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媒 感受语文之美

2014-02-19朱晓婷

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品读

朱晓婷

语文,即语言文字。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我们可以听到的如同音乐般的美妙语音上,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同形状的美丽文字上,更体现在深藏其中耐人寻味的妙不可言的意蕴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这些美。感受这些美的途径有很多:绘画、音乐、表演、多媒体……这些方式对学生理解和感受的确有所帮助,但是要真正感受那些静默的文字背后灵动的语文之美,就只有通过朗读。朗读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对作者情感和作品意境的感受。在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语速、语脉以及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朱自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朗读训练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这篇课文也就有了基本的理解。朗读又是一种语文能力,朗读能力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而能力的获得要靠反复的有指导的训练。因此,教师应该逐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逐步提高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魅力,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享受到语文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呢?

一、给足朗读时间,在充分的朗读中唤醒感知美的直觉

1.教学误区

反思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或者一个劲儿地煽情,一味地让学生感悟、体会;或者借助于大量的音像资料“狂轰滥炸”……殊不知,缺乏深入朗读的感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充分有效的朗读,再高明的手段也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最柔软的一处。大谈感悟、“狂轰滥炸”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有效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看看某些第一课时,看看某些高年级的语文课堂竟成这样的常态:学生先自由读课文一遍,检查预习时再指名读一遍,接下来就开始课文理解的教学。朗读成了匆匆过客。再有,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理解、交流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为了不浪费课堂时间,为了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教师盯住的常常是几个“顶梁柱”,读来读去,就是那七八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陪客,这样怎能落实让每一个孩子会读书、让每一个孩子享受语文无穷魅力的理念呢?《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说:“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终生的阅读者。”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或几乎不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又怎能奢望他们在课后成为自主朗读者?培养他们成为终生阅读者更是不可能了。

2.指导策略

我们知道,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汉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音乐美:燕语莺歌的清脆美,响遏行云的高亢美,杨柳扶风的纤弱美,黄钟大吕的浑厚美,溪水潺潺的流利美……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朗读作为有声语言,能直接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接触语言,和语言直接交流,活化语言蕴藏的美感,触摸到语言最根本的灵魂。在我们的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只有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尽情朗读,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感才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真实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怎样汲取?怎样培育?唯有触及心灵才会产生喜爱之情,这种由内而外萌发的感情才是最真实最鲜活的。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有效的朗读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能一次次地激发学生触摸语言的欲望。而如果学生在感性上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直觉上缺少默契的相通,那么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启发,语言独特的美感、文化的丰厚博大都不能植入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喋喋不休地讲解、声泪俱下地煽情,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注重朗读指导,在有效的朗读中提升理解美的能力

1.教学误区

有些老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首先,既不注重自身的朗读示范作用,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也缺乏有效点拨,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对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独特的情感朗读体验淡然视之,缺乏有效评价和赏识激励,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甚至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还频频出现停顿不当、读不达义、“唱读现象”泛滥的情况。其次,只是单纯地重视朗读的数量和形式,而忽视了朗读的质量和目的,至于每读一遍有何要求、意义何在、每请一个学生朗读的目的如何还不清晰,整节语文课要么是充斥耳房的强而有力的高声齐读,要么是目不暇接的“走马点兵”的随意朗读。这些显然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文之美,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更成了奢求。

2.指导策略

朗读使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先映于眼,后出于口,再入于耳,最后了然于心”。所以,我们的朗读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到上,教师要适当示范、启发、指导学生在这个多种感官并用的过程中,调动大脑中所存储的生活表象,把那些不同形状的文字组合还原成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生动画面,并使文章在脑中形成的画面逐渐清晰起来,学生就能更准确、更生动、更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的魅力,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更好地体悟语言的内在美。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语文的味道”就是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情、理、趣。寻得这种味道,是阅读主体和文本双向运动产生的感受,并通过阅读主体自己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出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交流,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由内而外,情动辞发,自主追寻语文的真味。一句话,就是在引导、启发上下工夫。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重点写了法布尔对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怎样引领学生感受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法布尔的那颗跳动的童心之美、那番无尽的童趣之美,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请看一位老师的指导:

【语段】“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1.捕捉关键词品读:你从“终于”这个词中读懂了什么?(寻找的时间长,找得不容易,捉到后很兴奋……)

2.场景铺陈,激发情感:整整三天了,法布尔一直在寻找。也许,他从清晨一直找到黄昏;也许,明月星光下,他还在静静地守候,细细地寻找。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假如你就是法布尔,你兴奋吗?你自豪吗?读法布尔说的话——

3.融入角色,个性朗读:(师扮演母亲)描述: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妈妈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正要回家,突然发现小法布尔不见了!妈妈边跑边喊:“法布尔,孩子,你在哪儿呀?”

妈妈都急坏了,快回答我——

也许,你在离我很远的地方,远远地告诉我——

也许你突然从我身边的草丛里冒出来——

也许你会手舞足蹈地飞奔过来,喊叫着——

4.小结: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但不同的朗读表现的是同样的情感——对昆虫的痴迷。

这样的语言渲染、启发引读,可以将学生欲言未言,想言而不知如何言的体会和感情在读中体现出来。

三、创设朗读情境,在多元的朗读中追寻蕴含美的意境

1.教学误区

有些老师上课,学生刚接触课题,就要求学生带着激动或者沉重的心情、深情的或者陶醉的等感情朗读;有时在分析完之后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甚至强令学生,把某一个字或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个地方读得快(慢)些,结果往往出现了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有轻有重、有快有慢,但死板机械,单调乏味,缺少美感。因为这并不是他们心底的声音,并不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真实的感情是学生受到课文感染之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感情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光靠几个孤零零的概念,更不是靠老师生硬的指令来强加的。

2.指导策略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只有被引导着进入情境,才能从字里行间寻觅到作者的情感轨迹,才能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语中之情,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才能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艺术地再现情意之美。所以,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创设一种与文章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课文,将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情感交融,并逐步走向高潮,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以意溢于海”。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老天鹅的形象与精神之美——

放开声音,读读老天鹅破冰动作的第五自然段,说说哪儿最让你震惊。(生交流汇报:如“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沉重的一击”“像石头似的”)

师: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是不知道疼痛的,可是,同学们,老天鹅是石头吗?它是血肉之躯啊!请你们伸出右手,握成拳头,重重地击下!疼吗?

生:(右手握拳,敲击桌面)疼!

师:你们是腾空而起的吗?

生:不是!

师:击打的是贝加尔湖的冰面吗?

生:不是!

师:这沉重的一击将给老天鹅带来多大的痛苦啊!纵使它不会说话,却用行动谱写了世界上最壮美的诗篇!(出示将第五自然段改成分行排列的诗句)

师引读:它头昏眼花,身体钻心地疼,但它还是坚强地站起来——(生读)冰面还是没有破,它飞得更高,落得更重——(生接读);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了,老天鹅又一次竭尽全力地——(生接读);冰面上血迹斑斑,白羽片片,老天鹅全然不顾,又一次——(生接读)老天鹅的翅膀折了,腿断了,趴在冰面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然而它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张开翅膀——(生接读);就这样,第二次,第三次……(音乐起)

这个片段创设了情境,活化了文本,以诗行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一咏三叹的过程中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丰满老天鹅的形象,感悟其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之美。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蕴之美的过程。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把握读这一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咀嚼思考、品味赏析,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积极创造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品读
绘本阅读:学生言语智慧飞越的踏板
让阅读能力在阅读活动中生长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的文本情与意品读探析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语文教学要走进文本
浅谈宋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环节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