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茯苓导水汤化裁治疗悬饮疗效观察

2014-03-08王雪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导水茯苓胸腔

王雪梅

(丹阳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茯苓导水汤化裁治疗悬饮疗效观察

王雪梅

(丹阳市中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目的:探讨茯苓导水汤化裁治疗悬饮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悬饮病患者18例,所有患者给予茯苓导水汤化裁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右侧胸胁不适症状显著缓解,复查未见胸腔积液。结论:采用茯苓导水汤化裁治疗悬饮病临床效果确切,患者临床症状获得显著缓解,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茯苓导水汤化裁;悬饮;临床研究

悬饮首见于《金匮要略》,仲景云:“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之悬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是过量的体液停潴于胸腔引起,是饮邪停蓄于肺之外,膈之上,胁之下的一种病症。《伤寒论》载:“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对悬饮病症候的描述更加完善。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见胸闷、气短等。症状轻重与胸腔积液量相关。笔者应用茯苓导水汤化裁治疗悬饮,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悬饮病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5±10.5)岁,病程2~6周,平均病程(3.5±0.5)周。

1.2 治疗方法

茯苓导水汤化裁:茯苓20g、泽泻15g、猪苓15g、木香6g、桑白皮12g、木瓜15g、大腹皮15g、槟榔12g、苍术15g、麦冬12g、苏叶12g、砂仁6g,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湿盛明显者,加薏苡仁、冬瓜皮、白扁豆;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细辛;咳喘重者,加杏仁、厚朴、枳实;发热者,加石膏、连翘、金银花;淤血明显者,加红花、桃仁、丹皮、益母草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规定,治愈:水肿及其他症状全部消退,无任何不良反应;好转:水肿及其他症状减轻,且存在少数不良反应;无效:水肿及其他症状无任何明显变化,甚至病情逐渐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2 结果

经治疗后,所有患者治愈13例,占72.2%;好转3例,占16.7%,无效2例,占11.1%;总有效率为88.9%。

3 典型病例

钱某,女,25岁,近2周过度疲劳后来出现乏力、懒言、嗜睡、纳差,并转侧、用力咳嗽或深吸气时右侧胸胁不适感,无发热,无盗汗,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喘,平素体健,胸部CT提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血常规、女性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PPD实验阴性,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平素过劳后乏力甚,易自汗,易外感,辨证肺脾气虚,予茯苓导水汤加白术、黄芪、白扁豆以健脾益气、行气化湿,服12剂,患者右侧胸胁不适症状缓解,复查未见胸腔积液。诸证悉减,前方去大腹皮、槟榔、苏叶、麦冬,继服7剂,随访未再复发。

周某,男,68岁,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平时坚持服用降压药、改善心功能药物,近半月来双足背水肿,小便不利,稍气喘、胸闷,活动后明显,夜间平卧亦稍有胸闷,胸腔彩超定位提示双侧少量积液,BNP825 pg/L(0-100),血常规、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考虑心功能不全,嘱改善心功能药物继服,结合患者平素畏寒、怕冷,易感,手足欠温,脘腹冷痛,易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乃肺脾肾三脏阳虚,辨为阳虚水泛证,予茯苓导水汤和真武汤化裁,共服14剂,彩超定位未见胸腔积液,小便调,双足背水肿缓解,继予上方稍作化裁,重用温补、益气之品,连服14剂以调理巩固之。

4 讨论

《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素问·汤液醁醴论》中指出“平治于权衡,去苑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简而言之,水肿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聚而为饮。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第22条云:“病痰饮者,十枣汤主之”,后历代医家多以十枣汤作为治疗悬饮的主方,攻逐水 饮,发生药效快,逐水作用明显。但是该病多本虚标实,不可一味峻下逐水,而此方泻下力猛,易伤正气,有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反应,故老弱、体虚者慎用。茯苓导水汤出自《医宗金鉴》卷四十六,主治妊娠肿满与子气,喘而难卧;产后浮肿,咳嗽,小便不利者。总结前人的治疗方法,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以茯苓导水汤化裁治疗悬饮。方中茯苓皮为君,性平味甘淡,《纲目》“主水肿肤胀”,行水而不耗气,长于利湿,功能健运肺脾以达行气利水之效;泽泻,甘寒,《主治秘诀》“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长于利湿,治水湿诸证;陈皮,苦辛温,理气燥湿,肺脾二经之气分药也;桑白皮,甘寒,归肺经,《纲目》“泻肺、降气”,功能开宣肺气,肺居上焦,主通条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得宜则水道通条;苏叶,辛温,入肺脾两经,行散,叶轻如肺,辛温行散,功于宣肺;槟榔、木香、砂仁辛香之品醒脾、行气、燥湿,脾气健旺,气行则水行,水行则湿化;佐入少许麦冬养阴利水,去湿而不伤正。综上所述,茯苓导水汤功于健脾气、宣肺气,调达上下,和畅气机,行气利水祛湿,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如此,既可较快解除标证之急,减少胸膜粘连,又可避免多次穿刺造成患者痛苦或穿刺引起的胸膜腔感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能很好地体现中医临床治疗优势。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787-78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孟如.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4,79.

[4] 巨邦科.重症悬饮治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11):810.

[5] 陶汉华.重症悬饮治验论悬饮及其治疗[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11-12.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9-02

王雪梅(1980-),女,江苏省丹阳市中医院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肺系疾病。

R255.8

A

1673-2197(2014)20-0126-01

猜你喜欢

导水茯苓胸腔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榆神府矿区不同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性质的影响
综合探测9105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
健脾安神话茯苓
开采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应用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