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高贵生命的敬畏与礼赞
2014-02-19张利群
张利群
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苏教版五年级上学期的《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以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的故事给予世人一个高贵的回答。第二课时的教学,在承接第一课时学习恩科西与可怕的艾滋病顽强斗争的基础上,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他与周围人群的歧视、政府的冷漠作出的不懈斗争,最终唤起社会各界对艾滋病患者应有的尊重、关注和救助,从而真正读懂小斗士的内涵。同时基于儿童的视角,引导孩子们理解恩科西面对不幸时始终持有的正视现实、坦然面对、顽强斗争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6月1日。
这一天,是个什么日子?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一天,无数的孩子都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中。然而在2001年的6月1日,当全世界儿童欢度节日的时刻,一个12岁的黑人孩子,被艾滋病吞噬了幼小的生命,他的名字叫——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恩科西,走近这个——学生齐读课题。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恩科西跟什么“斗”?(板书:跟病魔斗)
养母把恩科西带回家时,医生说他活不过9个月,结果恩科西竟然挺过来了,并且成为世界上存活最久的艾滋病人。所以,他是一位——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幸福地欢庆,悲惨地死去,对与恩科西同龄的学生来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带来的心理落差就是情感起伏激荡的触发点,能让学生迅速将目光聚焦在这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唤醒他们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深切同情。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跟人们的歧视斗
1.恩科西仅仅是跟病魔斗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这段话里,有你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轩然大波”。指名读,说说它的意思,再把它放到句子里读一读。
质疑:到了上学的年龄去报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为什么恩科西的上学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2.艾滋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病?学生交流课前已经了解的知识。
提供文字和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艾滋病。
然而当时南非的人们并不真正了解艾滋病,师生模拟互动:
这所学校的某位老师听说恩科西要来了,想象他会对校长说什么。
跟恩科西同班的学生家长,想象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恩科西的同桌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想象她会对恩科西说什么。
你们看,恩科西的到来就像是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大石头,这就叫“轩然大波”。
3.他真的会把病毒带给人们吗?学生浏览小资料:艾滋病的安全地带。
然而由于对艾滋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学校以种种理由把他拒之门外。恩科西没有放弃,他用发抖的声音质问校方(指名读补充内容)。
恩科西的养母约翰逊也为他上学的事不停地奔走,甚至还惊动了记者(指名读她对记者说的话)。
4.想象了当时的轩然大波,浏览了艾滋病的资料,听读了恩科西的两段话,你们现在在想什么?交流。
是的,恩科西除了跟可怕的病魔“斗”,还在跟什么“斗”?(板书:跟歧视斗)为了一张普通的入学通知书,他和养母整整努力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恩科西和养母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想象,描述。
整整三个月的坚持,整整三个月的争取,始终不放弃上学的权利,这就叫——不懈!恩科西终于成为南非第一个在校就读的艾滋病人,他可真是一个——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常常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空白”,比如第四自然段中的“轩然大波”和“不懈”。这是体现恩科西跟周围人群的歧视斗争的两个关键词,教学中可以利用它们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进行字面理解和进一步质疑的基础上,想象不同身份的人在面对恩科西上学问题上的反应,恩科西和养母在三个月里所做出的种种争取和努力,既还原了当时恩科西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为他能够以一个孱弱之躯抵挡无数反对声音的勇气而敬佩,又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还原空白。
艾滋病的图文资料、恩科西质问校方的原文片段以及后面涉及的恩科西发言全文等必要补充,让学生对艾滋病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并把课文内容移至更具现实意义的社会情境中,激发学生对这个真实事件、对需要帮助的艾滋病人给予足够的关注、思考和温暖。
三、学习五至七自然段——跟政府的冷漠斗
1.此时的恩科西身体已经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可他停止“斗”了吗?
(出示学习单)
(1)默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恩科西的“斗艾”历程。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同伴或者老师。
(3)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思考。
学生按照学习单,进行批注、提问、讨论、互动,教师参与到各小组学习中。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恩科西跟人们的歧视斗争的基础上,他们已具备了理解恩科西如何跟政府的冷漠斗争的学力。此时的教师只需提供指导方向的学习单,而退后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保持倾听的姿态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可能的反应,了解学生的需要,达成以学定教。
2.重点关注恩科西说的四句话,指名读、齐读。
交流对这四句话的思考和感受。(板书:跟冷漠斗)
这是恩科西在第13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的发言片段,在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非,这对一个12岁的黑人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大家可以进一步阅读他当时的完整发言。(学生默读)
如果你就在艾滋病大会的现场,你就是一个艾滋病问题专家、一名记者、一位政府官员、一个医生,甚至你本身就是一个艾滋病人,听到恩科西的这番演讲,你的内心会受到怎样的震动,你想说点什么吗?请思考一分钟,然后选择一种身份,写下来。
学生写话、交流。
小结:恩科西用稚气的声音在唤醒人们,应当给予艾滋病人足够的尊重和帮助。他对生命的渴望,对病友的关怀,对未来的向往,让各国代表们震撼,也让我们不禁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真正的——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德国文化教育学的鼻祖狄尔泰认为,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内心生活的精神网络系统就形成和发展起来。受到陶冶的学生,他会感到从心灵的懵懂和沉睡中醒来,言谈中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这里的教学,在朗读恩科西四句话的基础上,引入他在第13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的发言原文,再次优化学生的原有结构,获得了多重资源的学生真正和文中人物同悲喜共命运,一个个化身为艾滋病大会上的听众,充分运用个体经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经验表达和倾诉出来,在情感升华和理性思考的交互活动中,言与意、文与人同构共生了,学力得到了增强。
3.无情的病魔还是把恩科西逼到了生命的尽头。5月底,恩科西开始出现腹泻症状,身体开始萎缩,这是他走向死亡的前兆。虽然他努力地想对前来看望他的人展现笑容,但他的嘴唇抖动得厉害。最后几天,他的身体不停地抽搐,甚至连翻一下身子的力气都没有了。2001年6月1日,就在全世界的孩子幸福地欢度节日的时刻,恩科西在睡眠中静静地离开了这个让他饱尝痛苦的世界。看到那么一张大床上躺着这样一个不足10千克的小东西,养母约翰逊泪如雨下,她哽咽着说——指名读养母的话。就连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也痛切地说——指名读曼德拉的话。
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养母和曼德拉此刻的心情?你认为它们可以替换“痛切”吗?朗读体会。
四、总结全文
1.回顾整篇课文,围绕恩科西与残酷的病魔斗、与人们的歧视斗、与政府的冷漠斗的艰辛历程,谈谈你对课题中“小斗士”的理解。
2.命运无法选择,然而可以选择的是面对命运的姿态。人类面临的天灾也许真的将越来越多,癌症、灾害,在这些天灾面前,人类该如何应对?恩科西顽“斗”艾滋病的故事,也许教会了我们很多。请提炼关键词写下来。(学生板书关键词)
(齐读关键词)这是恩科西对不幸命运的高贵回答,是他留给世界的礼物,鼓励每一个有可能陷入困境的人,永远不要放弃。
3.恩科西的离世不但引起了南非国内的反响,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课文的一开头,就引用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感叹,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然后回忆这件事情,这种写法叫做?
(板书:倒叙)
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发现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
(板书:呼应)
体会这两种写法,在习作中可以尝试运用。
【设计意图】不管是对“痛切”一词的可否置换,对小斗士内涵的理解,对天灾面前态度的关键词提炼,还是对倒叙和呼应写法的作用,可以结合这个学段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做出判断,但不强调一致。语文教学的追求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期待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丰富起来,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教学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