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4-03-21刘菊萍
刘菊萍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1 图式理论的概念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首先由德国心理学家巴尔利特(F.C.Barlette)于1932年提出,他认为图式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和实验在人心里,特别是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对于个体认识事物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认识过程中,个体只有把新刺激与已有相关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它。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图式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阅读理解等的研究[1]。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默哈特(D.E.Rummelhart)等做了大量研究,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即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所有人的已有知识在头脑中经过整理、内化,形成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就是图式。20世纪90年代初,欧麦利(J.M.O'Malley)把图式作为认识的一部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图式是信息在长期记忆中的储存方式之一,是围绕一个共同题目组成的大信息结构;它比命题网络的范围广;典型的图式结构是分层次的,信息子集包括于范围更大、更广的概念之中。他们的理论正被广泛用于解释图式在语言理解及语言运用中的作用。图式不仅包含知识本身,还包含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即图式的启动。在认知过程中,图式的主要作用是说明人的理解过程,理解时需要个体已有的图式中相关知识的加入,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综合等心理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目前,图式理论正在被引入英语阅读、写作、听力甚至语言学科的研究中,并发挥着非常出色的作用。
2 影响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因素
鲁默哈特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可能有3种情况:(1)读者不具备与文章相适应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理解文章的内容。(2)读者虽然具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式,但文章的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使读者的图式活动起来。(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能够对文章作始终如一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表达意图,也就是说读者误解作者的意思。
鲁默哈特的这一归纳是对母语阅读而言,对于外语阅读来说,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作者虽然提供了足够的理解线索,读者也具备有关的图式,但读者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作者所提供的线索没有起作用,不能使读者的有关图式活动起来。图式包括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任何一篇英语阅读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构成的。语言图式是指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读者通过语言图式获得内容图式,阅读后留下心理痕迹的往往是内容图式而不是语言图式,阅读理解取决于读者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两者都具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不仅是英语阅读理解,汉语阅读理解也是这样。比如面对“文化大革命”,现在的学生能读得懂字面意思,却不明白其含义,因为他们有语言图式而无内容图式。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能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重要性,强调词、句和语法的学习与记忆,而忽视内容图式的重要性,不重视语言意义、背景知识的传授,严重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英语阅读的失败常常是由于缺乏内容图式造成的。
3 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尝试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阅读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的成功。阅读模式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其中最为主要的有自下而上式和自上而下式两种。所谓自下而上式,是指阅读时由符号到发音再到意义的过程,强调意义附着于文章,认为读者只需逐字逐句读懂文章,便会理解文章的意思。这种模式忽视了对语言意义的理解,缺乏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导致学生陷入孤立地研究与处理词义和结构的误区,阅读能力提高缓慢。自上而下式则要求读者从语义、语篇入手,在阅读之前,以阅读目的为基础,结合文章的标题、插图,先对文章的内容与含义作出推断与预测,带着推断与预测阅读全文,来证实、排除或修正、推断与预测,从而理解文意,实现读者与作者的相互交流[3]。20世纪80年代,Rerfetti等提出了相互作用模式,把自下而上式阅读与自上而下式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强调图式知识与预测重要性的同时,强调快速阅读和准确理解文章语句的重要性。笔者运用图式理论,结合相互作用模式,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创新。
3.1 增加相关知识,为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阅读过程是读者运用头脑中的知识图式对所读材料进行选择、推测以达到理解的过程,是读者被激活的相关图式与阅读材料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读者如果缺乏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图式,即使语言能力很强,也很难读懂文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根据课文内容有目的地选择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Book 1 Unit3 Text A——Magellan’s Madness一课,教学前笔者从教参及网络上找到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AboutMagellan”“Magellan’s Journey”“Magellan Channel”让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相关内容图式,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通过图式知识的输入,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课文,而且印象深刻,很容易将新的图式融入头脑中的图式网络,为今后的阅读理解积累知识和经验。
3.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把握文章整体意义
阅读前,教师先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同时告诉学生文章的标题、插图等是作者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一般都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主题思想;第一段(the opening paragraph)作者一般说明写作意图,末尾段(the closing paragraph)作者一般阐述结论或发表评论,与读者交流看法、观点。阅读时,指导学生结合图式证实、排除或修正、预测,多问几个What、Why、How,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3 讨论阅读内容,形成正确图式
在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后,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读,要求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中心思想(main idea)并对细节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最主要的是就文章结构的逻辑体系进行讨论,结合讨论结果,以最简洁的图表勾勒出文章脉络。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Book 1 Unit4 Text A教学中,师生通过讨论形成正确图式:
通过观察图式,学生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图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具体信息,抓住文章核心,进一步理解全文。
3.4 充分运用图式,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讨论、形成正确图式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概念有了初步理解。教学后,指导学生运用图式对文章进行复述、改写。学生在图式框架的帮助下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一方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避免了因死记硬背而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学生在图式理论指导的阅读教学中学习兴趣高涨,主动参与活动,自信心得到提高,并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5 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建立并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
注重语言意义和文化背景的讲授,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内容图式是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图式网络的不断扩大。首先,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除表面意思外还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如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dog,name,blue,public school等。教师教学时要加强词汇文化意义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词汇,加深对词汇意义的认识。其次,从课本中寻找有关文化背景的知识信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增加文化背景知识量,开展与之相关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图式。另外,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现异国文化氛围。教师发动学生收集英语国家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文化知识。如利用原版影片、VCD指导学生了解外国风土人情,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
[1]何更生.图式与阅读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3):102-106.
[2]彭冉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