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4-03-14舒虹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舒虹

摘 要:当前,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在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研究大学文化,则是当前大学文化研究的热点,也是大学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本文在剖析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大学文化建设应秉持的理念,并对在此背景下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文化 建设路径

大学文化建设的新视角—以现代大学制度为背景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何谓大学文化?目前学界对它的界定和表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 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在我国,伴随着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大学文化研究也逐步升温。20世纪80年代,“大学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提出来,大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上。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文化研究的热潮悄然兴起。人们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也在积极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都把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的重要举措。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作为大学的重要发展任务,同时明确把“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重要任务提出,为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赋予了新视角、新使命,即在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探索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使大学文化建设更加适应时代需求,从而更好推动大学的发展并提升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力与影响力。

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文化的发展相伴相随,我国关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与实践也在逐步深入。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为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反映了大学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治理模式、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2]

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实践理性的产物。历经600多年的艰辛探索,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才趋于完备。中国现代大学的建设历史只有100多年,客观审视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其形式与内涵都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存在着较大差异。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有形的制度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得到体现;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撑与保障,现代大学制度就是通过协调、规范大学组织内外部的关系来保证大学的文化地位,从而使大学更好地履行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使命与职责。因此,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是推进大学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选择和重要环境保障;同时,大学文化又赋予现代大学制度以精神和灵魂,良好的大学文化环境是现代大学制度健康发展的前提。两者的这种相互关系,使得当前在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现代大学制度这一宏观背景,并着力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大学文化。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

随着大学制度的不断演进,大学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其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在不断变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客观分析现代大学制度下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明晰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着力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大学文化。世界一流大学在长期办学历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大学文化应秉持以下理念。

1.树立兼容并包的理念

兼容并包是现代大学的基本文化特质。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大厦,不在于学校规模,而在于其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魄与胸怀。在越来越明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大学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审视多元文化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倡导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允许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派和观念在大学内部交锋和碰撞,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2.树立科学与人文并举理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精神。科学精神要求大学以求真为目标,用理性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将崇尚真理、追求真理作为大学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要求大学以求善求美为目标,注重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维护、关注,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发展,尊重教师的劳动和贡献。大学只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努力做到两者的统一共存,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3.树立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理念

大学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人类文明存续和传递的重要场所。大学既要有开拓精神,努力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迈上新的高峰;也要善于呵护传统,尤其要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让人类历史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够代代相传。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不仅要立足中国本土优秀文化,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努力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高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而且同时也要放眼世界先进文化,加强与外来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营养,使我国的大学文化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形成鲜明的特色,更好地肩负历史使命,引领时代潮流。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增强大学的文化自觉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经过大学的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人的人格塑造、精神气质、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成为大学的精神财富和不竭源泉。

大学应当具有怎样的精神?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认为:“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3]正是这样的大学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大学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既有由大学性质所决定的共同的大学精神,又有由大学所处的国家、地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所积淀的特定内涵。中国高校在坚守大学精神的共性因素之外,还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精神。

挖掘和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关键。要在厘清学校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从学校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及师生文化等方面全面挖掘和总结已经形成的精神文化要素,将其凝练塑造成大学精神, 并予以继承和弘扬。同时,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对大学精神进行丰富和完善, 赋予其新的内涵, 并将其发展为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大学文化主旋律和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人文关怀,就是在培育大学精神的过程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使广大师生员工切身体验、真正认同和充分接受自己所在的大学,把大学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师生不仅成为大学精神的创造者,也自觉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承者。

2.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的文化创新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支柱和保障,既包括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大学人对大学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等内在的价值取向、理性原则等观念体系。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民主管理。建设人文、民主、科学、平等的制度文化,是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为师生员工的成长发展提供人性化的制度保障。要探索建立灵活、富有激励作用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实施完全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本硕博连读制、创新学分奖励制度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理念氛围。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评价,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通过人性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与创新,达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目的。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通过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其成就动机,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与潜力,使教师在开放、自由、宽松、协调的环境下,研究学术、传承知识、创造文化。

大学应坚持学术自由和民主管理,形成大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要以倡导学术自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建立相对独立的学术权力体系,构建以教授为主体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以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学术管理、评价与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大学的创新、创造活力。同时,不断完善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吸收教职工、学生从不同角度参与学校管理。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决策、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制度文化氛围。

3.推进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形载体,物质文化既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文化品位和整体水平。

推进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要以营造优雅的人文环境为着力点。要从营造大学文化的视角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美好情操。大学可组织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大学在推进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尤为注重融合大学精神,注重考虑如何发挥校园文化设施对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并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使物质文化建设在充分发挥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意义。

推进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要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为重点。文化载体是文化形成、交流和传播的有机土壤。大学要在文化交流更新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除依赖人这一最活跃的文化载体外,还有赖于先进的文化传播工具和设施。在推进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整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发挥网络、报纸、电视、广播、橱窗等校园媒介的传播作用,更多地承担起大学文化传播与涵养的使命。要使这些载体更多地承载文化内涵,弘扬大学的精神和理念,使得师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文化的熏陶。此外,大学还应精心制作介绍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成就与文化特色的书籍、画册、宣传片,使其充分反映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并为大学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2]张密丹.现代大学制度是高教改革的关键[J].教育,2011,(26):31.

[3]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现代教育论丛,2008,(2):91.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