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治疗十二指肠外瘘的探讨
2014-03-18王孝东沈正高吴伯鹏
王孝东,沈正高,吴伯鹏
(兰州电机厂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十二指肠外瘘大多为高流量瘘,处理困难,极易发生内稳态失衡,渗透性紊乱,酸、碱、电解质失衡以及营养不良[1]。近年来,随着对十二指肠外瘘病理、生理与临床肠外、肠内营养的认识不断深入,肠外营养支持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2]。我们对2012年1—5月收治的两例患者,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1:患者,男,64岁,2012年1月13日就诊,自诉上腹胀痛半月,加重伴黄疸3天。行相关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行ERCP术,术中见十二指肠乳头对侧肠壁有一直径1.5cm的憩室,检查中患者颈部出现皮下气肿,考虑为十二指肠憩室穿孔,急诊行十二指肠憩室内翻修补术。术后常规肠外营养治疗,术后6日出现腹腔引流量增加,造影显示十二指肠瘘,瘘口不大,下段肠道通畅,左侧卧位时漏出液减少,继续全肠外营养、胃肠减压、中药灌肠,并使用生长抑素治疗5天。术后11日给予肠内营养,进食后即改为左侧卧位,第一个24h给予糖盐水500ml,次日改用肉汤、藕粉等流食,进食量逐渐增加,5天后达2000ml/d以上。根据生化检查结果,予以肠外营养调整,术后16日给予半流质饮食。术后40天十二指肠外瘘愈合。
病例2:患者,男,77岁,2012年1月5日就诊,自诉上腹胀痛3天,伴皮肤黄染2天。ERCP术中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肠壁见一巨大憩室,憩室内有食物残渣及血迹、脓性分泌物。给予抗感染、肠外营养治疗后10 天,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体温持续在38.5℃,行腹部CT检查显示右上腹背侧有多发包裹性积液,考虑十二指肠憩室炎穿孔,腹后壁多发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脓液中有食物残渣。术后3日腹腔引流量仍较大,造影显示十二指肠瘘,瘘口较大,立位时漏出液较少,给予全肠外营养、中药灌肠,并使用生长抑素3天。因患者经济困难,无法行全肠外营养,术后7日给予肠内营养,术后12日给予半流质饮食。术后68天十二指肠瘘愈合。
2 结果
两例患者痊愈出院,住院平均费为23500元。
3 结论
(1)十二指肠憩室为相对多发病,国外报道发生率为1%~2%。尸检中十二指肠憩室发生率高达22%[3]。十二指肠憩室好发于降部,多见于降部内侧[4]。外瘘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达10%~42%[5]。外瘘发生后,应立即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但治愈率低,并发症多,治疗费用高。
(2)十二指肠外瘘早期采用肠外营养,可充分提供能量,减少胃肠液、胆汁及胰液分泌量,使用生长抑素,进一步减少消化道液体分泌,从而减少体液丢失,有利于稳定内环境,控制腹腔感染,促进愈合或窦道形成。中期选择适宜时机进行肠内营养,重点是保证肠道通畅和十二指肠外瘘引流通畅,避免食物积攒形成感染。肠内营养摄入不仅可提供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及各种微量元素,而且食物刺激可促进胃肠蠕动,防止肠黏膜萎缩,预防肠管间粘连,保护肠道的屏障功能。肠内营养液可以购买成品,也可以按需要量计算搭配进食的种类和总量。我们采用后者,肠内营养液为自行配制的流质混合液,混合液中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为3∶1∶1,依据病情每日给予2000~2500ml。为避免肠内营养时出现腹泻,可适当调整每次口服量及间隔时间,控制营养管滴注速度,延长滴注时间,必要时添加少量收敛性中药,原则是大便宁稀勿干。该方法安全易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肠内营养的费用远远低于全肠外营养,治疗成本低。治疗晚期,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瘘口部分愈合或窦道形成,可口服流食或半流食,促进愈合。
(3)患者体位问题。十二指肠的位置相对固定,可通过造影选择漏出液较少的体位,从而减少肠液丢失,避免脓肿形成。
[1]孙元水,许晓东,胡俊峰,等.十二指肠外瘘的营养支持[A].//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2]唐云,李荣,陈凛,等.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1):47-49.
[3]黄云较,陈应周,薛劲松.十二指肠憩室的螺旋CT 诊断[J].放射学实践[J].2007,23(5):475-477.
[4]Mehrotra P,Chandra M,Mitra M K,et al.Massive bleeding form duodenal diverticulum[J].Indian J Gastroenterol,2002(21):32.
[5]郭宝峰.营养管鼻饲法治疗上消化道外瘘18 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