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014-03-21毛秉豫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教学计划本科生创新能力

刘 暖,杨 雷,毛秉豫,卞 华

(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创新从英文“Innovation”翻译而来,意为内部的变化和更新,既含革新之意,又有创造之意,即开拓、批判和推陈出新,意味着对前人思想的超越,对现存旧事物的否定与突破。创新能力是指在破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即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取向。创新能力是教育培养及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1]:“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本科生教育中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我国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缺陷分析

1.1 观念落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学生也只满足于通过考试。

1.2 教学体系滞后

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体系仍然相对落后,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3]:(1)人才培养模式欠妥。传统本科生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知识深度、轻基础知识广度,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轻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高校采用统一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学制、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筛选、评价等标准都是一致的。在这种模式下,个体间的差异极易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很容易被扼杀。(2)课程结构不合理。选课自由度欠缺,不能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流于形式的课程太多,课业负担过重,致使多数学生疲于应付各科考试,没有时间思考与创新相关的问题等。(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普遍抱怨“缺乏参加实践活动的条件,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没有互动的环节和时间”“下工厂、医院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等[3]。

1.3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个别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受学术界浮躁学风的影响,做学问敷衍了事,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后,我们提出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预备环节

2.1 培养机制

每年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一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二学年,学生不分专业,在学院大类平台上进行基础培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化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第三学年,学生在修读大类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主修专业,明确主修专业后,既可以按正常专业通道培养,亦可以按学校与该专业所属学院共同制订的“特别培养计划”接受专业培养。

2.2 教学计划制订

第一、二学年为通识课程教学,重点开设各种高级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上的必修、选修课程;第三、四学年为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并在导师指导下参加部分课题的研究或大学生科研训练。

2.3 教材建设

在教材遴选上,严格管理,重点选用“十一五”规划优秀教材、国外原版教材、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教材及能够反映新兴边缘学科的教材。组建本科课程建设指导小组,追踪课程发展前沿,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方案,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

2.4 课程建设

建设特色课程。如工科混合班,既有全英文教学课程,又有原版外文教材课程、双语教学课程、讨论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等。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特别是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及课程考核方法等应有鲜明特色。

2.5 师资建设

导师要有创新精神,有一套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讲教师必须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思想活跃。教师的高尚品德及高深学问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其在专业学习、身心素质、创新及实践能力上一步步走向成熟[3,4]。

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过程环节

3.1 规范教学计划制订程序

教务处在教学计划修订指导小组领导下,提出教学计划修订意见,设计教学计划总体框架;各院系教学计划修订小组根据教务处意见组织专家拟定本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院系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订,并将修订后的各专业教学计划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校领导批准后执行。

3.2 确定教学计划的各项内容

首先,降低必修课比例,相应增加选修课数量及开课规模,开设一些边缘学科、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及讲座性选修课。对新开设的选修课必须进行调研、专家论证,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对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选修课加大支持力度。其次,建立和完善选教制度。选教制度是在教学质量与教师管理控制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的一种尝试,也是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实行选教制度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优秀教师的创造才能和示范作用,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再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如军训、实验、课程设计、见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5]。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进行科研训练,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

3.3 加强教学计划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教学计划在制订后,需要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此时应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改。

3.4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管理

首先,确立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在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工作[6,7];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切实加强精品课程建设[8]。其次,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改革招聘方法。改变教师来源单一的状况,采用开放竞争的聘任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扩大教师来源。(2)制定人才吸引机制。高校应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及优秀管理人才到校任教和工作。(3)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改革职称晋升制度,加大教学业绩所占比重,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另外,对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4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环节

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4.1 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使评价达到预期目的。(2)客观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观念、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过程,评价标准作为一种尺度和规范应当如实、客观地反映实际教学情况。(3)有效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考查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4)导向性原则。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对传统不合理的教学观念的超越和突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运用知识、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能力。

4.2 评价标准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评价的标准应该为是否采用优质教学。所谓优质教学,是指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活动。优质教学使学生学到各种经验,学会独立解决各种问题,掌握一定的创新技能。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03).

[2]陈习知.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1):14-15.

[3]陈宇岳.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9,12(6):265-266.

[4]冯加斌.继续完善高校教材管理机构和人员素质建设工作[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130-131.

[5]方强.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5):35-37.

[6]徐衡,付鹏.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5(2):28-30.

[7]冯玉芳.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4):36-39.

[8]韩骅.美国高等学校的“区别教育”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1,1(2):85-89.■

猜你喜欢

教学计划本科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