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音乐美学“情感论”探究
2014-03-21金玥
金玥
摘 要:黑格尔的音乐美学体现他“绝对精神”的哲学理念,他的“精神哲学”是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石之上,从哲学、宗教、伦理各角度阐述论证“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主导作用。音乐作为意志的体现,也是“绝对精神”的表现途径,作为一位哲学家,黑格尔所关注的是音乐所体现的内容,音乐的价值在于它所包涵的人的“精神”或“内心”,通过心理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平时所见的各种“情感”“情绪”。黑格尔的理论揭示了音乐本质的一个层面,即音乐的表现意义,在19世纪时期美学的研究将他的论说归为“他律论”,与专注于音乐形式规律的“自律论”对立,从现今的角度看,这两种对立的学说,实际上是辩证的关系,黑格尔的论证中体现了“形式”与“内容”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黑格尔;音乐美学;“绝对精神”;情感;音乐内容;音乐形式
中图分类号:B516.35;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59-02
黑格尔是位哲学家,并不是位专职的音乐家。他的哲学思想是其美学思想发展的根源,形成哲学——美学体系。黑格尔在他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上,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理念”学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即指人类的精神世界,这一学说来源于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是由神创造的,先于事物而存在,是独立的、永恒的,自然界与世间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黑格尔对柏拉图的学说充实、发展,称为“绝对理念”,并且是在矛盾中不断回复到自己的发展过程。“绝对理念”的发展有3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在最后一个阶段中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成了人的思维。这一阶段中最高的发展是“绝对精神”,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也就是指人的“心灵”,艺术就是直接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它的内容就是“理念”(心灵)。艺术的美是理念的感性表现,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的形象来表现精神理念,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统一,所以艺术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相互融合而成为统一的高度。这个理论成为黑格尔艺术审美的基本标准。黑格尔以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程度将艺术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也是艺术的3种类型:象征型艺术(指建筑)、古典型艺术(指雕刻)、浪漫型艺术(绘画、音乐、诗歌),各种艺术形式都是理念的外在表现。
一、“情感论”的内涵
(一)音乐中“情感”的本质
黑格尔将音乐视为浪漫型艺术,它有浪漫型艺术的共同原则即主体性,意即精神或心灵集中到凝视自己内心生活的原则。这时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世界,已脱离了外在世界,必须诉诸主观的内心、情绪、情感,是内心生活的显现,因此,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有内容的。但音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所表现的内容较为特殊。黑格尔将音乐与造型艺术及诗歌对比,指出造型艺术与诗歌表现出的内容都是有具体形象的,造型艺术是以描绘空间形状为目标;诗歌通过语言中的语义将内容传达给意识,读者可据此在心中构成具体的意向。而音乐的表现途径是声音,无法形成具体的对象,更具抽象性,因此黑格尔将音乐的内容称为“无形性”,音乐不具有直接反映对象真实内容的功能,对于创作者而言,音乐是某种精神状态的写照,这种状态与现实的关系或是直接对应,或是间接对应,没有确定的对象,所以,音乐反映出的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内心”活动。
在黑格尔的“唯心论”中,音乐的内容是“情感”,“情感是音乐特别要据为己有的领域”。他所说的“情感”不是普通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情感,而有具体的意义,黑格尔运用“绝对理念”解释情感的特殊性。他说“情感永远是内容的包衣”,这句话显示了情感与理念(内容)的关系。“情感”是一种精神主体性,是人心灵自身运动的产物,心灵(即理念)是精神活动的表现,非直接可以感知,因而艺术不能直接表现其形式,则必须感性化、具体化。
(二)“情感”的内容
情感虽是精神性、内在的本质,但它具有感性性质,并且能够与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产生“联觉”效应,因而,“情感”中具有可感知的内容。音乐是通过声音进行思想内容的“传达”与“交流,”富于精神性的音调和音乐语言刺激听觉感官,引发某种与音乐感性声音相对应的心理活动,这是音乐的特有本质和特殊表现形式,这种抽象的表现方式,与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因此黑格尔认为音乐是揭露“最内在的内心生活”,“单纯的内心生活就是音乐用来掌握内容的形式”,“音乐不应希求诉诸知觉,而应局限于把内心生活诉诸内心的体会,或是把一种内容中具有实体性的内在的、深刻的东西印刻到心灵的深处……”。音乐的任务在于反映内在的自我,而“自我”是封闭的,无外在性,不能直接体现于音乐,“情感”是自我精神的主体性,是内心生活与音乐相联系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音乐的内容不是感性的音乐形式,而是人的内在精神。在人类情感的基础上,黑格尔再进一步从历史的宏观层面思考,强调音乐应反映时代与民族的精神,应反映民族整体的世界观,“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这个论点将艺术(包括音乐)置于更宏观的地位,赋予了艺术(音乐)更深层的内容。
(三)音乐听赏中的情感
音乐表现的是情感,直接诉诸内心世界,因而音乐能激起听众的情感,引发内心的共鸣。黑格尔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去分析,音乐的声音刺激听觉,直接渗透到心灵深处占领注意时,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被卷到声音的意识里,让它卷着走,听众的情感因此而被激发起来。黑格尔进一层探讨,音乐所引起的情感又是不明确的,朦胧的,听众在听赏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才形成有具体内容的观感,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因而,音乐引发的情感是普遍的情感,听众心中的情感是个别的,有特殊的意义。
二、音乐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针对音乐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黑格尔是持二元论的。黑格尔认为,音乐必须有内容,内容决定了形式,而音乐形式的特殊性又反作用于内容。音乐形式的特殊性体现在:音乐感性材料亦即声音的特点,黑格尔研究了声音的双重否定性——否定了物质的空间性,否定了静止存在的状态,声音是时间上的承续,不断地在运动,并且不能直接表现物体形象,它的存在只有在心灵的记忆中,因此更能够影响到人的情感。黑格尔针对音乐的表现手段提出:自然的、单纯的声音不能成为艺术(音乐),必须经过艺术的处理加工才能表现内心生活。同样,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也要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强烈的情感不能表现于音乐,因为音乐是人为的创造,是为他人而存在的,要能够为听众欣赏,能够直接诉诸人的内心世界。根据这些理论,黑格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一方面,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由内容决定。音乐形式是人类抽象的内心生活的感性外化,如果声音中不具备内容,音乐就毫无意义,不成为真正的艺术。另一方面,内容如果不通过感性形式将其外化,内容也无从谈起。“要是把它(艺术创作活动)所含的意蕴呈现给意识,非取感性形式不可。所以这种活动具有心灵性的内容,但是却把这种内容放在感性形式里,才可以被人认识。”因此,“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是彻底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针对这个辩证的问题,黑格尔比较关注歌剧的创作,注意到歌剧派别之间的争论,他认为诗歌的歌词与音乐相结合时,诗歌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的表现不能超脱诗歌内容的范围,但也不能降低到从属地位,从而丧失曲调的表现力。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声乐音乐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三、“情感论”的历史意义
黑格尔的情感论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理论依据,影响了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的作曲理念,如李斯特、舒曼、柏辽兹、瓦格纳等人,影响最深的是李斯特,他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发展到了极致,不仅在创作上以此为依据,并作为进行音乐评价的理论支柱。他十分重视音乐的内容,将音乐形式作为“充满了情感内容的容器”;他在评价舒曼音乐创作的文章中将形式称作“思想的外壳”、“灵魂的躯体”,李斯特尖刻的说,没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只是“手艺匠的制品”,不是艺术。他将音乐与文学相融合,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以音乐表现诗中的意境。再如柏辽兹、舒曼的标题音乐,瓦格纳的“乐剧”,都是从黑格尔的情感论中汲取养分进行的创作实践,可以说黑格尔的思想影响了整一代的浪漫主义音乐。
但恰恰相反,黑格尔却是反对浪漫主义的音乐。他的音乐情感论是以基督教音乐为起点,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他强调“和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和谐”是对“绝对精神”的崇高追求,使人的灵魂获得解放的效力,使人感受到精神中矛盾“和解”的幸福感,这一点在古典主义时期尤其是莫扎特的身上达到顶峰。黑格尔反对在音乐中流露出粗暴、狂野的情感,音乐中的情感应保持节制,能够令灵魂安定,因此黑格尔十分欣赏早期的宗教音乐,对于巴赫的宗教音乐也有很高的评价。对于纯器乐作品黑格尔有一种偏见,甚至将其视为是音乐的萎缩,他认为纯器乐作品容易偏重于形式上的追求,失去内容的意义,成为熟练的技巧游戏。例如对他同时代的贝多芬的交响乐,黑格尔一直保持着反对态度,甚至在《美学》中一字未提。这只能视为他个人审美上的偏见。
参考文献:
〔1〕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2〕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俞吾金等.德国古典哲学.人民出版社,2009.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2010.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