年第5期)问题。“考试刚性”是由一定环境和各种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教育体制、传统观念、环境风气、社会因素等。所谓“刚性”,即升学、就业、提职等都必须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实现,即统一的考试和规定的成绩决定命运的强化性状态。“考试刚性”形成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学生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基本公正。“考试刚性”使考试成为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评价的主要方式,它在有效维护了各方利益基本公正的同时,更偏重考查学习效果而非其他能力,最大的代价是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使得国家教育部门几年来要求推行的素质教育难于贯彻。

同时,考试在国人心目中已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也传承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无论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才干及德行人品还是作为选拔官员的手段都是唯一的国家考试,早已确立了它不可颠覆的地位。现代的高考沿袭了这一影响力,成了影响广泛、深入人心、人人接受和認可的考试。其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也比较强。虽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录取比例的提高,高考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的程度已降低,但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和意识还是不可能从人们的思想中根除,为了迎接这一场洗礼式的考试,之前还有中考、无数次的模拟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试,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考试意识。

二、形成性评价胜过过程性评价

与现行应试模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注重和过分使用形成性评价,胜过过程性评价。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评价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了评价老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整个社会评价机制倡导的是对分数的重视和膜拜。

应试教育助长了学生只单纯追求考试科目的分数的积极性,抑制和打击了学生对考试科目外其他科目和方面能力的追求和努力。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甚至已有的特长被抑制,更谈不上培养和发展新的兴趣爱好。考试成绩按各班分数的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等进行对比和排名,也同时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造成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以分数论高低。

1.重短效,轻发展

(1)学校和教师都把目光锁在使学生获得高分数的目标上。为获得高分数,教师们也只能顾及眼前(自己的任务),要求学生大量做题,反复演练,力求使试卷出现的每一道题(型)都事先做过,把本来是灵活运用、考查能力的题目,变成记忆性题目,由此得到的高分数实际上是“应试教学”制造的虚假现象,造成对学生教育的重短效,轻发展,吞噬的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新奇和兴趣、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和兴趣,他们微弱的智慧闪光和灵感可能因此受到了压制。当他们升到高中时,如果高一的英语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进行灵活机动的方式课堂教学时,他们明显表现不适感。只喜欢被动听课,不愿与老师积极地交流配合(成了强迫性习惯)。他们甚至觉得新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觉别扭,学不到什么。长时间培养出的学习观念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扭转。当然,高中的教学还是回到了原点,即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型、考什么教什么的急功近利的教学,这不全是迎合学生,而是迎合考试制度,提高升学率。

(2)学校倾一切力量关注和研究考试“说明”,不少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实际上是考试大纲),目的只是应付考试,把考试目标作为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大纲列出的知识、能力内容,有些是要培养但无法考查的,像科学态度、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等,课堂教学中就没法关注到了。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教师们却不得已将考试大纲理解为孤立的知识点,把系统的学科知识变成知识点的教学,又在知识点上提高标准,反复练习,最终形成了所谓“挖洞式”的或“点状式”的教学结构。课堂上,教师为“必考题”而教,学生为“必考题”而学。一节课的重难点是根据是否可能在考试中出现而制定的,练习题更是为考试服务。

2.所有考试题型照搬高考题型

现在学校考试的一大“亮点”就是无论哪一阶段的考试,其题型都和高考卷差不多,按高考试卷多数为选择题的题型出题。以笔者之见,学校应鼓励教师从平常的考试和考查做起。测试方式应不同于高考(最大的综合性考试),应该突出对阶段学习成果的考查,而相应减少选择题的分量。目前我们阶段性考试存在的问题是,从考试内容中基本看不出阶段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学生在答卷过程中感受不到他们最近一段学习的动态和效果。因此,阶段性考试既没有起到让学生复习、巩固阶段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不了他们学习或复习中的不足或不到位之处,也没有起到对他们后期学习的反拨作用,因此谈不上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这样看来,我们过去的传统的单元考或半学期、期末考试卷的出题倒是更科学、有效。它们考查的往往是学生近一段学习和复习的内容,通过考试时的答题和试后老师的分析讲评,学生更能巩固已学知识,同时起到对他们后面学习的反拨作用。

三、大面积选择题的使用助长了学生的应试甚至投機心理,而规避了对能力的培养

高考虽然具备了前文所述的“已经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试卷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测试在测试信度、效度等科学合理性方面已有极大提高,对英语教学也应该说能起到一定积极的导向作用”,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试卷的大部分试题由考生以判断、选择的方式作答。试卷效度因此成了问题。对一个题目的解答,以现成的选项作判断取舍不是实际语言运用的方式,笔者认为应让学生书写答题,而不是用单一的选择题。选择题占考题近三分之二的试卷是不合理的,多年的沿用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一是虚假分数。考试本来是考查考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或能力,但考生最终得到的分数中有一部分或相当一部分不是他们的真实成绩,而是靠猜或凭运气获得的。结果是选择题越多,虚假分数比例越大,由此产生的不合理成分越大。考试缺乏公平性,也就没有效度了。二是试卷中有过大比例的选择题的考试机制既然助长了应试教育,那么必然也就冲击了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多年来,选择题已充斥中学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特别到了高中最后一年,练习基本上是以选择题为主的习题集和试卷,学生也变得只习惯、只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不习惯做其他题型的题目。长时间地被动做题和训练还强迫学生记忆了大量的错误信息。由于习惯于练习和考试中的判断选择,学生靠自己主动回答问题的能力已严重退化,基础知识得不到运用,语言能力也上不去。

近些年笔者一直在思考上述问题,观察比较一些本人认为有效的解决对策。笔者把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归纳以下几点:

1.解决考试和素质教育关系的认识问题

讲素质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讲素质教育绝不是摒弃考试,考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仍然要用“考试”作为诊断、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督导的重要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考试和升学率不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考试只是、也只能是教学检测和反馈及人才评估、选拔的众多手段之一,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有限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实行合格的水平考试,全面地、多维度地、科学地检测、评价学生和教师。

2.改革评价标准和体系,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必须破除以“考试+分数”为中心的考试观念,探索以“学生自我发展,教师指导”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新评价思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的评价标准,应该考量到学生的分析、判断、思维、创新、反馈等多方面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道德、情感、兴趣、交际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到学生自我努力和提高的过程和发展,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特性,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后继发展和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逐渐提高他们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品质。

近年来我校在朝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全面评价学生方面做了些尝试。从2000年起,高一、高二开设了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到现在还在坚持教师带领学生按课题小组搞研究性学习,并且每一学年刊出一期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和论文集。在期中和期末按三种评价方式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分数、课外活动情况比如课外小制作、艺术节作品等成果和整理收获袋等方面评价自己,评价等级分别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任课老师、班主任评价(通过学生的综合表现比如课堂表现、作业、考试表现和课外活动成果等形式评价学生),家庭监督评价(家长通过反馈卡监督评价孩子)等。这些措施要是能如一贯彻不失为扭转学生学习观念和习惯的良策,只可惜因为考试评价的强大作用及最终高考的压力,到最后也常是流于形式。平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的深广度、情感交际等方面,多鼓励、赏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

3.改革考试模式

但是如果不改革现行考试模式和它们的指挥棒作用,所有其他努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改革考试的模式(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评价标准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点。考试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具有三个基本的导向: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个体愿望和社会需要的协调统一;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

当然,这大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要在实际中形成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时日。改革的最大的前提是改革高考模式和它“一统天下”的指挥棒作用。目前,笔者初级的想法是,可以设计三份试卷,一份考基础知识题,一份中等难度水平、能力测试题,一份综合能力题。每份试卷都有其特色的测试内容。测试内容的各方面的占有比例可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侧重,难度也分多个档次,供不同程度学生选做。

比如,在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时(已学的Unit1到Unit5),老师在考查综合能力题的试卷中,可以把平日教过的单元写作内容编入,列出两到三个写作话题和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挑选一个来写。可以仿写如Unit2 The United Kingdom中的a tour guide/an introduction of an hometown place of interest(to encourage people to visit it)或仿写Unit4 Making the news中的Write about “Making an appointment”。

综上所述,要促进素质教育目标达成,还须改革现行的评价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的深广度、情感态度等方面,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从情感上增强学好学科和发展能力的信心。

编辑 王爱芳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评价标准素质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为“应试教育”正名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