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备学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2014-02-19赵红婷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素数合数因数

赵红婷

备学,即为学习做准备。研究表明,师生有准备地走进教室,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前备学,能激活学生的生活、思维和学习经验,也促使教师尽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能为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比起照本宣科,更有挑战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与教协同的课堂,当然也是高效的课堂。现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素数和合数”这一内容的教学,试着阐述备学后的课堂建构。

一、备学优先——变预习教材为回顾经验

通过设计引导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课前(或课上)围绕所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独立备学,让学生把瞬间思维有意识地记录下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备学变预习教材为回顾经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前,教师设计了如下备学题:(1)写出1到20各数的因数。(2)把1到20这些数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3)在研究1到20这些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审视学生的备学作业,我们发现,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类方法,除了按照因数个数分类,还可以按照奇偶性来分类,甚至将数按照因数个数的奇偶性来分类。如果不是让学生先行介入,怎么会出现这些类型的分类呢?学生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有价值。正因为备学,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经验分享——变解读教材为提炼资源

备学后的课堂,教师要变解读教材为提炼资源,有选择地展示学生资源,并根据学生思维脉络展开教学。小组互学时,每个成员根据备学笔记逐一叙述,其他成员进行质疑与答疑。教师主动巡视,即时把超出自己预设的内容整合到后续的教学中。

在“素数和合数”一课课始,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全班展示。揭示1到20各数的因数后,几位学生介绍了代表性的分类方法。生1:“把1-20这些数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奇数和偶数。在教师的追问下,顺势得出分类依据。生2:把素数分为一类,把合数分为一类。揭示出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最后,教师还出示了生3的分类方法:素数:2、3、5、7、11、13、17、19,合数:4、6、8、10、12、14、15、16、18、20,还有1。生3的思维更为缜密,他还考虑到了1这个特殊的数。于是就将自然数分为素数、合数、1三类。

课堂是不同思维交流的场所,学生各抒己见,将自然数的几种分类都呈现出来,有些虽然不具有典型性,但对学生的思维拓展极为有益。学生把自己的相关经验逐一陈述,生生、师生间互相补充、提醒。在凸显集体思维脉络的同时,学生个体的认知也实现了同化和顺应。

三、问题讨论——变寻找答案为建构模块

备学之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备学发现的问题,变寻找答案为建构模块。很多个体的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就已解决,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在全班交流。教师要在课前和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归纳、提炼这些问题,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充分展示不同的观念、情意、智能、技能和知识的见解,经历思维碰撞、解决疑难的过程,顺利构建各自的思维模块。

在“素数和合数”一课的反馈环节,教师让有典型问题的孩子先说,问题大致如下:其一,一个数不是素数,一定是合数吗?片刻思考后,有学生急切地反驳道:“不对、不对!还有1呢!”此问题再次明晰非零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分类的方法。其二,1为什么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学生回答:“因为1只有一个因数,而素数有两个因数,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这一问题再次突出了1的特殊性。其三,0是素数还是合数?教师顺势向学生说明,研究范围一般指非零自然数。其四,奇数都是素数吗?偶数都是合数吗?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关系问题向来是难点,学生准备到这一问题,再由学生自发举例推翻这些观点,效果无疑是极佳的。

在学生带来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思维碰撞,不仅解决了知识、技能问题,学生智能和情意的投入、数学思想的领悟,学生关于概念的思维模块建构也逐渐饱满。

四、变式练习——变机械训练为完善结构

协同教育认为,思维结构中含有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智能结构、情意结构与观念结构,这些结构组合处于不断建构、完善的状态。备学后的课堂,练习主要是为了完善思维模块,而不是仅为熟练掌握知识、技能。除了练习呈现形式要有可变性,练习出现时机也要注意灵活性,理想的课堂训练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譬如,在“素数和合数”一课的前三个环节中,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渗透,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了优化。备学激发了学生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情意结构得到完善;通过对非零自然数多种形式的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观念结构等均得到完善;通过对问题的判断与辨析,学生的技能结构、智能结构等得到完善。教师还精心设计了练习题,如让学生任意举出几个自然数并说出这些数的类别,先让学生同桌相互说,再集体反馈。因为有了开放的练习空间,每个学生都各抒己见,学生大多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自己举出的数。

这些变式练习的解答过程,是学生思维外化的展示,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思维结构。

五、反思自省——变总结巩固为引导备学

反思自省是贯穿全课始终的活动,它与教学实施并列而行。备学后的课堂,教师要变总结巩固为引导备学。学生反思自省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提出的意见、获得的启示等,都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现状,也是备学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及时作出回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可趁势出示下一课的备学问题,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后续备学热情,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譬如,在“素数和合数”一课的末尾,教师鼓励学生总结反省,孩子们梳理了知识脉络,总结了素数、合数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还有孩子提出了疑问,如小张问:“为什么素数只有两个因数,而合数有更多的因数?”这涉及素数、合数的本质特征,当时并未纠结于此,只是鼓励学生课后去思考。小颜还问:“素数和合数还有什么特点?”针对孩子们的问题,以及后面练习课的要求,教师顺势设计了下一课的备学问题。内容如下:“素数和合数还有什么特点?怎样能很快记住100以内的素数?”此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后续备学热情。这样,课外学生思考的主题不再是旧课的复习,而是新课的准备与发现更多新的问题。

总之,理想课堂是自主的教学场,备学环节为教学场准备了充足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备学活动给了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真正发端于学,课堂学习方式因此发生了重大转变。课堂上,师生协同合作,共同准备学习资源,各自提出疑难问题,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显示出了无穷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素数合数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组合数算式的常见化简求值策略
质数找朋友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等距素数对初探
孪生素数新纪录
素数与哥德巴赫猜想
起效素数的有效排除力总和与素数两个猜想
因数与倍数问题常见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