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琦辨治唇风经验

2014-03-20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唇口口唇唇部

周 玄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周琦辨治唇风经验

周 玄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周琦认为,唇风的发生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病机关键为火、燥、虚三方面,常按胃经风热、脾胃湿热、脾经血燥、阴虚火旺四型辨治。

周琦;唇风;慢性唇炎;辨证论治

唇风是以唇部红肿、糜烂、结痂、皲裂、起灰白色糠状鳞屑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多发于下唇,西医学中慢性唇炎与本病相似[1]。有关唇风症状的描述始见于《内经》,《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2]54其中“唇槁”二字,实际包括唇部的红肿、疼痛、燥裂等多种症状。《外科正宗·杂疮毒门·唇风》首次提出唇风病名:“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3]《疡医大全·唇口部·唇风门主论》载:“凡下唇肿痛或生疮,名驴嘴风,上唇肿痛生疮,名鱼口风。”[4]

根据中医“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唇者,脾之官也”[2]74等理论,可知出现唇风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脾胃失调之所以能反映在口唇部位,主要是因为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布舌下,足阳明胃经环绕唇口。

周琦是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医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其认为胃经风热、脾胃湿热、脾经血燥、阴虚火旺是唇风4种常见病机,临证时应抓住火、燥、虚进行施治。

1 胃经风热,宜祛风清热

《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脾与胃合,胃为足阳明,其经脉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渖唇。”[5]周师认为,胃经风热是唇风最常见的病机。此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唇部红肿灼痛甚,糜烂流水,有血痂,兼有口渴、口臭、便秘等,舌红苔黄,脉数。周师临床多采用疏风清热之品。治疗以泻黄散(防风,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重用防风,加荆芥、薄荷以及载药上行之桔梗等药物,多获良效。《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6]风邪夹热伤人,在清热同时,更应注意祛除外风;因防风辛甘微温,其性升散,祛风效显,为治风通用之品,故为首选,用宜量大。

2 湿热困脾,宜清热祛湿

脾为太阴湿土,又运化水液,喜燥恶湿,但尤易

受湿邪所困。《疡医大全·唇口部·唇紧门主论》:“唇紧湿烂,乍好乍发,经年累月,又名唇渖,乃脾家湿热也。”[4]周师指出,临床上此类证候表现为口唇皲裂、糜烂的同时,多伴有口臭、口渴不欲饮、纳差、乏力、大便黏腻等。且舌红苔黄腻,可伴齿痕、脉滑数。周师临床多用清热燥湿之品。以加味四妙散(苍术,黄柏,薏苡仁,怀牛膝,桔梗)合清热除湿之白鲜皮、椿皮等药,或以清脾甘露饮(白术,茯苓,栀子,茵陈,麦冬,生地黄,黄芩,枳壳,苍术,泽泻,连翘,甘草,芒硝,竹叶,灯心草)加减。

因湿邪与热邪交织难解,故在清除热邪的同时,对内湿需采用三焦分消,宜用陈皮、枳壳、香附等行气药,气行则湿化;采用黄柏、白鲜皮、椿皮等苦燥中焦;以牛膝、薏苡仁、茵陈等药利水渗湿。湿邪一除,热邪难依。两因同除,效果显著。

3 血燥生风,宜养血熄风

《难经·二十八难》将血的功能概括为“血主濡之”。血液亏少,濡养功能减弱,则会出现肌肤干涩。《证治准绳·杂病·唇》云:“思虑伤脾,血耗唇皱。”[7]《外科证治全书·唇部证治》认为唇风“脾经血燥”[8]。此证特点是在干裂起糠白色鳞屑的同时,多伴有唇痒、唇周围皮肤粗糙等。周师认为,此证病因是血燥生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表现在头面的口唇部。治疗当以养血为主,依李中梓所言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医宗必读卷十·痹》),以四物汤(熟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加祛风清热之荆芥、防风、秦艽、薄荷等药,达到养血熄风的目的。周师在养血同时少佐一两味活血化瘀药,如莪术、儿茶,以化瘀生新。

4 虚火上攻,宜养阴益胃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足阳明胃经环绕唇口。若素体阴虚,亦或胃阴不足,均可出现津液不能上呈于唇口,而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口唇,故见口唇痂皮、鳞屑、干燥、皲裂、火灼之感。且多伴有口干咽燥、口腔溃疡、大便干结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周师认为,此型宜用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生地黄,玉竹)合养阴之石斛、黄精、天冬、百合等药养阴益胃,清除虚热。

5 验案举隅

案1 高某,男,34岁,2013年8月21日初诊。因口唇干燥脱皮,疼痛溃烂就诊。自述口唇溃烂已半月余,疼痛难忍,注射抗生素治疗1周未效。症见:唇部红肿灼痛,口唇干裂,有血痂,牙龈红肿,伴便秘、口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为胃经风热证。处方:防风、石膏各30g,栀子、秦艽、生甘草各15g,藿香(后下)12g,桔梗9g,儿茶(冲)3g,芦荟4g。7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8月28日。口唇疼痛消失,干裂情况好转,效不更方。7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9月4日。口唇干裂消失,原方去儿茶。7剂,调理而安。

按 过食辛辣厚味,胃腑积热化火,复受风热外袭,以致风火相搏熏灼唇部,气血凝滞,致唇部红肿、疼痛而发病。周师运用泻黄散的同时,灵活加减,结合患者血瘀症状加儿茶少许;用辛散苦泄、质濡不燥的秦艽,祛风湿,通经络;重用风药之润剂,走十二经的防风,祛除脾经风邪。

案2 法某,女,18岁,2011年8月14日初诊。口唇干裂、发痒,抓后流水且反复发作,久而不愈。症见:口唇干燥皲裂,起灰白色糠状鳞屑,唇周围皮肤粗糙甚,瘙痒严重,伴便秘。月经量少,面色萎黄,舌干无津,脉细数。

辨证为血燥生风证。处方:熟地黄20g,白芍、白鲜皮、地肤子、神曲、山楂各15g,当归、莪术、瓜蒌仁各12g,川芎9g。7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8月21日。口唇瘙痒有所改善,便秘未减,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予原方加火麻仁、柏子仁、麦冬、石斛、炒苍术各15g。7剂,水煎服。

三诊:2011年8月28日。唇部皮肤略显粗糙,口唇干裂、瘙痒消失,大便通畅。予二诊方加丹参、黄芪各15g。7剂,调理而安。随访1年,未曾复发。

按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脾经有热,日久化火,耗伤阴血,血虚则化燥生风,风盛伤肉则见唇风;燥热熏灼口唇,则见唇部干裂流水。周师选用补血基础方四物汤,结合病情变化,灵活加减,针对疾病日久出现的瘀血症状,选用活血之丹参、莪术,体现了“除旧生新”的思想。

[1]王永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74.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7.

[4]顾世澄.疡医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91.

[5]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4.

[6]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2.

[7]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76.

[8]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3.

R276.8

A

10.3969/j.issn.2095-7246.2014.02.017

2013-09-27)

安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AH201310369029)

周玄(1992-),男,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唇口口唇唇部
转速对旋转式唇形密封接触性能参数的影响
钣金挖补修理在发动机唇口型面中的应用
高充量密度重型柴油机燃烧室形状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皮肤镜在鉴别口唇静脉湖和口唇黑子中的应用
冰糖葫芦
唇部美人计
冬季护唇小窍门
空气散热器成形工艺研究
中国美貌汉族女性口唇特征的测量
口唇性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