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之行为

2014-03-17徐淑章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徐淑章

中考刚过,反思之前的迎考(中考)行为,既有时间,思路也更为清晰、感受深刻。笔者认为,迎考复习工作要抓得“准”,主要体现在科学管理和有效教学上。笔者以自身的实践,分析迎考行为之得失,既利己也愿对同行有所启发。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包括思品部分)复习完。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过关(80分以上)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不超过8节课)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就是运用热点材料,通过设问,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经过预先通知,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备2小时左右,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并提供课件,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经修改后,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既要重读教科书,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使两者相一致,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可采用开卷考试,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我们选用一本,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课时紧,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一般在晚自修讲评)。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进入总复习后,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大家补充和共享,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我市这样规定)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交作业前要检查,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学生做后,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再让学生通过自学(默读),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但也要灵活运用,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常会导致拖堂。对此,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拴上一根线,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a)或理解(b)或应用(c),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有的可能是“理解”,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涉及的主要问题 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a)列举史实运用(c)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a)对现代的启示分析(b)和评价(c)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a)表现或原因的异同理解和分析(b)

理解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和分析(b)表现与原因之关系分析(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包括共同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答案为B),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C)。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C项明确了,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把三个太平盛世(封建治世)的原因作为重点,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错误程度具体错误类型有几处

较低级

的错误

答题卡上下题错涂或答案错位写

没注意,漏做、漏答

写错别字

可争取

克服的

错误

角度不全,答不完整

针对性不够, 表述太笼统或太繁杂

知识错答(张冠李戴)

从材料(文字、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够

没有分段分要点答(没写序号、分号)

根本原因

总之,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表述准确简约化,易混问题明晰化,重难点情境化,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都要进行协调,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作业和试卷)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教师课前应先做,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主要为教材)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任课教师应重视本班的平均成绩,但更应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应透过分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对问题严重的后进生,要靠每天的教育、辅导、督促工作,并争取班主任、相关同学、家长和亲友的配合。

综上所述,要取得迎考复习的最大效益,既需要任课教师个体的努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需要学校不同层面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或人员的认真协商、科学筹划和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生素养培养研究
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析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措施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