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高专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模式
2014-03-18王德飞赵树娟
王德飞,赵树娟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颌面、口腔和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1]。作为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口腔解剖生理学在口腔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为以后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 口腔解剖生理学的重要性
口腔修复、口腔内科、口腔外科等的临床操作都离不开口腔解剖生理学做基础。例如某患者左上颌6被诊断为急性牙髓炎,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开髓孔的位置、麻药进针点、根管数目和方向,这是治疗的基础。所以必须学好口腔解剖生理学,为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2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单纯强调知识的灌输,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易导致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口腔解剖生理学由于教学内容繁多,医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掌握不仅需要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智力因素,还要具备操作能力。另外,从课程设置上来讲,该课程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尚未接触临床,缺乏口腔临床治疗的实践经历,影响了其对口腔解剖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口腔解剖生理学内容抽象,若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会很大程度地挫伤或抑制教与学的积极性。
3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体会
3.1 适当调整课时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临床治疗、修复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程目标要求的内容,因此,将原课时34学时(理论30学时,实训4学时),调整为现在的42学时(理论30学时,实训12学时),适当缩减选修课学时,增加实训课学时。在实训课上,让学生观察离体牙、标本、X线片,雕牙,进行尸体解剖、模型制作,通过反复观察和建立立体感、层次感、透视感和活体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直接面对临床应用的各种材料,增加了真实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补充和巩固了理论知识,为后期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
3.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3.2.1 师生角色转换,强化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怎样改革,课堂的中心始终是教师,仍是填鸭式教学,经多年的教学摸索,在教授口腔解剖生理学部分内容时我们采用了互换角色教学法。例如讲授恒牙解剖形态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收集相关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课,其他学生适当补充,组与组间进行竞争,不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提高学习能动性。教师的鼓励与评价,使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学生也初步养成了文献检索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相互之间的学习,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认识,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2.2 加强实物展示及多媒体教学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牙齿解剖形态及应用。例如学习牙髓腔解剖章节时,可选择标本模具向学生直观展示,增加感性认识,易于学生理解。力求“讲”和“演”有机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在讲授神经、血管分布时选择多媒体教学,融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于一体,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形式展现出来[3],对学生的多种感官产生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2.3 加强课后知识的总结 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1]。例如在讲解颌位解剖时,一般按照牙—牙列—咬合—下颌运动—咀嚼活动的顺序,但是各个知识点并没有明显界限,因此,只有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掌握其精髓。总结可采用纵向法、横向法,既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进行描述,也可用图表使内容系统化,找出共性、个性以及中心线索,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从口腔医学发展历程看,口腔医学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离不开口腔解剖生理学做基础,充分显示了口腔解剖生理学在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
[1]王美青.口腔解剖生理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李守宏,庞光明.以病例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法在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90-92.
[3]牛文芝,王鹏来.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口腔修复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2010,19(4):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