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诊家直诀》文献研究
2014-03-20肖海军石历闻
肖海军,石历闻
(1.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
·文献研究·
《重订诊家直诀》文献研究
肖海军1,石历闻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是在《周氏脉学四种》和《外诊简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是周氏诊断学思想尤其是脉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其在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创立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的诊脉方法,影响深远。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版本;脉学
周学海(1856—1906年),字澄之,安徽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清末著名医家。其著作包括《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形色外诊简摩》《伤寒补例》《读医随笔》《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共8种,60卷。《重订诊家直诀》是在《周氏脉学四种》和《形色外诊简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是周氏诊断学思想尤其是脉学思想的重要反映。现对《重订诊家直诀》的成书背景、版本源流及学术价值阐析如下。
1 成书背景及著述起因
清代朴学兴起,考据之风盛行,清儒用考据的方法,从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的角度研究古籍,考证古义,取得一定成绩。乾嘉后期,一些学者把精力投向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古籍,并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受其影响,周氏也仿用考据方法,对中医古籍进行大规模整理研究。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周学海据宋元刻本、藏家秘籍,校勘精审古医书12种付梓,以饷后学。之后,其又陆续评注史堪、张元素、刘完素、滑寿、叶桂等名医著作。周氏学术思想不仅贯穿于其校勘的古书当中,并且集中地体现在《读医随笔》《脉学四种》等专著之中。周学海于《重订诊家直诀》序言中曰:“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己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赏,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1]该书是周氏系统抒发个人观点之作,其内容皆与诊断有关,言简意赅,由浅入深,实为习医之门径书。
2 版本调查情况及研究用版本
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中国图书联合目录》等现有目录学著作、网络资源检索及国内各图书馆实地考查得知,《重订诊家直诀》无单行版,而是收于各丛书中。现存版本可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2.1 《周氏医学丛书》版本系统 ①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建德福慧双修馆刻本《周氏医学丛书》第三集。版本特点:正文半叶11行,行21字,栏框四周双边。版心白口,单鱼尾,其上记书名,下为卷数,再下方刻有页数。②1936年建德周学熙据清朝宣统二年周氏福慧双修馆刻本影印本《周氏医学丛书》。版本特点:影印本首页为“清史列传”,记载周学海事迹;次页有周学熙影印《周氏医学丛书》序。③1984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朝宣统二年福慧双修馆刻本影印本。
2.2 《中国医学大成》版本系统 ①曹炳章辑1936—1937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铅印本。②1990年6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重刊订正影印本《中国医学大成》卷十二。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简体铅印本《中国医学大成》。
2.3 其他现代本 199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郑洪新主编的《周学海医学全书》,其中包括《重订诊家直诀》。
从以上所述3类版本中发现,《重订诊家直诀》自刊刻以来无单行本,且后世校注者不多。主要有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竖排铅印校勘本,但无注解;以及郑洪新主编的《周学海医学全书》横排简体校注本,但其中《重订诊家直诀》注解不够详细,且收编于丛书中,不利于携带及传播。
3 内容与学术价值
3.1 基本内容 《重订诊家直诀》是周学海在其早期著作《周氏脉学四种》和《外诊简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的,是周学海学术思想的重要反映,集中体
现了周氏的诊断学思想,尤其是脉学思想。该书分上下两卷,其中上卷分指法总义、二十四象会通、八法总义、位数形势和微甚兼独;下卷分独取寸口本义,三关脉体通考、气血形势直解、左右表里直解、说神、辨止、初诊久按不同、单诊总按不同、脉有两侧、脉有头本、脉有动摇、脉有俯仰、脉有内曲外曲、脉有无数细丝、脉有变易无定、脉有起伏中途变易和外诊撮要。
3.2 学术价值
3.2.1 脉诊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周学海在总结前人脉学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作为诊脉的纲领。该纲领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构成脉象的诸种要素,有利于后学者执简驭繁,准确把握诸种脉象与证候的关系。周氏精辟地阐述八纲内容为:“位者,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促结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再审其独见一脉耶,兼见何脉耶。”也就是说,脉象由位、数、形、势四要素构成。各种单脉组合不同而为兼合脉,而单兼脉便组成了各种各样的脉象。周氏认为,可用位、数、形、势、兼、独六字将各种脉象分类归纳,无有遗漏。周氏曰:“微甚兼独者,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凡物之轻重也,非特极轻极重之并处也,必有微轻微重者介乎其间,故微甚不可不知也。”“位、数、形、势、兼、独”包括临床诸脉象,而诸脉象便反映了疾病的内在机制,是诊断的定性标志。“微、甚”二字是在脉象鉴别定性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定量分析,有利于审定病机,也应列为脉学纲领。另外,历代脉书皆以诸脉主病为其主要内容,而周氏则认为同一脉象的轻重程度不同,即有主病和判定预后的不同。比如在复合脉中兼合的几种单脉有轻重主次之分,主病亦异;同一脉中起伏之幅度缓急程度不同,病机也不同,此为诊脉之灵机活法。
3.2.2 注重并发明新指法:周学海在书中除描写了基本指法以外,还详细地叙述了特定指法的应用。如周氏曰:“曰举按,以诊高深也;曰上下,以诊长短也;曰寻推,以诊广狭厚薄曲直也;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涩止代也;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书中还提到侧指法、挽指法的使用,认为“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周氏称举按并用的指法为“操纵指法”,用以诊察脉中“根气之强弱”。书中尚有关于侧诊法的描述:“然脉实有两侧诊法,非扁阔与两条之谓也。凡指平按脉上,其形如此,及侧指于内侧拍之,而其形如彼,及侧指于外侧拍之,而其形又如彼矣”“每诊正脉微弱,侧诊弦而兼滑,则知有痰饮矣,其微弱,乃气虚,又为痰饮所困耳。又如外侧见弦,内侧见滑,便是表寒里热,与浮弦、沉滑同断”。此处的侧诊法与平按法结合,扩大了诊脉范围,有助于对复杂病机的判断,从而使辨证施治更加准确。此外,还有推移指法和一指直压法。“推而外之”“推而内之”“推而上之”“推而下之”的描述是对《内经》脉诊指法的具体应用,意在诊断病位;“一指直压法”是将食指直压三关,此两法皆是为了防止遗漏脉象部位而设的,后者常在儿科应用,具有临床价值。
3.2.3 注重诊脉次序,以察势为要:周氏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纲领作为诊脉的纲领,并认为在诊脉的时候应该按照这八字的顺序诊脉,反复推敲,进而可知病在气分还是在血分。如周氏曰:“指到脉上,即心先拟其脉,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继存其息,迟耶、数耶;继察其体,长耶、短耶,虚耶、实耶,滑耶、涩耶,审此三者,指下必已有定象。即就定象上,揣其微耶、甚耶,独见一脉耶,兼见何脉耶,至此而象更定矣。”同时,周氏还认为诊脉以察来去之势,即观察脉搏起伏跳停的态势为最要,因为其代表人身阴阳气机升降嘘吸之机。周氏创制的诊脉步骤有利于初学者掌握脉学要领,分析脉象。3.2.4 脉形以诊血分,脉势以诊气分:周氏认为,通过对脉形和脉势的诊察可以了解气血的病变情况。其指出“挺亘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血之端倪也;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气之征兆也。”并指出,“夫脉之行也,以息往来。其动则气也,其管则血之质也。病在气分候动之势,病在血分候脉之形。”当然,“血病当即累气,故候形者必审势。气病久乃累血,故察势者不必泥形”。周氏进而指出,先诊脉形,后辨其脉气,“是故人之诊脉也,指到脉上,先察其形之粗、细、硬、软,再审其气之至也。”气血是形成脉的基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气为阳,血为阴,气血的变化也就是阴阳的变化。症状相似,脉形相同,但脉势不同,其治法亦不同。如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引起的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阳明气分热盛的壮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有力。此二种证候,症状、脉形相同,但脉势不同,一有力,一无力,其治法亦有别,前种情况当补虚以当归养血汤,后种情况当泻实以白虎汤。
4 结语
周氏融汇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书有关脉学内容,对各种脉象进行形象化描述,而且在传统的举、按、寻、推诊脉指法基础上,提出具有创见性的移指法、直压法等,对各种脉象的气血虚实寒热也予以详述。其在认真研究古人脉学基础上提出诊脉时不应泥守古人之定则,并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其创立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的诊脉方法,使脉象更能全面地反映病情变化,影响深远。
[1]周学海.周氏医学丛书[M].建德福慧双修馆刻本.1910.
[2]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R241.1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2.004
2013-10-20)
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JSGJ1001-21)
肖海军(1984-),男,硕士研究生
石历闻,shi-l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