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几点认识

2014-03-21于明波

关键词:红山文化制作工艺造型

于明波

摘 要: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的功用及造型等,探讨红山文化不同类型玉器尤其是特殊类玉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内涵,有助于我们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功能;造型;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07-02

红山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城区东北角的一座赭红色山峰。红山文化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20余万平方公里,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集中在其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自1908年红山文化被发现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就从未间断过这方面的发掘和探讨,从材质、形状、类型、制作工艺等多方面深入探索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思维方式等。在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下,相比经过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石磨盘棒和石镞等细石器工具,以及以三角纹、鳞形纹、平行线纹为主要装饰的彩陶,玉器猪龙、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精雕细琢的玉器,作为当时的“奢侈品”,更能够有力地见证和再现红山文化的辉煌。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发掘

1.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地点。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辽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处、阜新县、喀左县,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宁城县和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以及河北围场等地。

2.考古学方面对红山文化玉器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曾发现红山文化勾形玉器,陕西韩城梁代村西周大墓中曾出土红山文化玉猪龙,清代黄濬所著《古玉图錄初集》中曾著录一件红山文化玉猪龙等。1949年前,红山文化玉器在海外也已经有著录,其中包括伦敦收录的玉箍形玉器、玉猪龙,美国收藏的齿兽玉佩等。

3.建国后考古学专家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发掘。1964年,在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发现两件马蹄形玉箍,这也是解放后最早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1976年,又发现了一件玉兽玦;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1件玉猪龙,高26厘米,墨绿色,完整无缺,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轰动和关注;1973年,阜新县胡头沟发现红山文化玉器墓,收集到大量玉器,分别为勾云形玉佩、玉鸟、玉璧、玉环各1件,玉龟两件、玉鸮两件、玉珠3枚、棒形玉4件,此外,还有三联璧1件、鱼形坠两件;1974年—1975年,在翁牛特旗海金山牧场的金山遗址采集到玉佩饰3件,分别为长方形佩饰、角形佩饰和勾形佩饰各1件;1979年,在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墓葬遗址中发现玉雕猪头饰、勾云纹玉饰、马蹄形玉箍、玉鸟、竹节状玉饰、玉鸟小玉环各1件,另有玉钺两件,玉环3件;1981年,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共征集、采集红山文化玉器100余件,其中,龙形玦、勾云形玉饰、鸟形饰、鱼形饰件、三联璧形饰、勾型器各1件,玉鸮、玉斧、纺瓜、玉管各两件,玉蚕4件,坠饰63件,成为西拉沐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地点;1981年,牛河梁遗址被发现,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红山文化中心祭祀遗址,经过数次挖掘,出土了大批玉器,仅第三座墓随葬品就多达20件,是目前所知红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例。此外,1982年,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古墓中出土玉器3件,分别是玉匕形器两件,玉玦1件;1991年,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抢救性发掘中,发现玉玦两件;巴林右旗洪格力图墓葬出土玉器16件,其中,玉斧、玉匕各1件,玉管5件,玉玦9件,等等。

4.红山文化玉器出土的现实意义。大量玉器的出现,既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了解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性特征,了解史前人类生产水平、生活环境、手工工艺等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考古信息。

二、红山文化玉器的功用及造型

1.红山文化玉器的功能用途。据考古资料显示,当时玉器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红山文化玉器从功能用途、形态形状等方面分析,可分成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动物类玉器、人物类玉器和特殊类玉器等。其中,玉斧、玉匕、玉钺等都属于军事武器类,是统治者王权和军权的重要象征;纺瓜等属于生产类,象征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玉鸟、鱼形玉、玉管、玉玦、玉锥形器等佩饰都属于人类审美的体现;玉璧、玉龙、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器等一般与宗教和祭祀有关。从考古发现的有关红山文化玉器的小型装饰品到大型祭祀礼器,红山文化玉器类型繁多,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进行了区分。根据玉器形制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将红山文化玉器的种类进行了划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成五大类[1]: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动物类玉器、特殊类玉器、人物类玉器。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成三大类[2]:装饰类玉器、工具类玉器、礼仪类玉器 (包括特殊形礼仪类、动物形礼仪类、人物形礼仪类)。而后学术界又有了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玉器可分为工具类、装饰器、礼仪品、艺术品及其他五类[3]。由此可见,红山文化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造型独特。这些玉器往往在满足各自专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原始人一物多用的需要[4]。

2.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红山文化玉器出土中,晚期较多,且造型变化丰富,雕琢工艺精良。比如,装饰类玉器,玉环整体为圆形,外缘较厚,内缘略薄,横截面呈三角形。玉珠形制较多,葫芦形、圆球形、半球形、扁圆薄片形;工具类或武器类玉器,玉斧为长方形,弧顶、斜刃。玉钺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中心部位有一个大圆孔,内外侧边缘磨薄;动物类玉器,当属玉猪龙最为受人瞩目。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赤峰市博物馆馆长苏赫带队开展文化普查时,发现当地农民的孩子拉着一个“石雕龙”吃饭,非常惊奇,并把这件物品作为早期龙征集回来仔细研究,后确定为远古玉雕龙。经研究,此玉龙呈“C”字形,龙的吻部略向前伸,微上翘,嘴闭合,鼻端截平,且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脸前部很像“猪拱嘴”,或者说是具有“猪首”特征的龙。而龙身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弯曲上扬,像龙脊上的“鳍”或叫“骨板”,显现龙体腾云驾雾的动感,同时,也像马鬃,显现骏马奔腾时的飘逸。目前,玉猪龙已经成为赤峰市的重要标志。人物类玉器出土较少,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红山文化玉人是出土于巴林右旗的一件玉面人,头顶较平,五官清晰,双目、鼻为三角形。特殊类玉器中的勾云形器比较有特色,是很多考古学家争相研究的对象,也是红山玉器群中最重要的器类,常出自中心性墓内,整件物品呈长方形、椭圆形,其间镂空,且有勾云状盘卷或勾角状弯曲。

三、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由于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晚期较多,为此,我们见到的玉器并不是经过简单打磨,制作工艺已经相对成熟。红山先民通过割、磨、钻、抛等诸多方法,将每一件玉器制作得非常精美。割,大多用线锯。主要是因为线锯较精细。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虽已被广泛使用,但得到一块品质好的玉石,实属不易,而此时的切割技术还采用一面切割,切至一定深度再从另一面切割。玉器切割时,如果两条锯口不能重合,就会留下切割痕迹,形成层梯状,无法成为一件好的玉器。而线锯应能够大大提高玉石切割的精确度,增加锯口重合的机率。磨,红山文化玉器多磨薄边缘,中心“打洼”,使所勾出的形体隐隐突出于“地”上。这种玉器立体感较强,造型明显,形体突出,时间越长远,玉器的边棱越模糊,整件玉器越显得浑然一体。同时,这种玉器给人以强烈的厚重感,形体浮于“底”之上,体现着物品的神圣和尊贵,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代表着玉器的拥有者或使用者高于“凡人”,高于一切的思维理念。钻,就现在出土的玉器看,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管钻,可以用于玉器的定型。大致方法应为,将管钻置于整块玉石的一部分,反复钻后,达到大小适中,再进行雕琢成玉器,这种方法也用于玉器孔的定位;管钻也可以用于各种细小部位的刻画,在一件玉器基本成型时,利用管钻钻出深浅不同的孔来点缀玉器,让玉器造型不死板,特别是微小部位充满活力。另一种为实心钻,主要是穿孔、打洞用,一般在玉器的背面、侧面等部位,部分出土器物中的孔部位,可清楚的看到螺旋纹。抛,指抛光。这是制作玉器不可或缺的环节,抛光工艺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且工艺水平很高。从出土的玉器看,有整体抛光、正面抛光等方式。比如,武器类、动物类玉器整体抛光的较多,特别是玉斧、玉匕、玉鸟、鱼形玉、玉猪龙等,玉器表面通体光滑圆润,非常明显是被细心抛光过的,而且经过数次抛光,每次抛光过程应由细节开始扩展到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玉器看起来犹如自然生成。玉璧、勾云形玉佩等玉器一般只在正面抛光,笔者认为,这种抛光方式并不是减少玉器的制作工序或节省制作时间,应该是有意通过正面抛光与反面不抛光的强烈反差,对比出正面制作工艺的高超。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不仅仅包括出土、种类、工艺,现在已经涉及到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以及由玉器外观、用途等引发的对当时社会组织、审美艺术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为此,我们更觉得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不能停止、从未停止,也无法停止,这些精美的玉器,正引领我们逐渐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玉文化的发展历史,深入地了解红山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对美的追求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刘国祥.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2001.163-178.

〔2〕〔4〕于明.红山文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98.

〔3〕吕军,栾兆鹏.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北方文物,2000,(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制作工艺造型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