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修补皮肤缺损45例分析
2014-03-03周巨良王宣生王振翼张宇斌应素兰
周巨良,王宣生,王振翼,张宇斌,应素兰
(四川省建筑医院,四川成都 610081)
由于静脉皮瓣为非生理皮瓣,其成活率不高,在临床上尚未推广应用[1]。而神经营养皮瓣,虽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对供区(提供皮瓣的区域)损伤较大,手术后多出现感觉障碍,代价较大[2]。自2008年2月至2013年3月,我们采用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的方法修复皮肤缺损45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中:男35人,女10人;年龄12~62岁,平均35岁。其中头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30例,小隐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10例,大隐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5例。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的设计分类 一类:创面位于肢体的近端,根据修复创面与肢体浅静脉走行选择以近心端为蒂。二类:创面位于肢体的远端,根据修复创面与肢体浅静脉走行选择以远心端为蒂。其中二类又分成二类Ⅰ型和二类Ⅱ型。二类Ⅰ型创面内可找到可吻合的回流静脉,将皮瓣内的浅静脉与创面内的回流静脉吻合;二类Ⅱ型创面内找不到可吻合的回流静脉,皮瓣组织内的浅静脉结扎。
1.2.2 皮瓣的切取 一般的患者浅静脉在体表的走行清晰可见,根据肢体浅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的走行,设计皮瓣的轴线和轮廓,术前用专用描记笔做好标记。术中选择与创面距离较近处为旋转点,旋转点优先选择在近心端;皮瓣切取面位于筋膜层以深;蒂宽以肢体静脉为中心,不小于3 cm;皮瓣长宽比例为5∶1;游离皮瓣蒂部皮肤在筋膜以浅操作;游离及切取皮瓣时在筋膜以深操作,注意保护肢体浅静脉周围的软组织。
1.2.3 静脉断端的处理 选择以远心端为蒂的皮瓣,将皮瓣内的静脉断端与创面内的静脉进行吻合,如果在创面内没有合适的静脉,也可以将皮瓣内的静脉断端结扎;选择以近心端为蒂的皮瓣,将皮瓣内的静脉断端结扎。
1.2.4 浅表皮神经的处理 在切取皮瓣时如果遇到表浅皮神经要注意保护,避免切断,细心将皮神经从皮瓣中游离,在皮瓣移位后,如果皮神经裸露,将供区(提供皮瓣的区域)内的肌肉等软组织游离并转移,覆盖裸露的皮神经,供区的创面采用植皮修复。
1.2.5 术后的处理 伤口内放置橡皮条引流,患肢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给予“三抗”治疗。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 d,12 d拆除植皮打包缝合线,14 d拆除伤口缝合线。
2 结 果
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45例患者中,采用一类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皮瓣血运良好,皮瓣愈合良好,伤口一期愈合。采用二类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有1例皮瓣血运较弱,但在术后14 d拆线时血运恢复,伤口一期愈合。采用二类Ⅱ型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有7例皮瓣血运较弱,术后14 d拆线时血运仍弱,伤口延期愈合,最终皮瓣血运恢复。45例患者通过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的方法手术治疗,皮瓣均成活。由于切取皮瓣时保留了皮神经,皮瓣修复后肢体的感觉功能良好。
3 讨 论
以往采用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在切取皮瓣的同时切断皮神经来增加皮瓣血供,手术后遗留肢体感觉功能障碍。与神经营养皮瓣相比,采用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的方法治疗,在皮瓣的切取中注意保护了神经组织,手术后患肢的神经功能不受影响。
我们认为,肢体的表浅知名静脉存在于筋膜组织之中,其周围存在着比较集中的动脉营养供血,营养着大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利用这套组织供血,可以设计各种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选择以近心端为蒂的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由于皮瓣内的静脉回流通畅,组织微循环中微静脉内血压较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较大,有利于组织内物质的交换,有利于促进组织液的重吸收,有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3],皮瓣容易成活。选择以远心端为蒂的静脉周围组织营养皮瓣,由于皮瓣内的静脉为逆流,组织微循环中微静脉内血压较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较小,毛细血管内的压力高,组织液生成增多,易发生水肿,不利于组织内物质的交换,不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不利于皮瓣的成活。通过将皮瓣内的静脉断端与创面内的回流静脉吻合,可以减低皮瓣中静脉内的压力,有利于皮瓣成活。
[1]李明,谢红炬.静脉皮瓣成活的基础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46 -48.
[2]芮永军,徐建光,顾玉东,等.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基础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4):58-61.
[3]姚泰,吴博威.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