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先秦至魏晋养生家和养生文献略说
2014-03-20张雷
张 雷
(1.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2.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皖北地区先秦至魏晋养生家和养生文献略说
张 雷1,2
(1.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2.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皖北地区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家辈出,如老子、管子、刘安、华佗、曹操、嵇康、刘伶,养生文献也同样丰富,如《管子》《老子》《淮南子》。除此之外,皖北地区出土资料《万物》和《行气》也记载部分养生内容。
皖北;养生家;养生文献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有研究认为,“中央”指战国时“楚国北部以及与楚相邻的宋国这一范围之内……今天的行政区划上的河南北部、安徽西部、江苏北部,在历史上属于楚北部和宋国的地域。”[1]今天的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都可归为“中央”地区。历史上,皖北的太和县在战国时称钜阳,还一度成为楚国国都。而皖北地区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家辈出,如管子、老子、华佗、陈抟,养生文献也同样丰富,如《管子》《老子》《淮南子》。现就皖北地区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养生家及其代表养生著作进行梳理。
1 皖北地区先秦至魏晋养生家及养生文献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春秋末楚国思想家、哲学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载:“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耼。”[2]按此记载,老子出生地存在河南鹿邑、安徽涡阳之争。有学者仔细梳理了两地之争历史、老子国别并结合相关文献考证,认为老子故里即涡阳县境内[3]。又据涡阳考古发掘的太清宫遗址、流星园九井、尹子孤堆等资料[4],老子为涡阳人之说可取。《史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可见,老子是善于养生之人。其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文献。老子养生观主要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老子追求“长生久视”,又强调要效法天地,以自然为法则,不违背自然规律。其主张像天地一样“致虚极,守静笃”,保持内心清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5]。该书对后世养生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
管子(?—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思想家,今安徽颍上人。管子思想主张主要反映在后来稷下学派结集的《管子》一书中,该书是研究管子养生思想的重要著作。《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管子·内业》指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此外,其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主张虚其欲以存精。管子还十分重视精神调养,《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指出保持乐观情绪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而调节情绪则可用雅情怡兴的方法。《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如《管子·形势解》云:“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6]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西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其养生思想主要体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又被称为《淮南鸿烈》或《鸿烈》,刘安依祖籍虽非皖人,但此书是其当淮南王时“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7]此书虽为多人合作完成,但刘安“为人好书”“辩博善为文辞”[8],作为召集人,该书也大体上反映出其本人的思想。高诱言《淮南子》“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也阐述了不少养生之道。如提出“德、静、虚、平、粹”的“五至”养生理论,即:“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希望人们用理性抵御外来诱惑。该书还强调养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要有规律[9]。倡导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经常进行气功导引,注意吐故纳新,《淮南子·精神训》云:“是故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游猿跃,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10]
华佗(约145—208年),字元化,一名旉,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后世有题名华佗的所谓《中藏经》,学者多认为是伪托之作,又有如《华佗观形察血并三部脉经》《华佗枕中灸刺经》《华佗针灸经》《老子五禽六气诀》,也明显系后人伪托之作,不足为据[11]。《后汉书·方技列传》载其“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其继承《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观点,从理论上阐述了动形养生之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功法“五禽戏”:“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12]“五禽戏”具体的演练方法保存于《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其弟子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还传授了可服食的“漆叶青黏散”,并说“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头不白”。弟子樊阿“从其言,寿百余岁”[13]。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后人辑录有《曹操集》。曹操特别重视养生,曾多次问道于养生大家。西晋张华在《博物志·方士》中云:“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魏时方士,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不食,悉号三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其养生思想多体现在其诗文中。其四言诗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灰土”,认识到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但又希望通过养生达到永世长存,“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并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14]。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是三国魏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今淮北市濉溪县人,明代人辑有《嵇中散集》,鲁迅辑校有《嵇康集》。嵇康养生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养生论》和《答难养生论》两篇著作。嵇康继承了王充的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观,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元气”,“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禀受元气而生。由此在形神问题上,其反对形神分离,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神是互相依赖的,所以养生要形神兼养,表里俱济。嵇康在肯定人本性有欲的前提下,强调节欲顺性,告诫人们诱惑要淡然处之,适可而止,不能使之无限膨胀,损生害性。其云:“夫嗜欲出于人,而非道德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所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盛则身枯。”[15]并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答难养生论》批驳了当时对养生的一些错误看法。此外,嵇康提出了养生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只有恒养、服药、节欲三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16]。嵇康研究养生的同时,亦身体力行。《世说新语·德行》载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刘伶,或作刘灵,生卒年不详,字伯伦,西晋文学家,今淮北市濉溪县人,《新唐书·艺文志》录其文集三卷,后亡佚,传世作品仅有《酒德颂》、诗歌《北芒客舍诗》等少数作品。《酒德颂》并非托己保身、不遵礼法之作,而是一篇与道教思想密切相关的文章。刘伶通过饮酒服药进入“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慌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的混沌状态,进而达到修炼的
目的[17]。
2 皖北地区出土养生文献
除上述传世文献以外,皖北地区的出土资料中也有养生文献,1977年在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了两种竹简文献《万物》和《行气》。根据考古资料断代,墓主人为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因此两种文献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下葬年代[18]。这两种文献作者不可考。《万物》目前只公布了释文和部分摹版,没有照片[19]。出土时虽残缺过甚,但保留了不少与道家相关的内容,如简W038“轻体以越山之云也”。“轻体”是得道的标志之一,反映了当时医药、养生与道家极为密切的关系。与道家有关的还有竹简W029“令白发复黑”,W030“蜘蛛令人疾行也”等[20]。
竹简《行气》内容尚未全部公布,据介绍,此类残简所存不多,从残存文字看,其主要内容是讲行气的功能与方法。1985年《中华气功学基础教程(初稿)》一书第二篇引录了《行气》部分释文:“异哉子之齿年长矣……物之寿者何也……非因美食佳肴……寡而无耆欲之祟。是所以长寿……守神而藏……内气……之有方乎?曰:有。凡内气……去则精,精存则强……奉其真以顺其天命。”原文还提到在“内气”过程中的许多情况,如“气则可食”“志深而气”“气强”“气坚”“气聚”“气清”等[21]。出土养生文献至少进一步证实了汉代皖北地区浓厚的养生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自春秋时代就有重视养生的环境和氛围,其养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养生大家人才济济,养生文献丰富深邃,养生思想影响深远,养生方法手段多样。深入挖掘该地区的具有源头性质的养生文献,对于繁荣养生文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25.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39-2142.
[3]易小斌.老子及其思想辨正[J].中国文学研究,2008(1):70-73.
[4]李言敏,李光利,孙超.老子故里在涡阳[J].科技文萃杂志,1996(6):212-213.
[5]刘春援,徐辉.中医养生理论溯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4):9-11.
[6]窦国祥.管子:存精以养生[J].祝您健康,1997(5):16.
[7]高诱.淮南子注[M].上海:世界书局,1935:1.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45.
[9]乌多年.中国历史上文化先哲的养生观:四[J].长寿,2001(4):34.
[10]周一谋.《淮南子》论摄养与寿夭[J].华夏长寿,1995(1):6-8.
[11]彭华.《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J].史学月刊,2006(6):77-83.
[12]马孟昌.华佗及其养生成就[J].中国气功,1995(2):33.
[13]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4:799-804.
[14]胡冰.曹操的养生之道述略[J].气功,2000,21(7):332-334.
[15]王建美.嵇康养生思想管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48-150.
[16]方小洁.略论嵇康的《养生论》[J].浙江体育科学,2001,23(4):49-50.
[17]孙少华.刘伶《酒德颂》及其与道教服饵、饮酒之关系[J].求是学刊,2011,38(4):116-123.
[18]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8):12-30.
[19]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安徽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万物》[J].文物,1988(4):36-54.
[20]胡平生,韩自强.《万物》略说[J].文物,1988(4):48-54.
[21]马继兴.出土亡佚古医籍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6.
R212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2.005
2013-10-22)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01001770-1011770019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278);安徽中医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yb201207)
张雷(1980-),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