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里同病证治探微
2014-03-20王兴华
金 莲,王兴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伤寒论》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所遵循之圭臬,其中关于“表里同病”的辨治对指导中医临床有重要意义。表里同病,即患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本经或他经内脏病变者,表里证候往往混同出现。故从整体上把握表里同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证治思路,对临床治疗确立治法方药不无裨益。
1 “表里同病”的形成因素
1.1 邪气因素 邪气,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邪气侵犯肌表多形成表证;邪气侵犯较深部位多形成里证;若邪气同时侵犯表里两部,则易导致表里同病。邪气的性质与表里密切相关,如风邪轻扬、易袭阳位,多在肺卫;湿邪黏滞,阻遏气机,多伤于脾;疠气发病急骤,传变快,易传于里。多种邪气同时侵犯人体,则可能引发表里同病。
1.2 体质因素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云:“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是以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或从寒化,或从热化。”[1]
体质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疾病传变发生作用。①较大程度上决定正气之强弱,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如素体盛者,一般不易受邪,或虽被邪扰,病后易趋表实、里实或表里俱实证。素体虚者,易于感邪,病势较缓而多入里传变,形成表里虚实夹杂证,或内外俱虚证。②在邪正相争过程中,对病邪的“从化”起作用。素体阳盛者,邪多从火化,疾病多向阳热实证演变;素体阴盛者,邪多从寒化,疾病多向寒实或虚寒等证演变。
2 “表里同病”的发病方式
2.1 合病与并病 合病与并病首见于《伤寒论》。合病指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受邪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而正气相对不足的情况。而并病指感邪后某一经的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病证,即病变的部位发生了相对转移。如《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2]合病与并病大多为太阳病与他经病同时存在,属表里同病范畴。
2.2 素有内疾,复由外感引发表里同病 《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指患者原有喘病,又外受风寒,引起喘病复发。喘乃肺气上逆之里证,外受风寒为表证,邪气从外而内,引动内宿之喘疾,则形成表里同病。此条亦是对“内外合邪”发病机制的具体阐述[3]。
3 “表里同病”的证治类型
《伤寒论》第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仲景以表证兼有里实热证为例,提示表里同病,势有缓急,汗下有先后之序。治疗原则应根据表里证候的轻重缓急,从而决定先治表,或先治里,或表里同治。
3.1 表里同病,病位偏表,先治其表
3.1.1 原文例证:《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风寒外束,可发生气喘,而阳明里热熏蒸也可发生气喘,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同见。今为胸满而非腹满,则表明不是阳明里实之喘,故禁用攻下法。今表邪束肺,肺气被阻,喘而胸满,病势偏表,以太阳病为主,治宜先解表。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表解则喘满自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里有痞证,外有表证,为表里同病,治当先解表,表解后再行攻痞。若先行攻痞,有郁遏表邪之弊,亦恐引邪深入,致生变证。汗下后,虽有表邪未解,却不用峻汗之麻黄汤,而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表解后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痞。
3.1.2 医案举例:“有豪子病伤寒,脉浮而长,喘而胸满,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眠,予曰,太阳阳明合病证。仲景法中有三证,下利者葛根汤,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也,治以麻黄汤,得汗而解。”(《伤寒九十论·太阳阳明合病证》)
按 案中指出《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合病之3种情况。①太阳表邪内迫大肠,见下利,但以风寒表实为主,用葛根汤,表解里自和。②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治以葛根汤解表为主,随症加半夏降逆止呕。③表邪束肺,喘而胸满,病势偏表,用麻黄汤解表定喘。此3种情况病机关键在于表邪内迫,故皆以治表为重。本案表里证兼有,与第3种情况相符,麻黄汤用之效验。
3.2 表里同病,里证重急,治里为先
3.2.1 原文例证:《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表证误下后,里气大虚而便泻,致完谷不化,此时虽有身痛之表证,但非主证,因其里气虚寒,若再行解表,必将造成虚脱之变,故以四逆汤急救其在里之虚寒,待里气恢复后,再以桂枝汤解表。
《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患者发狂,少腹硬满,是因表邪不解,外邪循经入里化热,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且上扰心神。由于里证深重,即使表证未解亦不先治其外,而急治其里,用抵挡汤攻下瘀热。
3.2.2 医案举例:“仇景莫子仪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发狂,小腹胀满,脐下如冰,小便反利。医见发狂,以为热毒蓄伏心经,以铁粉、牛黄等药,欲止其狂躁,予诊之曰:非其治也,此瘀血证尔,仲景云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也,可用抵挡汤,再投,而下血几数升,狂止,得汗而解。”(《伤寒九十论·太阳瘀血证》)
按 病发于太阳之表,脉由浮变沉,而沉脉主里。患者出现典型的狂躁症状,提示热在血分,瘀热上攻于心,神志错乱。小腹胀满不舒,为瘀血与邪热结于下焦所致。小便自利,是病在下焦血分,膀胱气化功能未受影响。瘀热相结,荣气不布,出现发黄。本病属瘀热互结之重症,治以破瘀结、泻血热之抵挡汤。患者下血数升,再无狂躁。而后表证仍在,再用汗法解表。
3.3 表里同病,病势较缓,表里同治 《伤寒论》中表里同治的病证较多。例如:太阳伤寒表实兼里证、太阳中风表虚兼里证、太阳蓄水证、阳明肠热下利兼表证、阳明湿热发黄兼表证、太阴里虚寒兼表证、少阴里阳虚兼表证。同是太阳伤寒表实兼里证,亦有大(小)青龙汤之解表清里和解表化饮之不同。
3.3.1 原文例证:《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汤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为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证治。金·成无己注:“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见阳脉,邪在里见阴脉。下利脉微迟,邪在里也。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为自汗而喘也,即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里热。”[4]
《伤寒论》32条与34条之二阳合病皆出现发热下利,但病机迥别,当须明辨。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由太阳表邪内迫大肠而成,但尚未化热。此表里同病,以太阳表证为主,重在解表。34条,阳明肠热下利兼表证,表里皆热,汗出而喘。此表里同病,以里热为主,重在清里。
《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条为挟表热而下利的证治。太阳病,屡用攻下后,表邪不去反伤脾阳,致脾虚寒而下利,表邪不去而发热。屡经泻下,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故心下痞硬。当此里证不解而外热不退之时,法当内外兼治,用桂枝通经而解表热、理中温中以转升降之机。
3.3.2 医案举例:“李孩,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宜葛根芩连汤加味。粉葛根六钱,细川连一钱,淮山药五钱,生甘草三钱,淡黄芩二钱,天花粉六钱,升麻钱半。李孩服后,其利渐稀,痧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经方实验录》)
按 麻疹应向外透达,发疹期间出现腹泻,可致疹毒内陷。案中患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目赤、脉数等皆是一派热象,故当清热止利;疹发不畅,须透邪达表。此表里同病,以葛根芩连汤表里同治最为恰当,于原方加升麻,可增葛根透疹之力,更加天花粉清热生津,山药补脾培土。诸药合用,药后显效。临床上麻疹兼下利,属热者居多,每遇之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5],多获效验。
4 “表里同病”的证治要点
4.1 表里同病,首辨病机 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的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书中专述外感病内容较少,大部分是外感兼夹杂病,或因治疗失误而续发各种变证。表里同病之时,更是病变纷繁,须从整体出发,针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关键病机,确定治法选用方药。
4.2 表里同病,顾护正气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表证治当解外,里实证治当攻下,但在表里证同见且里实的情况下,若先行攻下,则损伤里气,易生他变。此时解表宜桂枝汤,缓发其汗,以除外邪;不用麻黄汤,恐其峻汗伤津,更增胃燥。
麻黄汤为治太阳风寒表实证的主方,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然《伤寒论》中运用麻黄汤主治的病例极少,不可发汗禁例却有9条。通常理解为麻黄汤是发汗峻剂,禁例示人应慎用之。这一说法并不全面,从禁例内容来看,皆非单纯外感病表实证,而是兼有里虚证。尽管里虚程度各异,但与强调顾护正气,不可单用汗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总之,辨治表里同病,应认清表里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同时谨守病机,顾护正气。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做到根据不同病机、具体病情灵活施治。
[1]吴谦.医宗金鉴[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3.
[2]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5.
[3]顾恪波,贺梅娟.浅议外感热病中的“内外合邪”[J].北京中医药,2009,28(5):353-355.
[4]张国骏.成无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70.
[5]乔艳贞,王富伟,李占伟.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麻疹热利69例[J].河南中医,2004,2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