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潮汕年俗
2014-02-25
【腊月廿四】
送神上天,祭拜“司命公”
潮汕人从腊月廿四 “送神上天”开始,就进入了节日程序。腊月廿四这一天, 家家户户要在灶前以鸡、酒、蜜饯、糖果、茶米、银纸、落汤钱等祭拜“司命公”。民间传说“司命公”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各户的灶神, 为一家的保护神。苏东坡有诗曰“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其所用之鸡与酒也为今天潮汕人祭灶之必备。祭品中的“落汤钱”是一种蒸熟后滚上花生、芝麻、白糖粉的糯米粉团,既香甜又粘口。据说香甜是为了让灶神上天汇报时为主人多讲好话,而粘口是当灶神讲不利于主人的话时,能将其嘴巴粘住,这一细节反映出潮汕人的精明,这种精明甚至表现在对神灵的态度上。
家人还要把灶台上的“鼎”(大锅)翻过来,用锄头将锅底的火熏垢刮掉,然后到河中刷洗干净,俗称“耙鼎”。之后要等到神落天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接着便是“采囤”(大扫除)、做红粿桃、鼠曲粿、买新衣、办年货、美容、理吾发、挽面等。
【除夕】
围炉团圆饭
除夕一早,各家各户要先宰“三鸟”(鸡、鹅、鸭)。午后,全家沐浴、贴春联、挂灯笼、吃团年饭。吃饭前要先把祖宗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放在供桌上,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祭毕,将祖宗用过的饭菜重新热过,围炉吃团圆饭。潮汕人将吃年夜饭当作“守岁”,吃的时间往往很长,食物需要不断加热,因而常将一个木炭火锅放在餐桌中央。围炉的头道菜是猪肉丸或鱼丸,潮音中“丸”与“圆”同音,寓意团圆、美满、幸福。另一种围炉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是蚶,蚶的壳称“蚶壳钱”,吃得多就意味“钱”多。
【正月初一】
吃素、换吉、族祭
潮汕民间传说正月初一这天是弥勒佛坐位,故应以香腐、木耳、腐枝、瓜果、柿饼及各种斋菜祭祖,然后全家跟着吃素,这也是《荆楚岁时记》所载“梁有(元日)天下不食荤”古俗的遗存。
早饭之后,大人带上小孩和一对大橘(潮州柑)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家家户户以槟榔、大橘(寓意“宾临大吉”)、工夫茶待客,并互换大橘(称换吉)、互道吉语。
这一天还要举行族祭。上午要在祠堂祭拜列祖列宗。这是宗族祭祀重典,故可用鱼、猪肉、鹅、鸡、鸭等荤菜,但“五种斋菜”(韭菜、蒜、白菜、厚合、葱)也必不可少,且要和斋饼、米饭、红壳桃、发粿等一起放在祭桌中心。祭毕,方燃放鞭炮,合族聚餐。
【正月初二】
食日昼
出嫁的“走仔”(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给父母拜年。有谚云:“行孝‘走仔’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是出嫁女儿要早一点回娘家拜年。“走仔”回娘家吃过午饭后,应在晚饭前回家,故此俗被称为“食日昼”。
【正月初三】
开水井,做四句
潮汕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自除夕封住井口,要待初三这天“祭井”后才能“开井”。举行“开井”仪式时,主祭的老妇把1杯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中,从井里打出12桶水覆于地上。每倒一桶水,随口念四句吉祥语,称“做四句”。
【正月初四】
迎接诸神
正月初四“神落天”,家家户户要以红桃粿、红糖、大米、大橘、乌豆、灯芯、纸马等迎接诸神降临。祭品中红桃粿取“开门红”之意,红糖隐喻生活甜蜜,大米象征五谷丰登。除在家中祀拜外,有的主妇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祈福,感谢神灵,“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正月初七】
“人日”吃“七样羹”
正月初七俗称“人日”,家家户户要吃“七样羹”。“七样羹”由芹菜、蒜、芫荽、大菜(芥菜)、韭菜、百合这七样菜煮成。芹菜寓意勤快,葱象征聪明,蒜隐喻算计,芫荽表示有机缘,大菜寓意发大财,韭菜代表长长久久,百合是百事如意,寄托了潮汕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
【正月初九】
“天公生”,禁忌多
正月初九是“天公生”,即玉皇大帝圣诞,人人要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妇女要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广场祭拜苍天,求天公赐福。此俗始于唐明皇李隆基,他把玉皇大帝的诞生日定为正月初九,并将其作为全民祭拜的节日。这一天有许多禁忌,如洗脸水不可倒于污沟或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等。
【元宵】
人神同乐的狂欢
过了初九,春节接近尾声,闲不住的潮汕人又开始忙开。此时,各乡镇的游神赛会纷纷开始,元宵接踵而至。如果说潮汕人过春节还算斯斯文文、按部就班,那么一进入元宵就不同了,这将是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全民狂欢节”。潮汕元宵节从正月十一日上灯起就拉开了序幕,到正月十五日达到高潮,并一直延续到二月。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游神赛会,还有吊喜灯、游花灯、做丁桌、荡秋千、行桥度厄等各种活动在城乡各地如火如荼进行,这种持续一两个月的各式民俗活动,将潮汕人带进一种人神同乐、普天同庆的狂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