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 护士职业风险与防护研究进展

2014-03-18吴晓娟谢先会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护士因素职业

吴晓娟,谢先会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 400038)

ICU是收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的专科病房。ICU护士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的损害,且心理压力巨大[1]。ICU护士是职业风险暴露的高危群体。随着医学的发展,大量新化学物质和潜在职业危害因素具有隐匿性和长期积累的特点,其危害向远期显性和慢性致病转变。因此,ICU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1 ICU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在进行生活护理、吸痰、胃肠减压、灌肠、抽血、倾倒尿液引流液等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体液等均可污染护士身体。这些污染物可含有经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病毒,经呼吸道传播的结核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消化道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等。艾滋病的蔓延以及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病率的增高,有创监测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急救过程中不能及时明确感染性质等,均会增加ICU护士接触此类污染物的几率。ICU患者病情危重,大部分无自主呼吸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会使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感染风险增高[2]。另外,ICU护士因抽血、注射操作频繁针刺伤发生率也较高。ZiadA.Memish等[3]发现,2007—2011年研究期间共发生477例针刺伤。我国ICU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0.6%,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占74.5%。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是因针刺伤所致[4]。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1.8%,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是0.3%,只需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被刺伤者即可受到感染。有研究表明,0.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针刺伤可传播二十多种血源性传染病[5]。此外,使用中的呼吸机含有的各种细菌、病毒废气,大部分排放于室内,也会增加护士感染的几率。吸引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各种医疗性废物在处理过程中均可产生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空气。空气中的污染微生物在人员活动时散布,若再有层流病房的送风口、回风口未正确维护均会导致ICU病房空气变得更加污浊。如此,将增加医护人员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1.2 物理因素

1.2.1 噪声 ICU环境封闭,且拥有众多监护抢救设备,时常有呼吸机、监护仪、CRRT机、输液泵等报警。ICU噪声水平白天为40~80dB,夜间为45~55dB。国际噪声委员会规定,噪声水平白天≤45dB,夜间≤30dB。长期受噪声危害可使医护人员出现听力下降、烦躁不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使工作效率显著降低,特别是降低精确度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1.2.2 辐射 ICU患者病情危重,经常需要接受床旁胸片、CT等检查,ICU护士需协助摄片或护送患者去放射室,检查一结束,护士就必须马上回到还未衰减完全的微辐射环境里照看患者,因此,ICU护士不可避免地要经常接触放射线。长时间接触放射线会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X线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放射性物质,长期小剂量的X线会在体内产生蓄积作用,不仅导致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

1.2.3 负重 ICU中昏迷、镇静状态的患者较多,需要护士每2小时行翻身、叩背、吸痰等护理;收入或转出患者时均需护士搬运;每日的护理工作很多需要弯腰操作。护士腰部用力多,劳动强度大容易致腰肌劳损。另外,长时间站立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1.2.4 其他 乳胶手套是ICU护士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乳胶会引起机体出现各种不适反应,如瘙痒、皮疹、荨麻疹、哮喘等。ICU用电设备非常多,由于设备线路老化,接线板损坏,监护仪、微量泵等仪器损坏漏电,护士操作失误,安全用电意识不强等容易造成电击伤。由于各种原因,许多ICU都存在光线不足现象,护士只能在人造光源下工作。人造光源会扰乱人体生物钟规律,长期生活或工作在不协调的光辐射下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4]。环境封闭使医护人员长期吸入废气,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1.3 化学因素

1.3.1 化学消毒剂 甲醛对黏膜的刺激性很强,可引起哮喘,急性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甚至致癌[6];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且易挥发,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2%的戊二醛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ICU护士每项操作前后都要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而大部分消毒剂对人体是有害的,但因其危害是缓慢的,所以容易被忽视。

1.3.2 臭氧 在病房内,床单位的消毒需要应用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剂之一,长期接触会导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3.3 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一种强烷化剂,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消毒灭菌物品上残留的环氧乙烷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另外,环氧乙烷灭菌后的二次生成物也具有毒性。环氧乙烷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长期低浓度接触环氧乙烷可损害人的识别能力。

1.3.4 其他 如水银、戴奥辛、细胞毒性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特别是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是细胞毒性剂,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7]。

1.4 心理社会因素

1.4.1 社会因素 ICU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患者家属常会有过高期望,极易产生护患冲突,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精神压力,给其身心带来一定影响。

1.4.2 身心因素 护士工作强度大,精神高度集中,随时需要进行各项抢救工作。科技的发展带来仪器的更新及抢救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ICU工作要求护士专业知识水平高,而这就需要不断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导致ICU护士的精神压力剧增。护士除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外,还承担着照料家庭的重任。据调查,长期在ICU工作的护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发生抑郁[8]。

1.4.3 其他“三班倒”的排班方式、频繁的夜班,容易使护士处于应激状态,以致发生失眠、生物钟被扰乱、饮食代谢紊乱,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有研究表明,还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9]。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等均会对护士产生负性刺激,使其身心健康状况明显较普通科室护士差。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2.1.1 标准预防 正确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和进行安全防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应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ICU内增设多个自动感应洗手设备,并在每张床旁的治疗车上放置快速手消毒剂。

2.1.2 屏障预防 戴手套是ICU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减少血液接触的最主要的防护措施,可有效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10]。倾倒痰液、尿液及清理大便时,使用一次性薄膜手套,摘手套后要对手进行彻底清洗。实施屏障保护可减少血液、体液飞溅和黏膜暴露等风险。进行某项操作时,衣服或脸部可能被污染,应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

2.1.3 隔离防护 将患有传染病的重症患者安置在单间负压病房,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对一些特殊传染病患者应有明显的标识,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并在床单位上做醒目标识,病历上做特殊标注。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和物品,由供应室统一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封闭式收送,减少二次污染和锐器伤。急诊患者按传染病患者对待,以减少传染源扩散。每年对ICU护士体检一次,加强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防止其感染各种传染病。

2.2 物理因素的防护

(1)定期检查和维修发出噪声的设备,放置橡皮垫以减少振动噪声的产生。呼吸机及监护仪的报警系统调至适宜分贝,加强巡视及时处理报警。同时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

(2)科室配备铅板、铅衣等防护用具,使护士在患者行X线检查时,可利用现有防护用品进行防护。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如可移动式铅板、铅衣等。怀孕护士不参加有辐射的护理工作。

(3)学习正确搬抬患者的方法,应用力学原理根据护士身高将床面摇高或降低减少护士腰部做功。有研究表明,适当的病房设计、合理配备医护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可大幅度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11]。此外,护士应加强体育锻炼并坚持做腰部保健操,每天进行腰背及腿部肌肉的放松训练,以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加强肌肉韧带的抗疲劳能力,还可进行腰背部热敷热疗,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减轻组织酸痛。

(4)为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工作时可穿弹力袜。对漏电、人造光源、环境封闭等情况除需要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外,还需要医院加大硬件设施改善力度。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加强ICU病房通风是减少化学因素侵害的有效手段。在通风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同样可以减少化学因素的侵害。如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无害浓度,将配好的消毒液在密闭容器内存放,配置及使用时戴防护手套和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另外,为患者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时,使用层流生物安全柜可有效减少药物向空气中弥散。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可在其呼吸机的进气和出气端分别装上空气过滤器,以减少废气排放及交叉感染的机会。

2.4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1)宽松的环境是减轻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医院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护患比例,加强岗前培训和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使全体护士对职业风险有充分认识,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降低职业性损伤的发生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定期做短期疗养,使ICU护士感到被关心和尊重,从而利于其平衡心态、恢复体力,减少生理性疲劳,促进身心健康。

(2)ICU护士要正确认识工作的特殊性,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爱伤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安全和放心,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注意沟通技巧,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与纠纷。工作之余,要妥善处理家庭关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同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

3 小结

ICU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ICU护士职业风险的高危性,对其职业风险的防护逐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加强管理培训成为重要的一环,而医院的重视以及加大防护用具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规范化操作、科学配置、流程安排、仪器药品使用成为降低ICU护士职业风险的有效途径。另外,ICU护士树立防护意识和注重心理调节也是最重要的主观组成部分。

[1]于艳萍.ICU 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杂志,2010,31(14):2324-2325.

[2]黄丽君.ICU 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国社区医生,2013,13(2):302-303.

[3]Ziad A.Memish,Abdullah M.Assiri,Mervat M.Eldalatony,et al.Risk analysis of needle stick and sharp object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Saudi Arabia)[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2013(3):123-129.

[4]刘红敏,刘东静.ICU 护士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分析及自我防护能力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59-61.

[5]Seeff L B. Hepatitis B from a needle stick injury [J].Ann Intern Med,1991(115):411.

[6]刘晓宁.ICU 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5):99-102.

[7]姚娟.ICU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护理,2012,28(1):95-97.

[8]魏君.浅谈ICU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89-1891.

[9]陈汉明.病例对照分析近年汕头市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J].医学信息,2011,24(3):1607-1608.

[10]柏兴华,苏兰若,高蕾,等.ICU 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2-444.

[11]朱玉娟.ICU 护士职业风险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82-84.

猜你喜欢

护士因素职业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解石三大因素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